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因为自己沉迷刷手机和电脑而自责,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律精神的人,看完后你会有些许释怀:对手机等数字设备上瘾错不在你!
文 | 静思 编辑 | 林意欣
晚上十点半,我准备睡觉。虽然昨天下决心不要把手机带进卧室,但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忍住。刷一会儿再拿出来吧。然后一眨眼,十一点了……
周末陪孩子,说好了不看手机,全心全意高质量陪伴。十五分钟后,不自觉点开了邮箱……
我的屏幕时间常年维持在每天五小时以上,其中社交应用时间占比最多,这些时间原本可以拿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健身、读书、陪伴家人。但它们被手机掠夺了。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你正在使用的手机、电脑会毁灭你的人生、乃至人类的生存,你可能会认为对方有病。我刷手机、点击app、利用通讯软件和朋友同事联系、用电脑看电影和刷剧,哪有什么生存威胁?
手机和电脑等数字化设备让我们五分钟内就能打车去目的地、 二十分钟让晚餐送到面前、让世人共享信息、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更深厚的联结、让我们的工作、健康、生活的质量都大幅提升等等。
从任何方面看都没有生存威胁吧。
上述的确都是事实,但先别着急乐观,再回答这几个问题:
·你早上起床后上厕所会先看手机么?还是边上厕所边看?因为对当代人来说只有这两种选择。
·你是不是总在网上看到和你近似的观点、想法?而一旦在某处看到和你不一致、相反的声音出现时,你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也太笨了吧!”继而双方开始在网上掀起骂战。
·你宁愿沉浸在二次元世界里,也不愿参与现实生活、和“大活人”接触、沟通?
·你会因为被网络上煽情的筹捐信息欺骗过,从而再也不相信屏幕背后任何一个悲剧故事和求助信号么?
网络的发明没有威胁到人类生存,但它有足够的能力把社会的黑暗面激发出来,造成混乱的场面,愤怒、不文明的行为,彼此缺乏信任、疏离、两极化,让我们分心、无法专心自己的世界。
这些看上去危言耸听的结论不是我得出的,而是出自Netflix最新拍摄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
发表这些观点的“演员”来自谷歌、脸书、推特等著名的硅谷科技公司创始人、领导、工程师以及投资人。他们向我们揭示了这个网络数字时代,手机、电脑、社交软件、搜索引擎、等设备和应用是如何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又是如何影响我们、操弄我们的。
如果你一直因为自己沉迷刷手机和电脑而自责,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律精神的人,看完后你会有些许释怀:对手机等数字设备上瘾错不在你!
说来讽刺,那些巨头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发明让我们沉迷于社交应用的工程师们,他们自己也沉迷其中、中毒不浅。
即便知道下班有孩子要关爱、伴侣要陪伴,但还是不自觉就拿起手机开始刷。
甚至要通过自己写程序来阻止玩社交软件,
纪录片里,斯坦福大学的安娜·伦布克(Anna Lembke)教授解释了社交软件让我们沉迷其中的原因:和别人联系,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愉悦,这是我们几百年来进化的机制,我们需要通过联系形成群居,建立关系。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优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去刺激我们的多巴胺释放。
可即便明白这是进化机制、了解背后的运作原理、也知道如何“戒断”上瘾,伦布克教授还是无法阻止自己的儿子沉迷其中,因为屏幕时间要和孩子吵架。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没忍住把家里的iPad摔了,就因为她初一的儿子周末连着看视频、玩游戏五六个小时,连作业都不做了。家长们会把这一切归结为孩子的错,但硅谷的这些专家们会告诉你实情:把一切成瘾归罪于我们个人不自律,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为了让我们成瘾,几乎每家科技公司都会有好几组被称为“成长骇客”的工程师们,他们专门负责破解人类的心理,好让更多人申请账号、参与更多互动、让我们邀请更多人加入。
我们在网络上的每一步、每一秒都被这些科技公司监视着。当他们获取了我们的数据、个人资料后,就能更建立出更精准的模型,来得出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不断推送给我们、以及预测我们接下来会做的事情。
按照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谷歌前任设计伦理师(Design Ethicist)的话来说,就是当我们使用搜索引擎和那些热门的社交应用时,就等于把自己的生活点滴都交给了这些大公司。
互联网科技公司们如此这般处心积虑要“设计”我们,作为一介凡人的我们哪有能力去抵御他们布下的天罗地网?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出卖了自己的数据、隐私、乃至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注意力。这是过去十多年,硅谷最大的那些公司做的生意。
出卖自己的注意力对我们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轻微”的方面来说,它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感受。
就像长期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疏于跟他人建立持久的感情、会让我们过分在乎外界评价、会让我们在放下手机后觉得空虚,找不到充实人生的其他方法。
更严重的是,当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出卖给科技公司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任由它们摆布,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举个常见的例子。当你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气候变迁”这个关键词时,系统会根据你所居住的地址、你的兴趣(根据以往使用留下的痕迹收集、分析出)自动匹配生成完整句子。
这意味着两个人完全搜索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不一样的解答,而这些解答会让我们对事实造成偏差,从而形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对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当某个时刻,你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出现时,会觉得对方怎么那么笨,没看到网上那些咨询么?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会加剧两级对立、分化,让我们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事实是,另一个阵营的人确实看不到你所看到信息。因为我们都被系统操控了。最终,一个被第三方付费者操控的、只有部分事实的世界被打造出来。
纪录片中的工程师们直言不讳:对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我们作为客户其实就是他们眼中的一个小小的运算元素,完全可以控制和预测,作为个体的我们在一点都不重要。
有人认为“网络数字设备会摧毁我们”的这种看法太悲观,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许多科技产品、新的工具问世,我们不都是和它们相处的很好么?
可工程师们并不这般乐观。他们认为电脑处理能力从1960年以来至今增加了一兆倍,而作为人类我们生理和大脑进化、改良的速度完全不能与之相并论。
未来我们是否能驾驭人工智能不好说,但当下,我们已经无法抵御手机、电脑、社交软件等应用程序的诱惑,被它们渐渐吞噬了。
为了尽可能减少被吞噬和操控,片中的专业人士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l 在手机上关掉/减少各种“通知”,大部分“通知”既不及时也不重要
l 改用Qwant这类不会主动获取、泄露使用者隐私的搜索引擎
l 不看视频网站推荐的视频,要看什么自己选。
l 屏蔽搜索引擎上推荐的许多拓展插件
l 去社交媒体上去关注一些自己不认识、意见相左的人,有意识地去获取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
l 在分享信息之前,用你的搜索引擎先去核准下事实(fact check),对于容易激发情感的内容,要高度重视。
l 下线,多享受线下的现实。
数字及数字设备的发明无疑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开阔了我们的认知,但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如果我们做了善事,那也不单单是科学的功劳,引导我们行善的道德选择也很重要。科学知识是一种力量,我们用它行善,也能利用它作恶——它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用途。”在我们责怪自己意志力的时候,这些技术的始作俑者们的确应该考量更多伦理道德因素在这些先进的技术中。这些设备应该成为我们的工具,而非控制我们的“病毒”。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再次按捺不住想要拿起手机时,先问问自己是打算把手机当作工具使用、还是又一次跌入了它设置的陷阱?因为工具,只会静静躺在那里等你需要时来拿;而披着工具外衣的陷阱则会引诱你、操控你、要你提供东西给它。
来源|南都周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