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小天才”萧亚轩被质疑爱情观:恋人分手后还能做朋友?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076阅读时间:4.5min

分手的本质就是要对这种已经几乎习以为常的深度亲密关系作切割,个体要开始远离已经习惯的日常生活方式,重新回归单身或者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分手到底还能不能做朋友。

(IC photo / 图)

近日,萧亚轩和男友黄皓一起参加综艺节目《女儿们的恋爱》。

在节目中,嘉宾们谈到分手后是否还可以做朋友的话题,黄皓思忖片刻后表示,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而一旁的萧亚轩则发出了和黄皓相反的意见,萧亚轩说:“可以做朋友。你爱就会产生感情,感情之后升华成友情。”

分手,是亲密关系的切割

那么,面对分手后是否可以做朋友这件事,为何会产生如此的分歧呢?这或许还是需要先回到爱情本身来看。正如人生体验所告诉我们的,爱情是与亲情、友情并驾齐驱的一种重要感情和人生经历,它是一种深度的亲密关系。

在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的《亲密关系》一书中,阐述了爱情作为一种亲密关系的发展变化:即爱情这种亲密关系的发生是从相互吸引开始,然后在认知中将伴侣理想化,再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产生相互依赖的一个发展过程。而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就会开始经历浪漫期、权力争夺期、稳定期、承诺期、共同创造期等不同阶段。其中,在彼此磨合的权利争夺期如果处理不当,就特别容易出现冷漠、偏离甚至分手的情况。

分手总是会发生。尽管在很多人的心中,并不想经历分手、失恋这样的情况,却还是难以避免。分手的本质就是要对这种已经几乎习以为常的深度亲密关系作切割,个体要开始远离已经习惯的日常生活方式,重新回归单身或者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让自己更理性地认知分手

而分手后的处理方式其实与每个人对于这段亲密关系的认知有关。如何处理与分手后的前任的关系,首先来自于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会如何面对这段亲密关系。

从心理学研究的调查可以发现,有的个体有着较为成熟、自信的人格特质,因此在感情中,他们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并且能够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也有的个体缺乏安全感,比较容易焦虑,因此容易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恋爱当中,还常常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对伴侣产生过分的依赖;此外,还有如躲避型人格,喜欢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

正如心理学家罗宾在“爱情态度理论”中所提出的一样,爱情是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对方的亲和依赖又或者相互帮助,以及排他性和独占性,直至分手后的厌恶失望等,都应由自己对对方的态度在起承转合。显然,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也会在分手后对这段关系产生不同的看法。

缺乏安全感,焦虑脆弱的人,容易在分手后悲观失望,更多感受到被伤害、痛苦的体验;反之,如果是将爱情视为一段彼此相互欣赏、相互陪伴过程的个体,则会将分手视为一段经历的结束,一个成长期的完成。

在更早之前的节目中,萧亚轩也曾谈过自己的“恋爱十条”,其中就包括了“认清事实他没那么喜欢你;不要时时刻刻粘着对方;适时转移注意力;坚守原则,不要冲昏头脑;不爱了也没关系,当中有爱过就好了。”——这样的对感情偏向独立的看法,正是将爱情视为一种人生历程的体现。而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解释人格理论时,也将自我扩展视为自我实现的人格特质。显然,比较不同的爱情态度,对于注重生命体验的人来说,以更成熟理性、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爱情中的亲密关系并处理分手后的两者关系,或许才更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体现。

(IC photo / 图)

做朋友不一定是没有放下

对于分手后,依然愤懑的人来说,不管是责备自己还是怪责对方,显然都还是在纠结于这段关系当中,并没有真正放下。而一刀两断的做法,或许是让现任放心的一份承诺,回避掉暧昧不清的嫌疑,也或许是一种对于痛苦情绪的发泄,但其实也可能是没有完全跳出现有框架的表现。

据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心理学系的统计显示,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脸书用户曾经在该网站上前往前男友/女友的主页,侦察一下旧人的近况。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一份调查结果显示,88%的调查对象承认自己曾经“潜伏”在前任的社交网站页面上,64%的调查对象承认会时常翻看前任和自己之前在社交网站上的互动信息。因此,与一刀两断的态度相对应的真实情况是,两个相爱过的人,就算分开了,在心里或多或少总会留有一些美好的回忆,以前的感情也不可能全部清零。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取决于内心深处的真正态度,而不仅仅是表面上不联系的阶段性行为。

比起偷偷潜伏,坦诚面对更是一种勇敢。当萧亚轩说出可以升华为友谊的时候,其实并不就是某种托词,而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在娱乐圈,诸如王菲、徐静蕾等其他人也会与前任们保持着一定的良性互动。而这样的互动,并不一定意味着彼此还有着暧昧或者不舍。一个人如果在分手后,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梳理和内心成长,站在新的自我之上,去回看曾经的那段感情中的自己,那么就可以重新去认知那段关系中的前任,从而随着自己的成长看见另外一个他/她。变成是朋友,或许正符合了当下的态度。

当然,对于如何处理分手后的关系,尤其是对于还比较年轻的人来说,或许“不理睬、一刀两断”才是挥着翅膀迎接明天的新姿态。毕竟,这种显得更为自律的方式,让个体能够在行为的框架下获得更多预防情感偏移的约束,也未尝不是好事。但凡行为皆来自于意识,我们皆为观念的囚徒。如果那段情愫在风干后,让它变成一瓶不再浓烈的友情岁月,拿起酒杯与往事干杯,也是一口珍贵的难得糊涂。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