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中医观”为指导,“三下沉”模式成健康帮扶基层的“君药”

广东省中医院
+ 订阅

【题记】以“大中医观”为指导,以“人才下沉”“管理下沉”“技术下沉”为抓手,广东省中医院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医院关系等形式,助力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自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与四会市中医院结成协作医院帮扶关系以来,根据四会市中医院的实际情况及发展定位,通过派出骨干挂职、针对性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双向转诊等举措,实现了受帮扶医疗单位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医特色氛围日渐浓厚、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高的目标。

“中医铁粉”背后的故事

2020年11月28日一早,四会市中医院门诊国医馆候诊区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46岁的周女士便是其中的一位。据周女士介绍,自己皮肤过敏多日,未曾就医,想着可以挨过去,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症状越来越严重。当看到四会市中医院预约挂号平台介绍周六有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团队前来义诊的信息后,她第一时间预约了省中医院皮肤科李红毅主任的号。打开话匣子的周女士讲起了自己与中医的缘。生过孩子后,自感体质不如从前,但每当有点头痛发热等症状,要不自己扛过去,实在扛不住就到当地西医院,医生开些西药或者通过输液予以治疗,从未看过中医。随着年纪的增长,随后又出现了失眠、胃口不佳、胃疼、便秘等症状,身体健康状况困扰着周女士。“身体是自己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对自己、对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周女士说道。2020年10月的一天,周女士的同学(四会市中医院一名护士)告诉她,你何不来尝试一下中医治疗呢?每周二、周六,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团队都来出诊。仿佛看见曙光的周女士也因此学会了使用APP进行预约挂号,首诊医生是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李叶医生。第一次就诊服药疗程结束后,周女士自感效果不错,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当三个疗程结束后,周女士已经觉得自己原有的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而且现在胃口大开,笑着说“一顿饭可以吃两碗了!”“现在只要有省中医院的专家来,我都会先赶紧抢号,找医生调理身体,中医不说治未病嘛!”周女士笑着说,“省中医院的专家来我们四会出诊,我们老百姓就不用出远门找省级大专家,对我们来说特别方便,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省级医生到基层来!”

中医院的发展必须姓“中”,如何依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高质量发展医院,这是摆在四会市中医院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任务。解题先破题!四会市中医院院长黄传成说,面对医院专科能力不突出,特别是中医特色优势薄弱的现状,广东省中医院送来了“及时雨”,包括皮肤科、肝病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骨伤科、妇科等1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的骨干力量定期到该院出门诊、查房带教、举行学术讲座等。同时,医院通过加入由广东省中医院牵头组建的岭南治未病、急诊、心血管、呼吸等十四个专科联盟,明显带动了专科建设步伐,特别是在突出中药特色优势方面,大大提升了医院专科诊疗水平,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明显提升,对医院品牌建设起到了有效地助推。

四会市中医院还依托广东省中医院的优势资源,积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再下沉,分别与四会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茆镇卫生院、石狗镇卫生院、黄田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医疗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慢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医疗卫生与治未病服务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基本构建了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医。

“组团式”帮扶助力专科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培养

2020年11月28日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四会市中医院设立的岐黄学者陈达灿传承工作室、省名中医池晓玲名医工作室举行签约、揭牌仪式。这是继广东省中医院在四会市中医院相继设立全国名中医刘茂才“薪火”工作室、蔡业峰名医工作室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此次在四会市中医院设立歧黄学者传承工作室、省名中医池晓玲名医工作室,是两家医院自2009年结成协作医院关系以来的再度深入合作。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自建立协作医院帮扶关系以来,省中医院根据四会市中医院的要求以及发展定位,有针对性的采取帮扶措施,通过定期派出不同专科的专家到该院开诊、接收该院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师带徒”、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培训、设立名医工作室、派骨干医生挂职等多种形式,力求为该院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全方位提升该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四会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自广东省中医院与四会市中医院建立深度协作关系以来,派出专家教授定期来院为医务人员进行学术讲座的同时,还通过专家义诊、门诊坐诊、会诊、查房、病例讨论、手术一对一的带教形式,面对面地为年轻医师传授临床实践经验,使全院医师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培训。

2015年,四会市中医院开设肝病门诊,医院邀请以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池晓玲教授及其团队定期来指导工作,通过开诊、疑难病例查房带教、学术讲座等形式,不仅使得该院院肝病门诊模式日益成熟,吸引了大批本地及周边地区肝病患者慕名而来,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该院医护人员的肝病专业理论水平。

