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脸谱”,微信号:ndentface
2020年11月27日,张艺谋的《一秒钟》上映,口碑近年最佳,票房近年最差,这时候我们才发现,曾经为中国商业电影开疆辟土的“三巨头”: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逐渐已经淡出“票房巨鳄”的竞争了,十几年前,这三位导演一往无前地走在商业化道路上,《英雄》《无极》《夜宴》,当年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业内外震荡,而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期待着他们呢?
文_董铭 朱白 文白
2020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曾经的商业电影“三巨头”都有了或主动或被动的动作。
张艺谋大概是最忙的,今年他有两部电影,作为监制的《我和我的家乡》,以及作为导演的《一秒钟》,后者算得上是真正的“张艺谋作品”,然而却并未收到预料中的票房。作为一个已然七旬的老人,张艺谋的精力似乎大得惊人,《悬崖之上》《坚如磐石》都已经拍完待映,从预告片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商业色彩。而与此同时,刚开拍的《最冷的枪》说的则是抗美援朝的故事,类型多变,产量惊人,让人不得不佩服。
相比之下,同为第五代,年纪还要小两岁的陈凯歌,这两年在作品数量和口碑上可能有点落后了。2017年的《妖猫传》之后,陈凯歌就没拍过长片,只有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今年的《淑贞》两部短片,且反响并不理想。大家对他近期的印象,反而是一头扎入了综艺圈,在大型撕X现场《演员请就位2》里,和郭敬明、李成儒“互怼”,实在是与他“精英知识分子”的定位不符。
而曾经的中国票房之王,贺岁片缔造者冯小刚,则几乎缺席了整个2020年,去年低调拍摄、低调上映的《只有芸知道》也只卖了1.6亿,之后没有执导新片上映,仅仅监制了一部网剧《心宅猎人》,还没啥关注度。倒是近期一部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被好事者翻了出来,镜头下的冯小刚意气风发,在圈内研讨会上自信地拍胸脯:“《一声叹息》肯定能拿下3000万票房”,让人不禁感慨。
时光荏苒,20年后的中国影坛群雄逐鹿,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的票房冠军今何在?抑或是这些“五零后”导演已进入了另一层人生状态,不再只追求票房,而是把各人的历史评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张艺谋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做永动机
张艺谋精力旺盛,这点你从他近年不断前行的作品数量也能看出端倪。但问题是,作为一名早早成名、在世界影坛奠定了个人地位的大导演,他在近年里却一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质量之作。
在我看来曾备受诟病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今天看来不但不过时,反而有一种非常货真价实的开创意义。华语大片从此而起,而大制作带来的魁伟又不仅是商业上的巨大回报,还有某种意义上东方美学的登堂入室感。这也从后来张艺谋执导的奥运会开幕式的恢宏和浩大中看得出来。可以片面地说,在驾驭崇高辉煌题材上,华人导演里你找不出可以跟张艺谋相提并论的。
但问题是,放眼国际你很难找到“张艺谋”这种类型的大导演,那些当年与之一同成名、甚至只能算是张艺谋晚辈的一代导演里,大多是可以把几十年来的作品风格做个人统一化的,很少有像张艺谋这么多元和不拘泥于所谓个人风格的。阿莫多瓦、拉斯·冯·提尔、吕克·贝松、昆汀·塔伦蒂诺、科恩兄弟、北野武、侯孝贤、王家卫等等等,这些差不多同时代的导演几乎都有明确的个人标签,且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间断过。而张艺谋则不。
称张艺谋是国际上愿意做出最多尝试的大导演,也不为过。古装片、战争片、爱情片、文艺片、历史片、悬念片、谍战片,喜剧、闹剧、悲剧,等等,好像除了科幻题材他尚未尝试,张艺谋可以说在他个人的“全宴席”版图中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了。只是这里的尝试多数都是一锤子买卖,一旦遭遇冷遇,他也就很快更换赛道,然后又是一条好汉。说到全方位尝试各种题材,张艺谋当然在“导演”这个称呼的向度上也在向纵深方向不断地扩展。从大型开幕式到旅游景点的热门主题歌舞秀,从歌剧到综艺节目总导演,张艺谋除了没像后面两位导演那样去参与电视剧和电视台综艺等活动以外,已经算是通常意义上的“全能型复合”导演了。
