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步态蹒跚,手术后恢复正常步态

三九脑科医院
+ 订阅

由于脑瘫,当别的小朋友已经能够追打嬉戏,楠楠才蹒跚学步。父母倾尽所有带孩子求医做康复治疗,但都没有好转。最终楠楠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接受手术后,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了!

5岁男童因脑瘫步态蹒跚

家住惠州的楠楠,今年5岁了。因为早产,楠楠出生后在当地医院保温箱中治疗了21天,直到各方面才恢复正常。

在楠楠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的运动、智力、语言各方面的发育都落后于同龄人。到3岁才会走路,行走姿势不正常,时有摇摆不稳,容易疲劳摔倒。

父母带着楠楠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最终在外院确诊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这些年,楠楠也间断地去过很多医院做康复治疗,或者由母亲在家里给他做康复训练。“有一点效果,但是一停下来就又反弹了。”楠楠妈妈何女士说道。

漫长艰辛的求医路,让楠楠一家慢慢失望,甚至听说脑瘫是“不治之症”,楠楠的父母更有些心灰意冷。

施仁术,步态接近正常孩子

天无绝人之路。经朋友介绍,何女士得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瘫科所开展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可以很好地缓解和改善脑瘫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智力迟缓、语言障碍、流涎、斜视等。于是,父母便带着楠楠赶到广州求医。

接诊时,我院脑瘫科二区郑炳铃副主任对患儿进行详细诊断和专科查体,发现患儿智力尚可,只是注意力不集中。患儿双大腿内收肌紧张,双下肢外展功能受限,行走不稳,双足内翻,双足跟不能着地,双跟腱挛缩;双手协调性差,精细动作完成差,双上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2级,肌力4级+,感觉系统检查不合作,生理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郑炳铃分析,患儿下肢肌张力过高,已达2级,双侧大腿内收肌、双侧小腿三头肌痉挛明显,双侧跟腱挛缩。单纯的康复训练已经无法缓解症状,不能解决肌张力的问题,需要手术治疗,才能纠正不良运动姿势。

入院后,郑炳铃召集脑瘫科二区相关专家进行会诊讨论,最终为患儿制定科学周密的治疗方案。2020年1月,郑炳铃团队为患儿实施了周围神经缩窄术(SPN)。术中,郑炳铃采用神经肌肉激发仪进行神经监测,在电生理监测护航下调整肌张力,另外配合完成相关肌腱松解、延长,做到了精准手术治疗。

由于疫情影响,大多数患儿都耽误了康复治疗,但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大的进步,何女士还是坚持带孩子返院复诊。术后第5周,患儿返院拆除石膏。根据患儿的病情,郑炳铃为其安排了运动、电疗、冲击波、针灸、蜡疗、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并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为其定制了足部矫形鞋。“足部矫形鞋更利于矫正和改善患儿的行走姿势和功能。”郑炳铃补充道。

经过一个疗程的术后康复治疗,楠楠走路时脚后跟终于可以平稳落地,行走姿势明显改善,接近正常儿童的行走步态。

现在,楠楠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相信儿子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上学、工作。

郑炳铃

脑瘫科二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楠楠属于典型的痉挛型脑瘫,这也是脑瘫最常见的类型,占70%左右。”郑炳铃介绍,这类患儿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肢体运动障碍,具体的症状有剪刀步态(也叫交叉腿),表现为走路时两腿交叉;尖足,脚后跟不能着地;两脚内翻;仰趾畸形;膝关节屈曲;前臂旋前障碍、握拳不紧、拇指外翻等。

这些症状都是大脑损伤导致周围神经信号过强,肌张力增高,从而造成肢体肌肉痉挛。目前治疗痉挛的方法有很多:康复治疗、肉毒毒素治疗,但各有其局限性。公认有效的手段是以康复治疗为基础,无论是否接受药物或手术干预,康复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痉挛存在的前提下,只接受康复治疗效果慢。

在患儿3岁以前需要坚持做康复训练,但如果患儿肌张力在3级以上,那么仅靠康复训练可能无法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对于4岁以上的患儿,当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时,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缩窄术(SPN),就是在肌电监测下,将周围神经束部分切除缩窄,减少过强的神经信号,使肌张力恢复至正常状态,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术后再结合康复训练,使患者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SPN是我院脑瘫科开展得很成熟的手术项目,目前已完成近千例,手术有效率高,大量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得以缓解,步态得到改善。

康复训练应贯彻脑瘫治疗的始终,术后康复训练同样重要。手术缓解痉挛、矫正畸形,为姿势管理、康复训练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使之回归家庭,走向学校及社会。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