该院肝病科医生于丹丹医师2010年读研期间报考成为池晓玲教授的研究生,学习中医药防治肝病。2013年毕业后就职四会市中医院,负责医院门诊肝病患者的随访、双向转诊。工作中,她通过运用老师池晓玲教授的多维立体系列疗法治疗肝病患者,目前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慢性肝病患者群。她说,池教授强调的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不仅注重临床规范、精简用药,而且注重患者饮食、运动、情绪等各个方面的调养,在临床诊疗中,通过与患者进行“话疗”,对其进行健康理念疏导,让患者从认识疾病本身开始,从而科学规范系统的治疗。现在在广东省中医院的支持下,设立了池晓玲名医工作室,自己也可以继续跟师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老师的学术思想在四会地区落地开花。

据了解,四会市中医院每年有计划、按专业、分层次选送骨干到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培训,近几年,派出业务骨干进修学习72人次,参加省中医院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1439人次,学术交流172人次。

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炼成记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奚小土副主任医师,于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受医院委派前往四会市中医院挂职副院长,担负起首批人才下沉帮扶的重任。

初到四会市中医院的奚小土,尽管在去之前已经多方考虑自己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但没想到实地了解后,困难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难:首先面对的就是缺乏人才;其次缺技术,没有特色技术项目;第三,缺乏重点专科,对专科的发展没有明晰的定位;第四,医院综合实力相对薄弱。

此时,临行前陈达灿院长的叮嘱又在奚小土耳边响起: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同行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一些发展的经验,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有需要的兄弟单位特别是基层医院共同发展,通过“人才下沉”“技术下沉”“管理下沉”,切实带动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造福当地百姓。

挑战越大,干劲越足!奚小土通过一周的时间深入临床一线详细了解该院的专科建设情况,提出差异化的专科发展战略,重点突出中医特色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借助广东省中医院的人才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在四会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病种专科,这一建议得到四会市中医院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可。

身为急诊一线的老兵,奚小土深知,对于一家医院来说,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安全有效地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还是一家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集中体现。但2015年的四会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仅有8张床位,且使用率较低,科室人员因技术支撑薄弱而信心不足,不敢收治急危重症病人。为改变这一现状,奚小土把工作重点放在重症医学科(ICU)的建设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了ICU3年建设规划,包括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班、相关制度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及完善等。经过几个月密集型的高质量培训,ICU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了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静脉溶栓治疗等急救技能和治疗方法,对于每次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就建议转诊到广州三甲医院的四会市中医院ICU人来说,一次实战抢救让他们信心大增。

一天晚上十点多钟,120救护车接回一个胸痛病人,根据临床和心电图表现,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到达医院时已经出现血压下降的心源性休克表现,根据病情判断需要立即开通闭塞的冠脉,按以往做法是马上送往广州可以做PCI(冠脉支架置入术)的大医院,但这个患者已出现心源性休克,长距离转运存在高度危险,可他们没有静脉溶栓经验,急诊科医生急忙叫来住在医院旁边宿舍的奚小土。在奚小土的指导下,立即把病人转到ICU,医务人员开通静脉通道、心电血压血氧监护、镇静镇痛,然后开始静脉溶栓治疗......随着综合抢救措施的进行,患者的胸痛明显缓解,血压渐趋稳定,心电图ST段逐渐回落,患者转危为安。彭海英等参与救治的ICU医护人员为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感到高兴,成就感顿增,以前只是在书本上或专家讲座才能看得到的静脉溶栓效果这次实地体会到了,也更加增强了他们心梗溶栓的信心。

▲郑民安副主任医师挂职四会市中医院副院长在ICU查房

5年的时间过去了,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派出了包括奚小土、黄宏强、谢平畅、郑民安4位急诊科骨干到四会市中医院挂职,重点帮扶该院建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四会市中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周美秋表示,目前,医院基本形成融院前急救120、院内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救治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高效的医院急救运转模式,实现救治环节的无缝衔接,快速、高效的打通急诊生命绿色通道,急危重症抢救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来,四会市中医院急诊科、ICU共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00多例,其中多例高危患者还通过绿色通道转运至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心脏中心治疗,均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在区域内影响较大,地区急救品牌效应逐步体现,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供稿:宣传处、医务处、医院对外合作办公室

编辑:何明坤  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