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企业家 | 7位老总讲述珠海保税区成长故事

南方+ 记者

对话企业家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这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组密码。

40年前,毗邻澳门的珠海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一批批改革先行的硕果破土而出。世纪之交,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重大实践,珠海保税区及其延伸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相继诞生。

大河奔流开新路。珠海保税区的破茧蝶变背后,离不开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和无数披荆斩棘的创业者、实干者。如今,站在时代交汇点,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局之际,南方日报走进珠海保税区、珠澳跨境工业区企业生产一线,对话企业家,倾听他们在珠海经济特区这片热土上,“闯”与“创”的故事。

选择

一场从零开始的蜕变

1988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的第9个年头,城市建设热火朝天,这股干事创业的氛围吸引了在香港创立天威集团的贺良梅。从珠海南屏一块约75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起步,天威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打印机色带制造厂。

“当时从香港到珠海一定要经过澳门,再从拱北口岸入境到南屏。遇上大雨,水淹了桥堵了,就过不去。”贺良梅回忆。随着天威在珠海走上正轨,原有的土地空间已不能承载其进一步壮大,贺良梅将目光投向了临近的珠海保税区。

1999年正式封关运作的珠海保税区,是珠江西岸唯一的保税区。园区建立之初,政策、环境、运行都尚未成熟,企业招商更是从零开始。千禧年后,园区率先迎来一批优质的外资企业,摩天宇便是其中之一。

2001年,MTU德国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一拍即合,双方各出资50%共同组建了合资企业珠海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下称“珠海摩天宇”),选址保税区。“MTU德国公司在发动机维修方面,是这个行业的领头者,而南航正好有飞机的发动机需要送修。”珠海摩天宇总裁兼CEO亚溥说。

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车间。

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车间。

政策功能优势,以及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是摩天宇选择珠海保税区的初衷。自1999年园区正式运行后,珠海保税区开始拥有了其他经济开发区所没有的优惠政策:全区的海关监管实行宽松的备案制;境外企业和个人可设立加工、仓储、贸易、转口等机构,企业产品内外销比例不受限制……一系列“洼地效应”和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006年前后,保税区迎来了“高光时刻”,众多高端企业纷至沓来。

正是在2006年,天威集团旗下天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威新材”)搬进了珠海保税区2万平米的新厂房,为企业发展安上新引擎。“珠海保税区对外开放程度高、营商环境好,在政策功能和土地价格上都很有优势。”贺良梅认为。

巧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家丹麦企业也做出了同样选择。2007年,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康乐保”)从拱北夏湾搬进保税区。“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不用付关税,降低了运营成本。”该公司前任总经理拉尔斯坦言。

20余年见证彼此成长。一大批优质企业的进驻,激发了珠海保税区的蓬勃活力;园区企业亦在特区腾飞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康乐保公司高级质量工程师宋军霞清晰地记得,刚来时,方圆百米只有康乐保一栋孤楼,看起来有点荒,上班如果没赶上班车,就只能坐摩托车进来。如今,保税区早已从杂草丛生的遍地滩涂变成了交通日益便利、人气不断攀升的开放型园区,摩天宇、天威、康乐保等企业也在时代变革中乘势而上,逐步成为各自所在行业的“领头羊”。

奋发

机遇只垂青有备者

回眸过去,“机遇”是受访企业家们高频提及的名词。机遇从来垂青有备者,抓住了可能“同频共振”,抓不住就会“擦肩而过”。

一路走来,珠海摩天宇的发展伴随着珠海保税区的日新月异。从成立之初到今天,珠海摩天宇从300多人发展至员工过千,营收翻了20倍。

今年11月,珠海摩天宇顺利完成了三期厂房扩建工程。“从发动机维修数量来讲的话,我们目前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发动机维修公司了。到2024年新的分公司建立后,珠海摩天宇将有望跻身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亚溥说。

勇敢迈开脚步开掘机遇疆界的,不止摩天宇。

时针拨回到2003年12月5日,在珠海拱北茂盛围与澳门青洲之间,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经国务院批准开建。作为珠海保税区的延伸区及对澳合作的主平台,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与其澳门园区之间,通过24小时专门口岸通道连接,在衔接澳门资源上极其便利。

