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高东斌32年坚守一线:
像医生检查病人,不放过任何瑕疵
穿梭在各种塔器、管道、机泵之间,像一个医生检查病人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装置生产的小“瑕疵”;提出和参与技改项目15项,创造效益近亿元;组织创新工作室解决石化产业生产难题,累积完成创新课题64项……32年来,2020年全国劳模获得者、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炼油七部生产监督高东斌坚守在石油炼化生产一线,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奋发进取、拼搏奉献,以永不懈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现了石化产业工人一往无前、兢兢业业的奋斗姿态,为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高东斌用对讲机与监控室人员互动,核对设备运行情况。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通讯员何东增 王震摄
勇挑重点项目建设重担
确保装置开车成功
1988年到2007年的19年间,高东斌在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升任段长(班长),负责5个班组。2007年,惠州炼油200万吨重整芳烃装置开始施工建设,作为当时国内最大重整芳烃联合装置备受各方关注,自然也吸引了高东斌的目光。
“从半再生重整到连续重整装置,干了快20年的活,就想亲身经历一次百万吨级规模的重整装置建设、开工、投产。”当时,在锦州石化重整装置方面技术已经小有成就的他,依然决定离开舒适区,报名了惠州炼化公司岗位,来到大亚湾挑战更加艰巨的项目建设任务。
很快,高东斌就顺利应聘到岗。2008年春节刚过他就来到惠炼一期项目现场,当时的工地上一片繁忙,为支撑石化运输管道搭建的钢结构框架正在紧张施工,他一边参加培训一边配合施工。
高东斌在厂区检查设备运转情况。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通讯员何东增 王震摄
“基本每天都泡在项目建设现场。”说起当年的事情,高东斌仍是记忆犹新,为了以尽善尽美的一流标准做好装备运行,他每天不是和同事们一起看图纸,就是现场巡逻检查,主要是核查工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管线清洁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当时,已经39岁任职到段长的高东斌每天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在各种仪器塔盘中钻进去,爬出来,一层一层检查。工作服经常被汗水浸湿又沤干。晚上到家,尽管很累也没有闲着,开始整理一天发现的问题,为第二天处理做好准备。
正是这股认真、吃苦、钻研的劲,高东斌和他的同事一起及时发现和处理多起事故隐患,最终确保了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创造了国际一流的开工纪录。
2016年,惠州石化二期改扩建项目重整装置建设,高东斌再一次主动请缨参与。作为重整装置现场指挥,通过提前介入施工,合理统筹施工顺序,梳理开工流程,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最终重整装置提前三个月开工,增产对二甲苯1.2万吨,创效7000万元;开工指标创造多项国内第一。
破解难题保平稳
降本增效创一流
惠练一期工程投产成功后,高东斌就留在了设备运维一线,担任班长。每天高东斌都会准时甚至提前上班,十多个小时泡在一线,穿梭在各种塔器、管道、机泵之间,像一个医生检查病人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装置生产的小“瑕疵”。
2015年11月他发现脱戊烷顶水冷器E205内漏,正确处理,避免了非计划停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00万元;2018年-2019年1间班组外操巡检两次发现二甲苯塔顶空冷管束泄漏,他指挥班组成员按照预案进行事故处理,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至今,从锦州到惠州,高东斌担任班长已超过28年,他建立起隐患排查的常态机制,在班组实现事故演练常态化,提升班组员工事故处理的应急能力,使他们在突发事故面前能果断、冷静、正确地处理。
据介绍,2015年至今,他带领班组参与处理重大隐患18次,避免装置非计划停工8次,避免了大量经济损失。
除了提升应急能力,确保装置高效长周期平稳运行外,高东斌还带领他的班组不断攻克生产技术难关,先后解决生产难题11项,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2014年,高东斌与技术团队成员结合一期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重整进料换热器采用国产绕管式换热器,节约设备进口费用4000万元;2016年一期重整装置再生单元注氯线多次堵塞导致停车,高东斌带领技师创新工作室成员发明在线打压实现不停工疏通,避免停工经济损失500万元,之后进一步优化雾化氮气量彻底避免堵塞。
2017年,装置投产后成功避免了进料换热器堵塞问题,且换热效果好,每年节约燃料气1700万元以上。该项目获得2018年惠州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惠练二期开工投产后,他又带领班组成员研究如何减少燃料气的消耗,将各加热炉的氧含量下限控制由3%降至2.5%,使加热炉的热效率由91.2%提高到92%,每年节省燃料费用600万元
据介绍,截止目前,高东斌提出和参与技改项目15项,创造效益近亿元。
高东斌经常步行上十几层高去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通讯员何东增 王震摄
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创新传承
2013年,高东斌作为中国海油第一批技能专家赴德国学习,他把国外炼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装置每一个调试步骤、每一项程序都记在心里,促进技术水平提升。
他时时关注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总结经验,创新升华,撰写《催化重整装置换热网络夹点分析与优化》、《Cyclmax Chlosorb技术运行及操作优化》、《绕管式换热器在连续重整装置中的大型化应用》等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为同行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扎实的一线实践加上不断努力学习新技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高东斌成为炼化公司第一位技能专家、广东省岗位技术能手标兵、总公司首届基层标兵,2016年更是成为中海油炼化板块第一个“全国技术能手”。
高东斌针对传统预加氢开停工步骤进行优化,编写《预加氢高东斌操作法》,创新开工步骤,采用精制油开工,缩短装置开工时间8小时,节省成本24.3万元。目前所在重整装置运行平稳周期、能耗和三剂消耗等各指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在自身提高的同时,高东斌还注重技能的传承。作为惠州石化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近年来,他积极组织创新工作室各小组人员解决生产难题、提出技改技措、优化操作方案,累计完成创新课题64项。
“利用创新工作平台,通过参与项目、导师带徒,希望帮助企业培养更多的肯钻研、素质高、技艺精的高技能人才。”高东斌说,他特别鼓励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据介绍,作为生产操作骨干,高东斌以“创新三定位”(和“应用三标准”(见效益、提效率、无隐患)引导员工发现创新灵感和切入点,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业务水平,最终实现岗位成才。
目前,高东斌所带班组成员,2人获评惠州石化“技术标兵”,1人获聘惠州市首席技师,5人获评高级技师,2人获评技师。惠州炼化二期项目重整人员全部实现内部培养,无一外招。
【对话】
惠州日报:参加表彰大会有什么样感受?
高东斌: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作为一线石油工人,能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由衷感受到党中央对我们产业工人的关心关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产业工人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学习新的发展理念,必须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惠州日报:获得劳模称号后,在未来工作中有什么计划?
高东斌:在以后的工作仍要立足本职岗位,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鞭策自己,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坚持爱岗敬业,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标立燃料气,减低装置能耗,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提高收率,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投身到产业链升级以及公司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技能优势,助推公司建设。
此外还要做好传帮带,引导青年员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
来源:
文字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邱若蓉
图片/视频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建桥
- END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