今年最燃纪录片,一群棒球少年的野蛮生长

24楼影院
+ 订阅

初见《棒!少年》是在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这部由许慧晶导演的纪录片一跃成为影展的最大黑马,拿下最佳纪录长片和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大奖,吊足了展外观众的胃口。

在我们的常识中,棒球是一项类似于击剑的昂贵运动项目,而片中的棒球队少年们则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留守儿童。

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群孩子竟然能与这项小众的运动绑定在一起,而且他们能被选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足够贫困”。

这一棒球队伍始于三个男人。孙岭峰教练是强棒天使棒球队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国国家棒球队队长,张锦新教练曾是孙岭峰的老师,现在是几十个孩子的师爷,每天手把手教孩子们打棒球。

而郭忠健教练则负责孩子们的起居生活和心理状况,他仅仅因为热爱来帮助孩子们,不收取任何劳务。

当这三个男人一旦合作,孩子们在北京有了学校有了家。

如果说《棒!少年》有一个核心秘诀,那绝对是丰盈的“故事”。当观众踏入影片所塑造的时空,只会被一个个互相嵌套的故事所吸引,哪怕是在电影之外,许慧晶导演仍可以滔滔不绝,因为真实的困境总是复杂而无法被穷尽。

片中出现的孩子不少,但真正的主角只有两个,一个是性格内向的梁小双,一个是狂烈不羁的马虎,这两个孩子成就了《棒!少年》,他们亦正亦邪,代表了孩子在缺乏安全感时的两个极端。

小双的爸爸妈妈早就不在了,由二伯抚养长大。二伯一直独身,养女还在读书,学费没有着落,他必须出去打工才会有经济来源,可是这样一来无人照管的小双就成了他外出打工的阻碍。

强棒天使棒球队的选拔帮助二伯解决了这个问题,站在大人的角度这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小双可以学到一技之长,二伯可以外出打工。但小双却把二伯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人,他宁可放弃棒球也不想离开那个又破又穷的土平房。

相较于小双,入队较晚的马虎简直是混世魔王,在他身上集合了叛逆和流气,马虎爱在同伴面前以出丑得到关注,野性十足,不服管教。

他称自己来这里是“混社会”,一时得意就摇头摆尾,被师爷冷落之后一边哭鼻子一边说自己是“流浪狗”。

但是这样的孩子尤其早熟,他的种种过激行为皆来源于怕被欺负,马虎总是吹嘘自己干成过什么“大事”,就是想用最原始的方式征服别人,树立威望。

马虎讨厌自己一事无成的爸爸,他爸爸爱喝酒不顾家,对儿子没有过任何关爱,导演曾在一席讲过一个插曲,马虎刚来到基地的时候每天都把自己吃到饱饱的,有时甚至吃到吐。

后来导演了解到,原来马虎在年幼时曾被爸爸丢在家里几天没有饭吃,直到他奶奶回家才吃了一顿饱饭,马虎形容自己“差点被饿死”,很难想象,在这个物质丰足的年代,小小的马虎竟然被“饥饿”烙下了一记红印。

在这个棒球基地,每个孩子都带着心结互相磨合,与棒球磨合,与新世界磨合。

三位教练看得很清楚,他们不是真的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国争光的棒球明星,这些孩子因为贫穷的家境大都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其实并不利于运动生涯。

但是他们可以借助棒球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是想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能通过努力去获得回报的事情存在,而只有相信了这一点,他们才会把自己拽出泥潭,看到未来。

这个道理大人懂,但是孩子不一定懂,他们还活在比较单纯的世界观里,时而被痛苦压垮,时而爆发强劲的生命力。

小孩子的执拗既坚韧又辛酸,当马虎在夜路里放声唱起“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观众才能发现,原来亲情在他们短短十年的生命中是如此稀缺却又占据了极大比重。

在《棒!少年》中,这群孩子就像刚长了羽毛的群鸟,在不同的时空冲撞着猛烈的气流,而“家”将是他们所习得的最复杂的概念,因为他们总要与刚熟悉了的地方告别,投入被指派的新方向。

对于这些有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家乡的孩子来说,从农村到北京已然是一次“跨越”,虽然在北京也是过着“学校-基地-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但也算有了一个新的家。

可是北京寸土寸金,没有什么是能平白无故做慈善的,孩子们去美国打比赛前,就已经接收到了拆迁的通知,等他们打完比赛回来,这个临时的“家”可能就消失了。

在美国,他们遭遇了上一届的冠军芝加哥少年队,本来受伤的小双顶着压力上场。最开始表现得非常不错,但孩子们缺乏比赛经验,赢了开始却输了后半段,这一次所有孩子都展现出极强的团队精神,他们的家成了那面国旗和奏响的国歌。

纵观整部《棒!少年》,其实有很多难以清晰描述的地方,比如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马虎变得成熟,他的莽撞里裸露出善良,你也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小双放弃了棒球,在美国的失败似乎侵蚀了他的一部分纯真。

在片尾,教练亲自开车来接小双回去,但小双拒绝了,虽然做这样的决定让他非常痛苦,但对于小双来说,他的精神支柱仍然是二伯山上的石头和村头的大树,这是他的避难所,代价是则是割舍自己的次要之爱“棒球”。

这部纪录片的说服力正在于此,孩子悄无声息地长大,你在为他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会因此悲伤,毕竟每一种成长都是有代价的。

导演说自己在拍摄《棒!少年》的时候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他对自己所擅长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怀疑,比如拍摄一群出身贫困的棒球少年究竟意义何在?纪录片对拍摄对象来说是剥削他们的故事还是提供帮助?

但是导演最后找到了答案,他借用作家余华写在《活着》里的一段话坚定了内心: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棒!少年》同样具备了一视同仁的目光,观众发现自己的视角与这群孩子是持平的,在这些少年的背后,既能看到纯粹的生命所赋予的光芒,也能看到被隐匿在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创伤。

导演的镜头没有提前设计“这群孩子应该快乐还是悲伤”,他们只是他们,导演也只是陪伴着走过了一段短途旅行,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是马虎还是小双。

《棒!少年》能得到欢迎和认可的原因和《杀马特我爱你》非常类似,这两部片子都用“尝试理解”来呈现真诚和善意,抛弃了先入为主的傲慢,在拍摄过程中寻找答案。

许慧晶导演在观众和拍摄对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打碎观众想当然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见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会他们的现实困境和情感挣扎,这或许就是今年最好看的纪录片之一,我无法形容它“温暖”,但至少它足够真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