从《一秒钟》的纪录片中,你能看出张艺谋的老到和资深,但你可能会忽略他的年纪。1950年出生的他,其实已是古稀之年,但那份精力和身姿,其旺盛和矫健程度,哪里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人啊。
望着张艺谋近年高产的片单,片面地称其“重量不重质”有点过分,所谓“不重质”那也是跟他自己过往的巅峰相比,放在华语电影里,能比张艺谋更靠谱的导演恐怕还是很难找出一个,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上。“永动机”确实更像是形容张艺谋近些年来的状态,他不知疲倦,更无意于享乐,他倾心于更多元的尝试和不断向前迈步,他醉心于面对新人和新鲜事物。看了那么多的关于张艺谋的访谈和纪录片,你也很难搞清楚真正吸引他不断前行没有停歇下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可能有些人就是天生具有战斗力吧,只要被齿轮缠绕上,就会永不停歇地转动下去。
现状
毫无疑问的“国师”,当之无愧的中国头号大导演。唯有惋惜的是,张艺谋在艺术探索上已经接近停滞多年,更为让华语电影观众感到遗憾的是,在张艺谋“风靡”的二三十年后,竟然还没有一位中国导演可以超越他。
未来
未来一两年内,张艺谋还有未上映的作品等待验证,但从质感和作品的底色上来说,好像都已经不再是传统影迷期盼的了。而张艺谋当然还在被寄予期望,他的身姿和精力如果放在电影艺术的探索上多一点,当然更是华语影迷的幸事。
影评人说
亵渎电影:张艺谋导演是一位职业型导演,文化底蕴相对来说偏弱,遇到什么样的剧本,他都可以在美学的层面上做到某种极致,非常的职业化,这是他最大的优点。最终成片质量怎么样,要看遇到了什么剧本。
黄嘉龄:张艺谋如果放下“大国师”心态,专心去拍小人物的故事,比如《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秒钟》等,还是能保证质量的。
张书玮:张艺谋说不清楚是责任重于泰山还是手脚被束缚。他对类型片的迷恋可能是源于当年被指责“东方主义”的后遗症,可是相对于当年的视觉意象和角度,如今很多人想他把镜头里的事说清楚,但他要么不知道如今的苦难来自哪里,要么知道了但是只能耍太极。《归来》是滥用温情去复述浩劫,《一秒钟》如今也只能如此。
陈凯歌
艺术家的事,能随随便便评论吗?
在这一轮的“综艺热搜秀”中,本来陈凯歌一直处于老好人和得道高德的状态中,可就是在他因为李诚儒表达出不待见他的作品《无极》后,彻底暴露“底馅儿”给好事者。
真人秀其实跟纪录片差不多,都是可以片面读懂一个人的场景。在真人秀的场景中,陈凯歌的表情先是被捕捉到,然后再被放大,就成了睚眦必报、斤斤计较。他不肯直面自己过往的失败之作,还尚且可以理解成心气和不甘,但接下来他挖苦李诚儒的那些,就变成了真正的小气鬼了。
综观陈凯歌近年导演的作品,好像不提的话大家已经忘了他有哪些作品了,除了《霸王别姬》的高度足够高以外,当然也跟近作皆平庸有关。看似陈凯歌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忠于“艺术”,但实际上他所代表的更容易让人想到“老迈”,他的所谓与时俱进更像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谄媚,而非有效的理解。所以你才会看到《搜索》这种不伦不类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陈凯歌更像是一位退休后被请回来主持新媒体的老编辑,你说他不懂吧,他确实又在行业内浸淫许久了,里里外外看得很透,但你说他真的在行吧,这些新型的媒介、新鲜的传播方式,你让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怎么从头学啊。“艺术”如今只剩下了遮羞盖短的一点功用了。
现状
从综艺节目上走下来,这些所谓的流量和热议话题对于陈凯歌的电影导演身份没什么帮助,从大导演的功力上来说,至少他在综艺节目上参与的几个短片,着实没让人看出来什么。
未来
陈凯歌作为曾经中国电影旗帜性的人物,有价值恐怕也已经被多年的商业片、短片、综艺真人秀榨干了。未来如果想在电影这个行当里继续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恐怕要重新开创点什么了。
影评人说
亵渎电影:陈凯歌导演的视听语言功力最强,无论他拍什么,视听语言都可以拿去给电影学院的学生当拉片教材。但他的个人喜好非常强,遇到任何项目都会拉到自己的审美体系内,而他们这代从学习苏联诗电影成长起来的导演,有点跟不上当下主流艺术电影的内容形式。
沙丹:《妖猫传》《白昼流星》是陈凯歌的回勇之作,他不断向华语观众展示电影历史想象和哲学思辩的能力。他的电影告诉今天的人们,你要注意做一些宏大的、形而上的思考,这在我们当下的环境里,是非常理想主义的,极其珍贵的。
张海律:陈凯歌如果拍《白昼流星》那样的作品,并且有人能较强把控着展开成长片,也还是有那么点期待吧,也就是他的情怀和视野值得赞赏,但需要被“导”正。
冯小刚
尚未登堂入室,“草根”却离我而去
冯小刚的疲态不是这一两年才有的,你从他在《一九四二》票房不振时,就很容易看到他从高处滑落后的状态和心境了。在那之后的“冯小刚与‘屌丝’之争”,更将曾经与观众打成一片的“平民导演”拉下马来,那意思就是,你怎么背叛了曾经的自己?