作为与共和国同岁的驻澳央企,南光集团旗下南光物流一直以保障澳门民生物资与生产物资为己任。2002年,南光物流先是成立珠海保税区南光物流公司,随后又在珠澳跨境工业区设立通宇配送中心。

通宇物流1210跨境电商仓库。

通宇物流1210跨境电商仓库。

“珠海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都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后者还有个专用口岸,对形成澳门后仓库是十分有利的条件。”珠海通宇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诚说。如今,南光物流在珠海两大园区拥有2.5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其中,跨境工业区的仓库以对澳配送为主;保税区的仓储货物则发往世界各地。

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及一体化区域加快发展,胡诚敏感地觉察到,新的机遇已然来临。“打造国际物流区域枢纽一直是珠海的梦想,但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前,珠海是交通末端城市,梦想只能停留在梦想。现在,珠海成了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香港、澳门、拱北三大独立关区在此连接,三关交界的潜力非常之大。”胡诚认为。

在此新机遇下,近两年,通宇物流开启了聚焦“对港对澳配送”“全球分拨”及“跨境电商”三大发展主线的战略新布局。

有了港珠澳大桥,天威创始人贺良梅惊喜地发现:发展空间突然之间变大了。在他眼中,港珠澳大桥不单单只是一座桥,其背后显露出世界版图上又一个经济增长极。历时32年,带领珠海打印耗材业走向黄金时代,这位行业“老大哥”仍在蓄力,以迎接时代热潮。“把握机遇,赢得先机。”谈及未来,贺良梅说。

创新

探路全新贸易形态

创新,是珠海经济特区与生俱来的基因。这种基因,也流淌在珠海保税区企业家们的血液里。但创新从来不易。

对天威而言,一直以来,打印耗材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小企业往往难以下定决心投入成本进行研发。“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拥有自主研发产品,否则永远只能停留于‘小作坊’。”贺良梅提醒自己。

多年来,天威走过了从贸易到制造,再到自主创新的历程,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拥有近3000项各类专利,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75%以上。

2015年,天威正式进军3D打印领域,2018年更与珠海保税区管委会联手打造了粤港澳3D打印产业创新中心。当前,天威的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医疗、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粤港澳3D打印产业创新中心也与百余家院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成为港澳创新资源要素的交汇地。“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3D打印产业创新示范点。”贺良梅满怀憧憬地说。

与天威的技术创新相比,跨境电商探路者们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发展路径上。

就在天威瞄准3D打印那一年,澳门小伙李敬业和创业伙伴布崇希来到珠澳跨境工业区,做起了跨境电商,梦想很简单:“让世界发现澳门。”起初,珠海万讯行团队只有他们俩,一个负责在前线开拓客源,一个负责在后台设计项目。白手起家开拓业务版图,熬过艰难的不适应期,去年4月,万讯行原创的“澳淘”跨境电商平台正式上线。借助这一平台,各式各样的澳门手信、葡语系国家特产可实现跨境配送,用户轻轻松松就能在家签收。

同样在2015年,惠澳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珠海。“澳门本身产品供给丰富,无奈市场太小,每年主要靠旅游消费。我们必须做跨境业务扩大销路。”在惠澳集团董事长萧博键眼里,与澳门仅一关之隔的珠澳跨境工业区成了惠澳科技的最佳选择。

然而,面对跨境电商这一全新的贸易形态,“吃螃蟹”之路必然充满艰辛。“要琢磨这个新产业怎么做,怎样的商品消费者会接受,平台也得靠自己写程序。”萧博键咬牙带着团队坚持了下来。从母婴产品起步到全品类,目前,“惠澳优优站”跨境电商平台在售2万余件商品,年销售额已跨入千万级行列。

2012年将总部迁至珠海的澳门老牌珠宝商盛丰珠宝,也在积极探路跨境电商。年初,疫情给澳门零售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盛丰集团董事、Entwine品牌创始人李居明想做一个珠宝跨境电商平台。跟跨境园区一提出,双方一拍即合。

“园区对跨境电商有补贴,达到不同营业额有奖金,招聘珠海本地人才还会有些资助,十分鼓励我们去做这件事。”李居明说。不过,疫情之下,李居明发现整个珠宝产业链太过依赖香港,也因此受到诸多限制。他有个新的想法:如果跨境园区除了通关便利,还能搭建起珠宝相关的其他配套,例如包装、设计、展示、直播等,或许可以打通一条全新的珠宝供应链。


