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100阅读时间:5min
在互联网出现前,荡妇羞辱还只局限在人际关系较紧密的礼俗社会中,互联网普及后,荡妇羞辱已经成为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主要手段了。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荡妇羞辱的可怕之处。
▼
(IC photo / 图)
近日,成都20岁新冠确诊女孩引发网络热议。
不知何时,网上开始疯传起该女孩的行程轨迹,甚至连姓名、身份证号、还有具体到户的住址都一应俱全,这种程度已经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而且,“女性、新冠、爷爷奶奶确诊、无固定职业、凌晨多次出入酒吧”这些信息,竟成为了网友嘲讽该女孩的发泄口:“20岁一天转场4个酒吧肯定不是好女孩”、“你奶奶这么早就确诊了,你还到处跑?”....
然而,成都卫健委官方已经回应,当时奶奶未确诊,也就是说她去酒吧时并不知情。
这位女孩诚实地配合相关部门,公布了自己的行动轨迹,为的是尽早控制疫情,竟然被人肉和网暴,遭受一轮又一轮的“荡妇的羞辱”,去酒吧就不是好女孩了?Excuse me?
其实,不管是如今的文明社会,还是很早之前,“荡妇羞辱论”随处可见。
西西里一个小镇上,年轻美丽的玛琳娜一直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二战爆发,丈夫入伍奔赴前线,她一人独居。她是全镇男性倾慕的对象,也是全镇女性议论的对象。一天突然传来他丈夫战死的消息,她成了寡妇。她独居时流言蜚语就已经不堪了,成为寡妇她就更有罪了,更何况还是一个漂亮的寡妇。
她父亲误信谣言与她断绝关系,她失去了最后的经济来源。女性出于嫉妒,男性由于妻子的压力,都没有为她提供工作,她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苟且偷生。然而,当美军解放了西西里,玛琳娜便最先被押上道德审判台:被殴打、被当众羞辱、被剃掉头发。因为她曾陪德国人睡觉,所以她不仅是荡妇,更是卖国贼。审判她的却正是那些嫉妒她,阻止男人为她提供工作的女人。
这是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故事。“玛琳娜没罪,只是错在命运乖舛,错在孤独无依,错在长得太美,所以招致嫉妒和流言蜚语,最终蒙羞受辱。”虽然是异国电影,我们对这些场景却似曾相识——但凡涉及性,女人都会被押上道德审判台。
这也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描绘的荒诞。王小二对陈清扬说要想证明她没有偷汉,她就该像其他人一样脸黑、胸部下垂。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人无法叫你破鞋。陈清扬不是破鞋的时候被人说是破鞋,当众暴露了她是破鞋之后看客们又都兴味索然。那里的人习惯于把一切不是破鞋的人说成破鞋,而对真的破鞋放任自流。
这就是长期以来,荡妇羞辱(slut shaming)的逻辑:对女性最恶毒的攻击手段就是揪住女性私德和私生活的小辫子,就算这个小辫子不存在你也需要证明它不存在,既然你需要自证清白说明你并不清白,所以你不是好人,所以你活该。被叫做荡妇,与到底是不是荡妇并无关系,但造成的伤害却几乎是致命的。
(IC photo / 图)
在互联网出现前,荡妇羞辱还只局限在人际关系较紧密的礼俗社会中,互联网普及后,荡妇羞辱已经成为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主要手段了。这是网络世界的普遍现象,中国当然不例外。
此前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的网络舆论经过反转,最后终于也落到荡妇羞辱的逻辑上:有好事者扒出了她的86次开房记录。在开车途中遇到一个主动找事的司机于是大打出手谁对谁错本来存有争议,但扒出开房记录似乎就足够说明问题了:你看这荡妇,活该被打。
而当女性介入公共事件时,荡妇羞辱也足以将她们排斥在外。舒淇曾卷入两个明星的争论,很快,舒淇曾经出演过的限制级影片的截图就又被网络暴民翻出来了,逼得舒淇关闭了其微博。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粗暴:这些不守妇道的女人,没资格谈论这些问题。
这正是荡妇羞辱的可怕之处,女性无论怎样都难以避免其带来的惩罚。因为它实质就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是加诸女性身上的性道德双重标准,既矛盾又虚伪。
他赞扬贞洁和忠实的妻子,但他勾引邻居的妻子通奸。他们公开期望,女人会同意犯轻罪(堕胎):她的不道德对男人所尊重的道德社会的和谐是必要的。男人公开地责备她,这是游戏规则,但他背地里又感激她的轻浮或不育。(语出波伏娃《第二性》)
莱温斯基事件就是性道德双重标准一个不幸的注脚。这里甚至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克林顿也是当事者,为什么不以他来命名这一事件?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莫妮卡·莱温斯基曝出了性丑闻。这一事件虽然导致了国会对克林顿的弹劾,但弹劾的主要理由是克林顿作伪证和妨碍司法。让人玩味的是在弹劾事件期间,克林顿的民意支持率反而升至最高点。最终国会也并未通过弹劾,克林顿做满了其任期,其后也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但事件的另一当事人的却一直生活在丑闻的阴影下。很多人都知道她,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她。她被贴上种种标签:破鞋(tart)、duang妇(slut)、妓女(whore)、胸大无脑(bimbo)。她承认自己错了,想开始新生活。她找工作频频受挫,因为她的“历史”问题;少数愿意提供工作的雇主也只是想借她炒作。她一直避免出现在公众视野,直到2014年,在目睹一名跟她有类似经历的大学生不堪其辱自杀后,莱温斯基终于主动站出来反对网络暴力。
她说,网络世界,羞辱很容易,理解却太难,所以我们需要回归失落的传统价值——同情心和恻隐心。
何谓同情心和恻隐心?《圣经》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人们抓住了一个正在行淫的女人,送到耶稣面前,问他如何处理,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谁先拿石头砸她。”于是所有人都退了出去。现实中,那些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的人拿起石头,将女性押上道德审判台时,是不是也该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有罪,该想想道德审判到底符合怎样的道德。
让凯撒的归凯撒,让上帝的归上帝吧。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