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还能有半个?梅州梅县区这个村人杰地灵,要火!

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石窟河畔,古韵悠长。走进丙村镇芦陵村,一条蜿蜒的河流绕村而过,村后重峦叠翠,钟灵毓秀。这个小小的山村,在清末时期就有十三人中举,素有“举人村”的美誉。

美丽的石窟河畔,山清水秀的芦陵村映入眼帘。受访者供图

美丽的石窟河畔,山清水秀的芦陵村映入眼帘。受访者供图

除了举人频出,芦陵村还走出了岭南才女、近代著名女词人、女教育家叶璧华,叶公武、叶经才、叶伟民、叶绍雄四位将军,以及13个校官和72个尉官等文人武将,芦陵村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人文秀区。

小村临江,人杰地灵。如今的芦陵村,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启动涉及芦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线精品游项目,同时活化利用叶璧华故居、叶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围龙祖屋,立足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红色教育特色,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百年古村

“十三个半举人”成为当地美谈

水面如飘带,山形似卧牛,地处美丽的石窟河畔,山清水秀的芦陵村映入眼帘。

“芦陵村始建于明代初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据芦陵村党支部书记叶迪艾介绍,芦陵村原有卢、徐两姓定居于此,又称卢徐坑。传说这一带村民,曾以鸬鹚捕鱼为生,最多之时,有竹排十几艘,碧波荡漾,鸬鹚翩翩起舞,颇为壮观,故又有“鸬鹚坑”之称。又因芦陵村仅在清朝就出了十三个半举人,因此又被称为“举人村”。

举人为何有半个?今年74岁的村民叶伟琛告诉笔者,当年,芦陵村科场应试喜报频传,所谓十三个半举人,其中的“半”是由于当年有一位名叫叶濂的举人,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拔贡”,即选拔优秀人才进贡。“13位举人大多官至知县一级,而叶濂官至甘肃州州官,可见其必是德才兼备之人。”叶伟琛说。

在芦陵村的白峰公祠前,耸立着14对共28条长长的楣杆夹。走近可见这些楣杆夹都是用花岗岩石条凿成的方形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形状像一支笔,故称为“石笔”。据了解,以前在客家地区,凡是有人中了科举,便可在祠堂、祖屋前竖一对楣杆夹。

“其中3对是古时原物,剩余11对楣杆夹不是原件,是我们村于2006年按照原有的样子重新打造新的。”叶伟琛说,因为之前的楣杆夹在历史长河中遭到了损坏,为了纪念先人、督促后人积极上进,芦陵村自行筹款打造了新的楣杆夹。

古语云:“男建功名树桅杆,女守贞节立牌坊。”作为芦陵村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高高耸立的石楣杆已成为芦陵村特有的一景。从远处望,楣杆整个石柱由下至上逐渐收细,像是读书人用的毛笔。石斗穿插于石柱上端约2/3处,用4个石撑固定,4个侧面呈梯形,上下二面为正方形,像是古代官员的帽子一般。

芦陵村历来崇文重教,早在清代时期,一个小山村就有两间学堂,分别是化育学校和老学堂,民国时期办有三社公学,上世纪60年代曾办“复班”,即一至四年级。“我们村很重视教育,耕读传家是传统,这也是为什么芦陵村能出这么多人才的原因。”叶伟琛说。

除了清朝年间出举人,芦陵村还走出了近代著名的女词人、女教育家叶璧华,叶公武、叶经才、叶伟民、叶绍雄四位将军,以及13个校官和72个尉官等文人武将,文风蔚然。

人才辈出

叶璧华首开梅州女子教育先河

行走在芦陵村,发现村中客家古民居众多,现存传统民居有25座,保存比较完好的有“萱德楼”“大夫第”“承志楼”“承庆楼”“同庆楼”等,均是上百年的历史。

“萱德楼一共有四栋、14个厅、72间房,占地2000多平方米,属中西合并式建筑。”叶迪艾说,“萱德楼”是由国民党少将叶公武出资亲手所建。走进“萱德楼”,只见该楼靠山而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楼内雕龙画栋,精美绝伦,楼外三大门前以走廊相连,为客家地区罕见,门楼庄重气派。

提起叶公武和“萱德楼”,不得不提岭南才女叶璧华和其故居“大夫第”。

叶璧华身于书香之家,其父叶曦初,是嘉应丙子科举人,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其夫李蓉舫是清末举人,家翁李载熙为清代翰林。因叶璧华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被封“奉政大夫”,故此楼称“大夫第”。大夫第为两层建筑,居左有门楼,门坪超阔,楼内房间不多,但装饰精致,如小家碧玉,造就才女之所。

叶璧华是岭东著名女诗人、女教育家。当地相传,叶璧华8岁能吟诗,10多岁就能题诗作对,名噪一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黄遵宪等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叶璧华在嘉应州城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了公立“懿德女校”(梅州女子师范学校前身),首开梅州女子教育之先河。

旧社会女子读书难,办女校更难,但叶璧华信念坚定。

懿德女校创办之初,仅有学生二三十人,所授课程以古文和诗词为主。叶璧华在晚清外交官梁诗五夫人张玉仙等人协助下,把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几年之后,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女校声誉日隆。

由于叶璧华的倡导,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梅州耕耘小筑女校、崇实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广益女子学校、心光女子学校、桂里女校、松口女子学校均先后开办。各处男校,也纷纷招收女学生,形成男女平等入校求学的风气。

叶壁华一生诗作甚丰,家学渊源,聪明冰雪,绮思辞藻,为闺绣中之佼佼者,晚年出版有《古香阁全集》。黄遵宪曾在序中云:“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

传古承今

依托优质资源让乡村焕生机

“芦山添秀色,举人村里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业兴。”这是镌刻在芦陵村门楼两侧的楹联。如今的芦陵村,从过去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

“芦陵村人才辈出,更积极兴办学校育人才。因为重视教育,所以这个村子的转型是比较快的,从传统农业到如今的乡村旅游,都离不开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从鱼米之村到“举人村”,芦陵村体现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环湖绿道、柏油村道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个小村落现在成为了乡村游打卡地,不断吸引游人前来。叶迪艾介绍,芦陵村村“两委”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同心、同富、同美”为目标,让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

“通过启动涉及芦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线精品游项目,修缮闲置校舍打造芦陵村乡村旅游驿站、休闲广场和文化长廊,建设自行车驿站。”叶迪艾说,芦陵村打造了丙村镇首个乡村旅游驿站,内设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农产品展销、餐饮商店等功能。

与此同时,芦陵村活化利用岭南才女叶璧华故居、国民党少将叶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围龙祖屋,立足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红色教育特色,聘请规划公司进行乡村旅游整体设计和打造,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走上文旅产业发展道路,芦陵村成了乡村游打卡地的同时,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力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旅游业,努力实现农旅结合、文旅互动、兴旅富民。”叶迪艾说。

目前芦陵村成立了村级农旅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向村民特别是精准扶贫户的家庭收购自产的鱼干、娘酒等芦陵特产,再进行整合打包上市,以包销包赚的发展方式鼓励村民生产芦陵特产,提高村民积极性,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使得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贫困户变脱贫户,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芦陵村人气越来越旺,去年村民陈秋红和丈夫也从深圳回到家乡开起了农家乐。“家里环境好,住着也舒服,去年国庆期间开业的农家乐还出现‘爆满’情况,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做民宿。”面对越变越美的家乡,勤庐农家乐的这位老板娘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原标题:

古村山韵生态美 人杰地灵气象新 

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文】汪思婷 刘洪桥 曾健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