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莞事论坛”第五期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主题为“治污攻坚 全民参与”。南都记者获悉,目前东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前10月,东莞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前20名,包括臭氧在内的各项污染物指标均实现达标;其中,PM2.5浓度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是近年来最好水平。
前10月,东莞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前20名
在论坛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亚军介绍称,按照国家、省的决策部署,从2018年4月开始,东莞全面组织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重点措施主要分为两大方面。
其一是调整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个结构调整。其中,在产业方面,2018-2020年共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53009家;在能源方面,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动煤电机组落后产能淘汰,关停退出沙角电厂群A1、A2、A3、B1和B2机组(合计133万千瓦),2018-2019年共实现压减煤炭296万吨,预计今年还要实现压减150万吨;在交通方面,共投入了41.58亿用于更新纯电动公交车,2019年底,东莞已全面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
其二是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基本完成全市燃煤、燃生物质工业锅炉的淘汰。东莞针对汽修行业、工业企业开展了系列专项治理,组织专家团队对VOCs企业入厂帮扶,三年来共完成VOCs企业整治10674家。此外,东莞还进一步提高燃气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完成24台垃圾焚烧炉氮氧化物治理设施升级。
蒋亚军透露,目前东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环境空气质量取得了明显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通报,今年1-10月,东莞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20位,包括臭氧在内的各项污染物指标均实现达标;其中,PM2.5浓度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是近年来最好水平。
2015年-2020年,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论坛现场,还截取了东莞蓝天保卫战信息化平台数据。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麦耀钦介绍称,蓝天保卫战信息化平台今年刚刚建好。“这个界面展示的是东莞每个镇街的空气质量实时状况。可以看出,上午10时,全市各镇街的空气质量均处于优-良状态。”
麦耀钦表示,目前东莞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市城镇一体化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包括38个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个大气超级监测站、4个大气重金属自动监测站、3个VOCs自动监测站、2台在线流动应急监测车、1台VOCs走航车、128个微型监测站、10个环保视频监控点、3套激光雷达,对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实时监测。通过蓝天保卫战信息化平台,对所有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汇聚。“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观测和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掌握全市空气污染状况,摸清污染传输路径,发现污染区域,及时对污染源进行排查和处理,保障群众健康。”
麦耀钦还展示了另一个界面,可以看到2015-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统计数据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年来,东莞空气质量总体呈现逐年改善的态势。
臭氧污染是东莞大气治理的“短板”
但东莞大气环境治理仍存在“短板”。“臭氧污染问题就是我们的短板。”麦耀钦称,东莞的臭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臭氧年评价浓度控制要求是160微克/立方米,2019年东莞为191微克/立方米,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的控制要求。
麦耀钦表示,臭氧主要是由其前提物VOCs和氮氧化物生成,要控制臭氧必须加强VOCs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控制,包括深化VOCs、机动车、锅炉等污染治理等等。
“但实现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并不是东莞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终点。国家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下来“十四五”规划将会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东莞的大气环境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麦耀钦表示,比如,还需要大力推进VOCs源头替代,在工业涂装、家具等重点行业积极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或低反应活性的原辅材料,实施VOCs治理第三方管家服务,深化VOCs污染治理;推进机动车机构调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国III排放标准柴油货车进一步淘汰;持续推进燃煤自备电厂煤改气、中堂热电联产等重点工程,全面完成燃煤工业锅炉淘汰;提高工地扬尘监管效能,确保工地落实“六个百分之百”防控措施等等。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编辑:田玲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