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王小亚:愿天下宝宝都拥有健康漂亮的耳朵

广东卫生在线
+ 订阅

在颜值当道的当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健康、漂亮的五官,尤其是眉眼、口鼻。耳朵因为长在面部两侧,在差异不明显的情况下,对它的关注就要少些。但是有的宝宝虽然脸蛋长得漂亮至极,萌化众生,却长着一对或一只与众不同的耳朵,不仅拉低了颜值,也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家住广州的严先生便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刚出生的儿子活泼可人,一家人欢喜异常,不过大家很快发现,孩子的耳朵形状有点不正常,耳轮部分是耷拉着的。严先生小心翼翼地试着揉捏、拉扯,希望能让它恢复正常,但一星期过去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预感不妙的他赶忙带着孩子前往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小亚检查后告诉严先生,这是耳廓畸形,所幸就医得早,可以为孩子做无创矫正。在她的妙手施为下,2周后,孩子的耳朵完全恢复了正常。

耳廓畸形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畸形,据统计,出生耳廓畸形的小朋友,广东省每年大约有上万例。耳廓畸形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结构畸形,耳廓皮肤和软骨结构都少于正常,严重的甚至耳廓缺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道狭窄、闭锁和中耳畸形,需要手术治疗。

  • 另一类是形态畸形,耳廓皮肤和软骨的大小跟正常的差不多,但形态异于正常。这种耳廓畸形的发病率很高,常见的例如招风耳、杯状耳、隐耳、垂耳、环缩耳等等,都是临床常见的耳廓畸形。

  • “只要抓住黄金时段,所有的形态畸形都可以做无创耳廓矫正。”王小亚说,从2016年起,她已经为逾千名孩子完成无创耳廓矫正。

    华南地区完成无创耳廓矫正最多的医生

    “来,乖,让阿姨看看啊。”

    王小亚总是以温柔的声音开始她的问诊。每当前来复诊的孩子耳廓畸形状况有所好转时,她都会用欣喜的语气说:“长得不错啊,很快就能回复正常了。”与孩子的父母共享喜悦。

    “因为我的工作让孩子们获益良多,我当然会感到开心啊。”她笑着解释。

    耳廓形态畸形发病率高,但却一直缺乏治疗手段。“以往如果遇到耳廓畸形必须等到孩子6岁以后,通过整形手术来改善外观,甚至需要从肋骨上取软骨,给孩子手术才能把耳朵整好,而且很难保证术后效果。”王小亚介绍,手术矫正对小孩易造成二次伤害,给家属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并且孩子因耳廓畸形遭到同伴嘲笑也容易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在门诊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就想有什么办法能帮他们免受手术之苦,也去查过这方面的文献,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王小亚回忆。

    转机在2015年到来,一项源自美国叫做“无创耳矫正系统(Earwell)”的技术进入王小亚的视野,它的原理是在无痛无创的前提下,通过底架固定,利用牵引器的外力作用以及器具的定型、耳甲矫正等环节完成耳廓的塑形。

    “这项技术的开展是建立在新生儿的一些特质之上的,”王小亚介绍,研究发现6~8周内的婴儿耳廓软骨可塑性很强,这是因为其血循环中具有高水平的母源雌激素,耳软骨中含有相对高水平的透明质酸,而6周后随着母源雌激素的消失,软骨中透明质酸下降,耳软骨变硬形态逐渐固定。所以无创耳廓矫正的黄金时段为出生后7~15天,可延长至6周。这段时间内矫正效果佳、难度低、稳定性好、时间短、成功率能达到90%左右。

    “我就觉得这项技术真的挺好,可以让很多孩子避免不幸。”王小亚说,尽管她当时正身怀二胎在家待产,但还是立即联系对方进行咨询,并找来相关视频开始学习。得知Earwell要在武汉参加展会,王小亚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因为光是打电话、看视频不能解决我的很多疑惑,我必须要去现场跟他们深入交流。此行我只有一个目标,带着我所有的问题,去把这项技术学到手。”