珠海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总裁兼CEO亚溥:

希望珠海吸引留住更多人才

近年来珠海的发展非常迅速,保税区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吸引了不少企业、人才来到这里。不过在基建方面,比如说在高速公路、街道建设,还有在铁路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珠海还需进一步提升。

希望珠海能够继往开来,既能守住过往的优势,也能不断向前发展,让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能不断突破。希望政府投资更多好的学校,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珠海,也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前来投资。相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是香港、澳门来说,珠海的城市吸引力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天威集团创始人贺良梅:

期待横琴、保税区辐射带动一体化区域

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这是珠海的后发优势,我觉得今后也可以继续保持。这种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就业、创业、定居,对企业来说,有了宜居宜业这块金字招牌,团队人员比较稳定,对企业发展有益。

希望珠海保税区借横琴、保税区、洪湾片区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加快完善园区内商业、服务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保税区企业就业。

服务港澳企业方面,充分发挥保税区的保税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和保税展示等功能优势,利用横琴在负面清单、制度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红利“溢出”,辐射带动一体化区域,与港澳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卡斯特:

面向消费者需求努力撬动中国市场

2012年我刚来时,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才开工。现在再来,大桥已经通车两年了,修建速度太快了!对我个人而言,去香港要容易得多。对公司而言,因为我们有一些工程组件是从国外空运经香港而来,有了大桥,产品交货时间会更快。

中国市场非常有潜力,未来我们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引进更多生产线,努力撬动这个市场。

珠海通宇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诚:

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软环境

内地大多数口岸的运作模式都是大宗贸易、大批量,但澳门是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基本上所有的供给都要靠海外和内地。所以内地供澳的民生物资都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批次,监管模式上就要有所不同。在这点上,地方政府和海关一直致力于改善,也给予我们非常大的信任,支持我们探索。通过系统对接、与海关联动,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做到短时间内将商品配送到澳门。

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商业生态。一棵树拔起来,底下可能有千万个微生物,千万棵小草。作为商贸物流企业,通宇的发展不能只靠自身,而需要无数大中小企业参与其中,一同把外贸综合服务产业链的生态做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接下来要培育软环境。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惠澳集团董事长萧博键:

抱着成长型思维看珠海

相对于广深,可能珠海发展得并不是很成熟。但我觉得要抱着成长型思维来看。不要只看现在,要看未来。在珠海,可能5年7年就会升到另外一级,机遇也很大,创业就该在这种地方拼。另外,规模小的城市在人才吸引上的劣势,可以转化为团队管理的优势。我们公司在珠海初期招人很困难,但招进来之后团队的稳定性很高。

从了解珠海开始,我也算亲身见证了珠海从二线城市变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跨越式成长,加上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俨然已成为世界焦点。相信未来珠海会爆发出更加耀眼的力量。

珠海万讯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敬业:

澳门企业在珠海快速成长

在珠海开办企业,最深刻的感受是,不仅办公环境更好,人力成本也降下来了,加上珠澳跨境工业园区独有的保税仓和政策优惠,在这里可以做到很多在澳门做不到的事情。

澳门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需要到别的地方寻找更好的发展,刚开始觉得有点可惜,来这边之后,一下子就开了眼界,超出我的想象。内地主流科技的东西怎么运作,行业有哪些玩法,市场经营策略怎么定,这些都是来了珠海才学到的。自己进步了非常多,企业成长速度也相当快。

盛丰集团董事、Entwine品牌创始人李居明:

港珠澳大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在我们2012年来之前,园区是没有珠宝企业的。珠宝怎么营运,怎么通关都没有试过,一切都是新的。那时园区就主动了解我们的需求和痛点,积极正面与我们沟通,协同两地政府和海关去解决相关问题,像是为我们独家定制的服务。

此前,我们的产品和货物,都是由船运通过香港到澳门,现在有港珠澳大桥,我们可以通过专车,将货物从香港运到澳门,运输成本、保险成本都降低了。

【采写】刘艳婷 梁涵 蒋欣陈

【摄影】关铭荣

【策划/统筹】梁涵

编辑 蔡如意
校对 曹柏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