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从小患有地中海贫血,前段时间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医疗费用36万多元,在基本医保、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帮助下,自己才掏了不到1万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近日,英德市望埠镇黄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诗婷一说起医保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就忍不住一个劲儿地夸赞。
医疗保障是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英德市医疗保障局将医保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医保政策,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补充、医疗救助各项制度的综合保障作用,对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众在参保缴费和医疗保障方面予以大幅倾斜,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脱贫攻坚。
英德市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左一)对贫困户宣传医保政策。
医保兜底保障
36万医疗费自付9200多元
12月7日下午,阳光正好。冯诗婷带着女儿小灵(化名)坐在家门口编织手工艺,一方面让女儿多晒太阳恢复身体,一方面帮补家计。此前,冯诗婷与丈夫在广州做服装生意,家境并不困难。不幸的是,2009年,女儿出生后3个月被筛查出地中海贫血症,这对原本平稳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拳重击。“地中海贫血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输血续命,要治愈只能靠骨髓移植。”为了稳住女儿的病情,夫妻两人将所有积蓄都花光,还借了不少外债,一治就是11年。2016年,冯诗婷一家也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今年初,医院通知找冯诗婷找到了与小灵匹型的骨髓,但医疗费用高达36万元,这让原本已陷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治疗女儿,能借的钱都借了,36万的医疗费用哪里来?”
天无绝人之路。当地村委工作人员了解到冯诗婷的困难后,将其情况反映到英德市医疗保障局,该局工作人员马上到冯诗婷家中对其宣传医保政策,解除了冯诗婷的后顾之忧。今年6月,在医保政策的帮助下,小灵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冯诗婷自付了9200多元的医疗费。
“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与英德市医疗保障局的帮助,不然我女儿的医疗费用真的不知道如何解决,是扶贫政策让我一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冯诗婷说道。
“冯诗婷一家通过基本医保、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二次救助等政策兜底,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接近97.5%,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英德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和医药服务管理股股长钟华赟说道。
据悉,从2017年10月起,英德市特困、建档立卡人员及低保三类人员分类下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且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另外,将住院、门诊特定病种费用及在定点门诊的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提高特困、低保、建档立卡人员、低收入救助对象、支出型因病返贫人员等群体救助比例,最高按100%的比例救助;将特困、低保、建档立卡人员个人支付(含自费项目)再次纳入二次医疗救助报销范围。特困人员实际报销比例达到100%,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人员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4%以上。
经过医疗救助,病情有所稳定的小灵与母亲编织手工艺。
建立三大医疗保障机制
解决困难群众看病贵、因病致贫等问题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托底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英德市医疗保障局从发挥医疗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入手,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热点问题,不断拿出破解医保领域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实招、硬招,推动解决群众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基本医疗、大病补充、医疗救助三种医疗保障机制,今年以来,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7.34万人次,共发放医疗救助金4919万元。”英德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张廷意表示,截止今年10月,英德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1853人,已100%享受政府全额资助参加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另外,英德市已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跨省结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同步结算,全市医疗救助对象发生的每一单住院(含市内、市外)特殊门诊和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群均可即时完成三重医疗保障报销,无需垫付跑腿。同时,开通“绿色通道”受理参保登记,允许中途参保,实行“先登记参保、后补助缴费”即时享受待遇,为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解决了大额医疗费用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
张廷意还介绍,2020年1月,清远市普通门诊村居卫生站实时上传结算APP”正式上线“,全市包括基层卫生站在内的300多家门诊已实现门诊“一站式”实时结算,改变了以前先垫付资金,凭票到乡镇卫生院报销的状况。
此外,英德市医疗保障局还在连江口镇连樟村、石灰铺镇新联村建设医疗保障“小一门”基层政务服务平台,把原来在县级经办机构及乡镇(街办)才能办理的32项高频医(社)保业务下放到村级办理,让贫困患者“少跑腿、少动嘴”,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相关业务,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
【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陈小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