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人都知道
在南门村有个“网红”叫做
菉猗堂
但,菉猗堂的“菉”
是读“lù”还是“lǜ”?
它因何修建?
600多年的蚝壳墙又有什么秘密?
来
《斗你玩》
这档聚焦乡村振兴
寻味斗门人文的栏目
话你知
第1话里
菉猗堂历史的“浩浩长卷”
这样被翻开
▼
(点它)
原来
“菉猗”来源于《诗经·淇奥》
“菉”读lù
南门村宋魏王后裔第30代传人
赵承华揭秘称
赵氏后人在1250年就定居大赤坎
后移居南门
比崖门海战失守还要早29年
而菉猗堂是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
第十四代后裔赵隆
为纪念其曾祖父赵梅南
而修建的
建筑里的蚝壳墙
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完整度最好、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
65厘米厚的墙体上
由无数蚝壳按规律排列砌建
真是壮观!
近期
不少斗门街坊
正通过一个个电子大屏
了解菉猗堂,探究斗门历史
瞧!吸引了不少村民呢
说到这大屏
小斗可要好好和大家“安利”一波
看到很多村子变靓啊
“比家里电视大多了,
我经常出来看,
看到很多村子好靓啊。”
在斗门镇下洲村小广场
新建好的12平方米户外电子大屏
引来阵阵好评
户外电子大屏正在播放《斗门乡村振兴宣传片》
村民袁粤冰阿姨说
“我还经常听村里的大喇叭,
疫情防控的时候不敢出门,
在家里听斗门话广播, 很有用。”
村村通广播和户外电子大屏建设
是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全国试点建设“智慧一公里”项目的
智慧手段之一
多个村(居)的户外电子大屏通过测试
“最后一公里”打通了!
2019年10月,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列为全国试点,成为珠海市唯一的全国试点。为探索、创新“鲜活管用”的建设方式和方法,今年年初,斗门区启动“智慧一公里”项目建设。
电视门户开设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栏
据了解,“智慧一公里”项目的构成内容有: 户外电子大屏、村村通广播系统、家庭电视端随时可观看的文明实践专栏,以及手机端随手可操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
村村通广播系统、户外电子大屏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全区101个村庄全覆盖,通过这种“可听、可看、可体验”模式,让群众更快更及时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
创新传播手段,让“智慧一公里”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接地气,聚人气
有了好的传播手段
更需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
宣传内容
目前
户外电子大屏的播放内容
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实时更新的“海量资源”,由区融媒体中心进行编排,将“学习强国”中的微电影、红色电影、纪录片、农业科普栏目等贴近农村受众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从线上导出到线下,从手机电脑导出到广场大屏,既创新学习方式,解决了农民不善上网的问题,又创新学习场景,符合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
另外一部分,来自斗门区融媒体中心精心制作的本地新闻资讯、自办生活栏目和公益宣传广告,包括时政新闻、专题报道、最新政策、应急信息、办事指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知等,让党委政府的最新精神直达榕树下、广场上、田间地头,不仅拓展了区融媒体中心的宣传阵地,也打通了基层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村村通”广播系统运作逻辑介绍
同时,“智慧一公里”还通过村村通广播系统嫁接斗门电台的优质节目资源,每天用当地方言播出“小故事大道理”栏目,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案例,讲述蕴含新思想、传播新风尚的历史典故、身边事例,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文明素质。而所有这些宣传内容,都由区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进行集中播控,统一管理、统一审核、统一调度。
——区文明办副主任赵雪梅
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
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为内容支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抓手,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指挥中枢,“两中心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借力、融合发展,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不断进行探索创新,争取积累更多经验、交出更好答卷。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丛
据悉
构建“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
基层宣传工作大格局
这在全省22个全国试点建设中
属于首创
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村里的老人家多
不会使用电子产品上网
很少看电视新闻
有了新朋友“智慧一公里”项目
可看,可听,可体验
斗门村民的日子有甜头
采写:王军、梁少冰
照片:梁劲波、梁颂辉、周俭民
编辑:曾小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