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走出的瑶寨村民,住进了漂亮新房|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南方+ 记者

走进韶关市乳源县大寮坑村,沿着潺潺流动的小溪,一幢幢二层楼房整齐排列。墙面上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展示着当地的特色。村中唱瑶歌,村民刺瑶绣,村子散发“苦爽酒”香,这里是瑶族同胞生活的村庄。

游溪镇大寮坑村房外绘画。

上世纪50年代前,大寮坑村民一直生活在偏远的深山瑶寨中,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后来,村民们陆续从深山搬出,才过上了在平原地区居住的日子。

再后来,泥砖瓦房改造成了瑶族特色新房,这几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瑶乡正在变得越来越美。

瑶乡村民搬进了五彩楼房

八一瑶族新村是大寮坑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全村共有92户380人,2019年人均收入16200元。

游溪镇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

2009年,广东省军区对口帮扶援建八一瑶族新村,多方整合筹集了1800多万元,建起瑶族干栏式吊脚楼,一共建了88套新房,每套面积约148平米。

两年后,村民们搬进了五彩的楼房中,蓝色屋瓦、米黄色墙面,红色栏杆。“40年前刚从大山里搬出来时,住的是低矮潮湿的泥砖瓦房。”村民赵志信见证了村子的变化,“现在村里随处可见特色新房,居住条件好了很多。”

村民住进两层楼房。

大寮坑村党支部书记赵天福向记者谈起村容村貌的变化,他说,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拆除了乱搭乱建和破旧的泥砖房,开展了“厕所革命”,配套了太阳能路灯,让村巷道实现了“白改黑”。“村子更亮了,道路更宽,“‘一处美’终于走向‘处处美’!”

村里还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百姓舞台、篮球场。赵志信感慨,现在娱乐生活更加丰富,晚上能和家人出外散散步、跳跳舞,回家的路上也明亮得很。

改掉深山生活卫生陋习,新村焕发新貌

人居环境虽然改善了,但村民一些过去深山中的生活习惯还有待革除。如环保意识不强、卫生陋习严重,村中垃圾遍地,用当地村干部的话说,“有新房没新颜,有新村没新貌”。

想要扭转村民的这些卫生陋习并非易事。赵天福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村民有个习惯,就是在门前屋后堆满柴火,方便烧火煮饭用。“最开始整治乱摆乱放时非常难办,但时间久了,村民发现环境变好,来往车辆不会被堵,也慢慢适应了。”

房前小溪潺潺流淌。

村民开始自觉落实“门前三包”制度,遵守村规民约。当地开展“垃圾分类评先”“垃圾分类星级户”“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同时设立垃圾投放点,集中处理村道沿途和村民生活垃圾。

村民赵志财在村里做过九年的保洁员,每天都会打扫卫生。“之前清洁得非常辛苦,现在村子设施完善了,家家都配有垃圾桶,打扫工作也轻松了很多。”他说。

为引导村民参与到村庄建设中,大寮坑村党支部成立了服务队,创新宣传形式。例如,用瑶语讲解宣传内容,入户派发宣传单,张贴宣传画,还启用瑶语广播、举办乡村晚会,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希望动员村民共同维护村庄的卫生环境。

“妈妈制造”项目扶持发展瑶绣产业

瑶族新村变美,不仅美在人居环境上,更在于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美。

瑶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的瑶族刺绣主要分布地之一便有游溪镇。

每到下午四五点,村民就会在围坐在空地做瑶绣活。记者采访的时候见到盘奶奶,她采用的是反面刺绣手法较为独特,“不用底稿、模板,只从反面绣,就可以绣出各式花样。”盘奶奶一边说,一边拿出两个色彩鲜艳的小挎包:“这是我给儿媳和孙女绣的,平时在家里没事,就会拿出来绣。”

盘奶奶展示绣品。

居家做瑶绣活是村民的日常习惯。记者了解到,当地已开始将这门手艺产业化,成立了“妈妈制造”、瑶绣传承室,扶持发展瑶绣文化产业。

“在大寮坑村,已经有十多位村民参与‘妈妈制造’。”游溪镇党委委员丘国前介绍,每个月都会请老师来作培训,以提升村民的瑶绣技艺,这期间还会接收订单卖绣品。

赵腊婢(右一)与村民做瑶绣活。

赵腊婢是游溪镇隔壁村村民,也是“妈妈制造”中的一员。因为瑶绣技术好,多次来大寮坑村为大家培训。“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都会盼着我多来上课教他们。”

电商兴起之后,当地还积极引进发展“邮乐购”等农村电商平台,带动农业产品和瑶族特色服饰的销售。

游溪镇大寮坑村外一角。

“未来我们这里还将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比如,融合瑶家乐、瑶族刺绣、瑶山美食等,规划建设成瑶族风情生态文化旅游村。”赵天福表示,希望能结合乳桂沿线经济走廊战略,打造“一河两岸”绿色长廊、农业生态观景园等景点,进一步促进全瑶乡发展。

【记者】刘佳荣(见习)

【摄影】刘佳荣(见习)

编辑 陈诗琳
校对 梁飞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