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在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和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主办的“2020年残障青年新就业论坛”上,不同领域的企业工作者、学者、公益从业者、障碍伙伴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我面对的是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如今说出这句话,翟进淡然,又坚定。
三十多岁的翟进在1岁确诊成骨不全症,如今身高也才89厘米,出行需要轮椅。2020年12月3日,广州市中山七路。他出现在了一场残障青年新就业论坛上,通过轮椅驶向架设了斜坡的舞台。
翟进的身体格外小巧,尤其是在轮椅和身后巨大幕布的映衬下。
当天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作为论坛主讲者之一,翟进有自己的观点:“残障”关键不在于“残”,而是“障”。人人都会遇到不同障碍,但这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需要思索的应该是价值。于翟进而言,就是画画。
“障碍”之外 人生大有不同
然而,许多人依旧被困于障碍。创造无障碍的环境,探寻价值,已然是属于每个人的社会议题。
翟进所参加的新就业论坛,由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指导,第七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和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一同推出。主讲者角色涵盖了企业、学者、公益从业者、障碍伙伴。
多方的视角正抽丝剥茧出跨越障碍的价值观。而翟进恰恰在其中分享了自己从受障者,转变为自由职业漫画作者的生命故事。这在过去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但这一天到来时,“障碍”的标签已然褪去。
从2015年至今,翟进的代步工具从四肢、电动轮椅再到运动轮椅,其活动范围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家里,而是更广阔、自由的世界。“想起以前在家里,房间有一扇窗,我出不了门,窗就像一口井。”
翟进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像足了井底之蛙。然而,在标签之外,翟进喜欢画画,4岁起就开始接触,即便没接受过科班训练,但漫画风格也在一天天成熟。2016年,他决定离开待了32年的家。
他把生活中遇到的障碍比作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而他自己的病也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四十岁、五十岁之后会怎么样,我也很难说”;但他觉得,“其实现代科技提供了许多无障碍的可能性。”
轮椅、斜坡、电梯……当不再将“障碍”视作全部,相反,他遇见不了不少创作经历。翟进接触了舞蹈,加入了“共生不错舞团”,创办了个人品牌“阿进似颜绘”,用画像来认识彼此,用画笔记录下当下的美好。
“障碍是什么?”翟进有时也会想这个问题,但这一天,他有一个答案:“障碍并不特指身体的残缺,也包括文化、认知、语言等等方面遇到的挑战。我们需要学会应对,然后更多时间去创造活着的故事。”
创造后 能否成为自雇自足者
翟进逐渐自雇自足。而就在这场新就业论坛的所在地一侧,也是晓晓、学通、慧恒等视障伙伴运营的手心咖啡店,最初也源于一场“不服输”。
即便是视障人士,如果梦想开一家咖啡店,可以实现吗?彼时,合木创新中心发起了“手心咖啡计划”公益项目,在一连串试错和磨合后,培养了15名通过全球精品咖啡协会(SCA)咖啡知识认证考试的视障咖啡师。
过去,视障咖啡师开始了手心咖啡摆摊尝试,后来入驻一起开工社区,但仍只是一个公益行动。今年疫情期间,在社会支持和注资下,手心咖啡获得正式商业注册,开始探索更多商业向善的可能性。
合木创新中心近年来关注残障青年的赋能成长、跨界创新和社会融合探索。该机构一口气推出了视障正念按摩师、残障理财教育教员等创新就业岗位。
“他们在创造和实现自己喜欢的事情。” 合木创新中心副理事长、手心空间发起人曲栋分享道:比如视障咖啡师,“(他)很认真、很安静、很专注,和他们坐一起,看他们带着笑容冲咖啡,喝着这杯咖啡时,感觉是会有点不一样。”
在公益机构之外,也有许多社会力量正不知不觉见证无障碍环境下衍生出的故事。
汇丰环球营运中心营运副总裁冯英杰说,其一直倡导多元化和共融文化,致力于为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文化创立共融的工作环境。目前内部共招聘了187名残障伙伴,全力为残障人士提供最佳工作平台,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乃至更高的人生价值。
有一则短视频记录了该公司其中一位残障同事如何克服障碍、活出自我。视频中,坐着轮椅的同事跳起了拉丁舞,和健全舞伴一同享受舞蹈快乐,自信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撑着她的拉丁舞台,也支撑着她的工作。
聚合更多可能性 探寻改变机会
但单打独斗不一定能创造改变,唯有协作能集合影响力。
公益组织可以整合多方资源,进行小范围创新,并在社会多方联动下复制推广形成更广泛的改变。此次活动则尝试通过研讨形式,联动企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自身探索经历,发起头脑风暴。
“传统行业求新求变的时候,残障员工与用工单位如何互相发现新的角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相关负责人表示,世界在变化,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创造,希望透过这次论坛,从一个群体的发展看到环环相扣的世界变化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的邀请讲者并不都是助残领域的垂直角色,但都持有开放态度。自雇自足创始人刘琼雄介绍称,“自雇自足”是国内最早的自由职业者社群服务商,旨在为自由职业者提供联系团结、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多种服务。
“这个领域很看重个体的能动性,我们会给出一个时间表,见证每个人的自雇年份。”在他看来,“自由职业”和论坛所在探讨的个人价值以及职业探索有着较大的契合度,也是未来应该思考的方向之一。
长投学堂公共事务部负责人朱燕青则介绍了其为残障人士提供的“在线理财教育教员”等岗位。在她看来,这些岗位没有身体条件方面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残障人士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同时也是对残障人士的尊重。
“这一天我们证明了残障伙伴的潜力。”在论坛相关负责人看来,社会也应该协力搭建平台,探索如何与残障伙伴携手开阔视野,获得更完整的成长,而论坛将链接多方推动无障碍议题,作为良性循环的开端。
协作的价值恰恰在于,互相交流中可以了解如何突破传统框架认知,构建相互理解,挖掘个体价值和潜力的方法论,同时也适用于平等、尊重的职业评估上。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必须长期持续地开放协作,才有可能带来更多改变。
学者观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社工系教师郭思源认为,当前社会在残障人士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对于他们就业的接纳与包容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实现残疾人的高质量就业,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特殊教育,探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加个别化的就业服务;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社会公众等各方进行跨界合作。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廖慧卿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残障人士就业提供了更丰富、灵活的方式,以及“被看见”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就业的意义是否仅仅在于增加收入,新的就业方式是否有助于残障人士增强抵御风险、融合到社会中去的能力。在其看来,人们也应该反思:无障碍环境的不健全是否阻碍了残障人士到公开的职场就业。廖慧卿认为,无论何种方式就业创业,政府都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引入更弹性的保障制度保障劳动权益,这也是一个需要更紧密跨界合作的领域。
来源 | 广州日报(记者:苏赞/图片记者:莫伟浓/实习生:李文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