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附近摇蚊肆虐,一度造成周边群众和就医患者的困扰。12月10日下午,惠州市卫生健康部门迅速召集相关单位和人员展开处理工作,对医院内外及周边下水道和绿化带进行了拉网式消杀,共出动河南岸、龙丰、桥西相关人员和市消杀队员20多名,烟雾机8台,大型滞溜喷雾器5台,消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摇蚊是什么?据惠州市疾控专家表示,摇蚊是非病媒生物,群众无需过度恐慌。其成虫寿命短,一般5—8天,存在即是“传宗接代”,几乎不摄食,或摄取少量的含糖液体;有强向光性,在日落时分最为活跃,在该时段避免使用非必要光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滋扰程度;装设防护网及小孔沙网等,也可阻挡摇蚊进入室内环境,如果有大量成虫飞入室内,可使用从正规场所购买的杀虫气雾剂或物理工具杀灭。
据悉,摇蚊幼虫是环境工作的重要指示生物,摇蚊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周边水质持续恶化。惠州市卫生健康局迅速与西湖管理处取得了联系,并派出了市消杀和疾控专家对靠近医院的丰湖水段进行了水质监测,一致认定,摇蚊幼虫孳生地正是因为水位下降导致水质恶化的丰湖周边水围。
惠州市卫生健康局表示,接下来将根据摇蚊成蚊特性,出动台车载高空喷烟喷雾器,于每日拂晓对成蚊进行持续扑杀;同时协调西湖管理处对丰湖周边水围采取清除杂草垃圾、淤泥积水,并适量投放如二氧化氯、液氯等生物制剂等措施来控制摇蚊幼虫。
延伸
如何防治摇蚊
摇蚊 , 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的通称。是一类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鱼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摇蚊成虫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适宜在15℃到25℃的环境生长,其繁殖量非常大,繁殖周期5天到10天,生命周期1周到3周。如果持续高温,达到摇蚊的气候生长条件,也会提早半年出现高峰。
摇蚊不是卫生害虫,其口器不发达,不吸血,不传播疾病,人们不必恐慌。摇蚊之所以成群聚集,是因为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数秒钟内完成。摇蚊大量聚集,是水污染加重的警示。水污染使得水体的有机物及微生物增多,为摇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长环境。
摇蚊防治方法:
1.对空中飞舞的摇蚊进行药物喷洒式消除。
2.对生长于河水中的虫卵则采取投掷颗粒药物去卵。
3.流动的水体一方面可以减少摇蚊成虫产卵,一方面可以降低水体污染,减少摇蚊幼虫的食物供应。
4.摇蚊的成虫受光源吸引,日落时分最为活跃,因此傍晚减少使用非必要光源可减少摇蚊的骚扰。
【记者】廖钰娴
【通讯员】苏秉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