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修与二居:一方名园,一段佳话
可园作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能够久负盛名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建筑特色,还因为有着园主人张敬修与居巢、居廉休戚与共、不离不弃的艺坛佳话。张敬修扶掖“二居”客居可园,资助“二居”创作,收藏“二居”绘画,“二居”学生创立 “岭南画派”,使得可园成为了岭南近代花鸟画的摇篮和“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本期的《可园微课堂》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张敬修与二居的一段佳话。
佳话:张敬修与居巢、居廉
居巢早年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位具有全面文化素养的文人。应张敬修之聘,居巢曾游幕广西,开始了与张敬修的一世交集。之后,居巢客居可园八年,潜心书画。
居廉是居巢的堂弟,早年随居巢学画,其后与居巢共同创立独具风格的“居派”画法。中年后,居廉客居张敬修的可园,张敬修侄子张嘉谟的道生园潜心创作。与张嘉谟分别后,居廉回到故乡广州十香园设馆授徒,桃李满门,冠绝岭南。
据《粤西画识》所记载:居巢“尝与汉军陈良玉入广西张德甫按察军幕得晤宋藕塘先生于环碧园,相与会商六法,所作益进”。正是在张敬修的帮助下,居巢得以引见于当时的名家宋光宝,使他获益良多,画艺猛进。
居廉随居巢伴随张敬修左右,同时与张敬修又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张敬修在广西作战期间,曾被太平军围攻,孤军守城,幕僚逃避一空,唯有居廉效死不离。转危为安后,张敬修叹道: “不图临难得古泉一人,真肝胆交也。”事后张敬修对居廉颇为爱重, “每晤袍泽,必盛誉古泉”。
居巢依张敬修十余年,居廉依张敬修及他的侄子张嘉谟有18年的时间。可园张氏对“二居”可谓重其人,惜其才,更是在可园中成就了他们的艺术辉煌。
见证:“居派”绘画特色
清咸丰五年(1855年)张敬修辞官回乡,居巢居廉也随他来到了可园。当时的可园是张敬修专门用来款待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除了“二居”,陈良玉、简士良等雅士都是这里的常客,大家在这里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擦出灿烂的火花。曲水流觞,诗画比兴,张敬修购买了大量的草木花卉,遍栽可园,给来到可园的文人雅士提供优渥的创作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可园优美的园林环境,为“二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绘画素材。
居巢、居廉在可园的绘画创作则更多的是就地取材,可园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是他们创作的对象,“二居”拓宽了中国花鸟画的题材范围,以写生写实为旨趣,开创了新颖独特的绘画形式与创作技法,树立起崭新的“岭南风格”。居廉的知心好友道生园主人张嘉谟,曾盛赞其画技高超、人品高洁。
在可园居住的这段时间,成为了居巢书画艺术的全盛时期。居巢的书画作品中近半数都是在可园完成的。同时他还在可园还创立了“撞水”、“撞粉”法,极大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而居廉则将其发扬光大,成为“居派”绘画的一大特色。
成就:岭南画派技艺
“撞水”法常用于画叶子和枝干,即在叶子和枝干的颜色还很湿润的时候,用净笔水从叶子和枝干向光面注人,使颜色凝聚于一端或沉积于边上,注水的地方淡而白,成为受光部;不均匀的撞水干了之后,形成深浅不一的多种层次,以及天然的轮廓线,很自然地表现出叶子和枝干的阴阳凹凸的变化。颜色的边上留下的那一线较重的水渍,使花叶花枝有湿润的效果。
“撞粉”法多用于画花卉,就是在颜色未干之际以粉撞入,在粉未干时,将画架支起,使画面略为倾斜,粉自然聚于一端,粉色干后显得润泽松化,如同浸润在朝露之中,使画面一直保持着湿润的感觉。
“二居”的艺术成就不单单在于对“撞水”、“撞粉”法的运用及他们开创的写实“岭南风格”,还在于二人尤其是居廉传道授业。
居廉的弟子有50多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高剑父、陈树人。高剑父曾在居廉的指引下来到可园寻根,潜心临摹居廉早期在可园创作的绘画精品;高奇峰从兄剑父转授而得其画学。陈树人勤于所学,深得居廉器重,更亲为月老,撮合了陈树人与居巢孙女居若文结成百年之好。高剑父、高奇峰与陈树人被誉为“岭南三杰”,共同创立了“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主张创新,主张写实,大胆采用“没骨法”、“撞水撞粉法”,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又创造出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张敬修与二居,一方名园;两个家族,共同成就了一种画风,绘就了一段佳话。
【记者】李玲玉
素材来自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