在那个最近被翻炒出来的冯小刚于《一声叹息》拍摄完成之后的纪录片中,冯小刚面对亲人、合作伙伴和领导时,是有不同的表情呈现出来的。刚刚连续创造了票房纪录的冯小刚,当然有资格意气风发,也有条件去为自己的作品加大筹码,但他却很过分地谦卑和内敛,夹着尾巴做人恐怕是那时本该风光的冯小刚经常要告诫自己的。
经历了《一九四二》的惨败,可能旁观者不觉得有什么,可对于一向吃市场这碗饭的冯小刚来说事关重大。所以才有他多少有点讨好的身段和表情,接拍了《私人订制》等所谓老套路的喜剧片。但此时的冯小刚已经不再是那个创造力旺盛的三四十岁时的冯小刚了,与其说他力不从心,倒不如说他志不在此。
随后冯小刚更看重自己在《我不是潘金莲》《芳华》这样的类文艺片上的创造力,但新问题又出现了,就是他晃着膀子使出全身力气地看似已经在迎合刁钻的影评人了,但新的口碑并没有将他送上神坛,如果冯小刚有过落寞感的话,那可能也是跟他好像总是存在“才能与期许不对称”有关吧。
现状
担任过春晚总导演,也坐过综艺评委的座位,如今冯小刚的重心似乎还放在了网剧上,可能已经60多岁的他,渐渐看淡这个名利场了吧。
未来
不看好他染指的电视剧部分,但不影响观众继续期待冯小刚可以拍出让自己喜欢又能讨好大家的新作品来。
影评人说
张书玮:冯小刚说教意味浓,总觉得自己把人生活明白了,其他所有没按他想法的人都要被他的电影洗礼。有点把电影当福尔马林在做,他心里可能说是防腐,其实有毒。
沙丹:一旦让冯小刚电影在拧巴和柔情之间找到平衡,他就是锋利的一把刀子,能击中最大面积的中国观众。期待在他未来的作品里看到这种独门绝技。冯小刚在挖掘新人方面也是很有眼光的,演员、年轻导演应该都能从他这里学到不少真本事。
艾辉:冯小刚的前提是他是否还有勇气去拍自己真正想拍的角色,还是为了拍而拍,不能让表达转瞬即逝,很遗憾。
曾经的三巨头,你还有期待吗?
虞晓毅(制片人):对张艺谋没期待了,因为感觉《一秒钟》已经圆满了。对陈凯歌和冯小刚还有期待,期待他们能只为自己再拍一回电影,像张艺谋在《一秒钟》里一样圆满。
张宏宇(编剧):他们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对这门艺术形式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他们自己的人生——还有困惑和好奇吗?还想和后人说点什么吗?我期待他们的作品能对自身和时代的困惑有所反映。
高达(电影策展人):张艺谋有期待,还有两部电影很想看,尽快上映,并争取足本。他还有冲劲儿,还有影像上的追求。另外两位祝他们健健康康就好。
文刀(影评人):我个人还是期待的。这三位都六七十岁了,还是挺想看看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拍的东西。
何小沁(媒体人):肯定有期待,无论票房还是艺术成就,他们依然是扛把子。希望他们能再拍出一部伟大的作品吧。
狼小蓓(公号主理人):老谋子老了,已经没兴趣去研究(迎合)当下这个市场了,但我更喜欢这个时期的张艺谋,热烈而执着地表达自己最熟悉且执念的主题:伤痕文学、动荡之后的重建与回归。当然他最大的困境或许不是受众多寡,而是表达过程中的阻碍重重。
李昕(制片人):其实没有资格对他们提出什么期望,只希望看到他们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高海峰(影业宣发):唯一的期待是,不如多留时间和资源,培育有能力有机会的年轻导演做类型片的尝试。
兰波(独立导演):没有任何期待,美学一直在重复且没创新意识,即使重复自己也没达到自己当年的巅峰状态,且他们对社会议题的认知很肤浅。
大瘦瘦(媒体人):对陈凯歌没期待,从那个综艺中就能多少看出他这个人连《无极》都放不下,走不出自己谈何突破?至于冯小刚,我想他是不是自己已经被弄萎了?他自己对未来还有念想吗?
柏小莲(媒体人):当下五年之内我都没有期待,这个大环境,都是拍命题作文的,高效出货的管虎那种的,老导演从体力上就跟不上了。
谢世明(院线经理):整体上觉得老谋子、陈导都很难再现早期的巅峰光芒了,那时候形式内容主题都是相对比较纯粹、更重艺术性。现在拍片无论哪一部都是要在商业与艺术上讲究个平衡,考量的东西多了。
波米(影评人):如果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里他们应该对应韩国的:姜帝圭、金基德、郭在容;或者美国的:科波拉、朗霍华德、泽米基斯。这些人或者曾经是电影节电影奖的宠儿,或者拍出过票房爆款,但在一个更健康的市场中,即便这些导演还有创作,他们也都已经过时了、被边缘化了。所以如果中国的老导演还能继续停留在主流视野,只能反衬我们市场的悲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