    无创耳廓畸形矫正对医生的挑战在于,必须快速、准确地辨识出引起畸形的是哪些耳朵结构,然后将其往正确的方向牵拉,必要时能随时做调整。拥有深厚听力学知识、心灵手巧、曾以外科医生为目标的王小亚迅速掌握了这门技能。

    2016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正式开展无创耳廓畸形矫正,王小亚成为华南地区首位开展该技术,也是迄今为止做得最多例的医生。

    ▲王小亚为患儿做无创耳廓畸形矫正

    因为这项新技术的效果是如此之好,王小亚盼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它,尤其是儿科医生、产科医生们要意识到矫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让更多耳廓畸形的新生儿在出生不久就能把隐患排除掉。

    “记得刚开展无创耳廓畸形矫正不久,有一个全广东省妇幼保健系统的培训会议,我们主任让我上去作介绍,让更多的基层医生来认识它,当他们碰到类似的病例时,可以介绍患者做及时治疗。网撒出去了,果然,很快前来找我们做无创耳廓畸形矫正的人多了起来。”王小亚笑说。

    不仅是广东省,王小亚还帮其他省份开展这门技术,如安徽、贵州、内蒙等等。

    王小亚会不时地在朋友圈发图,比较矫正前后孩子的耳朵有多么不同,会喜滋滋地点开电脑,给记者展示优秀病例:“这个拿出去可是能得奖的!”也会对某个错过了无创矫正,只好等手术处理的孩子表示遗憾。

    因为无创耳廓矫正存在黄金时段,王小亚每一次科普时都会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耳廓形态有异常,观察3~7天后若无显著改善,即可去医院进行评估是否进行无创矫正,越早处理效果越好。

    她愿天下宝宝都拥有一对健康漂亮的耳朵。

    她也得到了众多她曾帮助过的人的真诚感谢。有一位妈妈说过这样一段让王小亚甚为感动的话:“王医生,谢谢您,我现在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医学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和孩子爸爸担心儿子耳朵每天睡不着,但您只用了两个星期就帮他恢复得那么好!”

    忧心听力障碍儿童

    王小亚另一个深耕领域是耳科及听力学相关疾病,包括各种听力障碍的诊断及处理、听力障碍患者的言语康复指导。

    2007年,王小亚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获得耳鼻喉科医学硕士学位,也曾参与中国和加拿大Dalhousie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在与加拿大合作的听力班,所有的课程都由全球最著名的听力学家为我们上课,而我能从那里毕业,也是我的简历上的亮点。”王小亚笑说。

    硕士毕业后,王小亚来到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

    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极大可能会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这让王小亚深感责任重大:“俗话说‘十聋九哑’,假如在生命早期就听不见声音,听力言语回路无法正常发育,必定影响言语发育,日后将难以进行正常人际交流、上学,长大了难以融入社会。”

    国际上有大量数据显示,听力障碍的孩子康复效果不取决于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而在于听力损失诊断和处理时间的早晚。6月龄前就得到听力学干预的孩子能最大获益,这也是国际上大力推广普遍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原因。

    “一旦新生儿确诊了听力障碍,我们在3月龄时就可以为孩子戴助听器,即使是极重度的也可以在1岁时安装人工耳蜗,那么,这个孩子可以完全与正常人一样。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超过3岁后,孩子将永远恢复不了正常。”王小亚说。

    所以王小亚给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诊治时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长,“首先是因为做父母的很难第一时间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会拿出视频,说孩子对声音有反应,或者说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说爸爸妈妈了。我都会耐心地去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给他们听,我怕他们不听我的,耽误了孩子。曾有同事跟我打趣说,你看我都做完10个纤维镜了,而你1个病人都还没处理完,我说我怕他们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所以我要把他们想问的所有问题都回答完。”

    让王小亚为患儿心疼的是有些马大哈父母,明明孩子已经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依然不去检查听力,还以“贵人语迟”来安慰自己,殊不知很有可能这是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能力障碍。而听力障碍的孩子往往察颜观色的能力一般比同龄孩子强,家长往往会认为这孩子很聪明,导致延误了发现的时机,“直到现在还有孩子因为上学了还不会说话来看病时,才发现有听力障碍。”

    有一个患者,10岁小男孩,王小亚问为什么来看病?父亲回答说孩子昨天通过写字告诉我:“爸爸,我耳朵听不见,你带我去看看医生。”因为孩子不怎么会说话,现在上学了,可以写字跟我交流。王小亚再问孩子检查过听力吗?回答是没有。当小男孩的听力报告出来之后,看着上面“右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结果,王小亚说“我的心都要碎了”。

    还有一位患者,刚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总是坐不住、打扰其他孩子,更因此转了7次学。这些表现容易和多动症、自闭症等混淆,而实际上是因为孩子有听力障碍,听课感到很吃力,因此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精力。

    “父母要持续关注孩子的听力,一旦发现小宝宝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没有明显反应、言语发育落后于同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说话咬字不清晰、突然不说话了,或者交流中听不清楚、反复问‘啊?你说什么?’就应该及时找耳鼻喉科医生就诊。”王小亚说。

    但是更让王小亚心累的是有些家长不相信她们这些专业医生的话,反而去轻信一些路边的医托、网络上毫无科学依据的所谓“新型疗法”。

    “有一名4岁患儿,中度耳聋,一句话都不会说,父母长年在广州打工。孩子妈妈接孩子来广州检查,诊断明确。当我说需要长期佩戴助听器还要语言训练,孩子妈妈却说她上网查过,某种‘新型疗法’能治好孩子。尽管我又花了很长时间跟她讲耳聋的病因分类诊断、处理方法、预后,但毫无效果,当她带着可怜的孩子离开诊室的时候,我真的感到很悲伤。”王小亚回忆。

    为此,王小亚不止一次地愤而上网撰文举报那些“新型疗法”,她说:“举报可能没有用,甚至可能会遭到打击报复,但我要做我该做的。”

    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每年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每到这一天,王小亚都会在朋友圈里发上一截小科普,参加医院举行的科普讲座,“尽我一点小小努力,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爱护自己和家人的耳朵。”

    ▲所有的科普宣传王小亚都会尽最大热情去配合

    最好的医疗手段是预防。“我们可以为保护人们的听力做些事,”王小亚说,“比如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人,年轻的时候意识不到噪音对自己听力的伤害,到了中老年时就出现听力下降,而此类伤害是连戴助听器都无效的,因为只是高频听力下降。那怎么办呢?在配安全帽的同时为他们准备一副耳塞,很简单,只需要很少的一点钱,就能挽回大量建筑工人的听力。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推动政府实现这个事情。”

    2014年6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成立,旨在培养从事听力与言语诊断及康复的本科学历专业人才。王小亚加入了该系,成为一名副教授,教授小儿听力学。“每次上课我都会与学生们聊一些社会话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是做科普,推广我们的听力学,让人知道还有一群人在专门做这个事情;其次是像上面说的,去影响政府的一些小决策,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几年来,绝大多数听力与言语科学系的毕业生都走进了三甲医院参与听力检测等工作,也有少部分人出去创业,开设听力中心做助听器的验配、人工耳蜗的调试等等。“我觉得这样特别好,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化——以前外面卖助听器的可能仅仅就是一个销售,但他们不同,科班出身,是有技术储备的。”看到学生们都选择与自己在一条战线上继续奋斗,王小亚很欣慰。

    “所有的科普宣传我都会尽最大热情去配合,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拥有一对健康漂亮的耳朵。如果说我能做出什么很大的事情,我不敢保证,但是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在努力。”王小亚说。


    记者|廖维佳

    编辑|杨重 任君飞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本文发表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