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走进云浮华南研学基地① | 罗定国宝黄公祠

云浮发布
+ 订阅

编者按:

经实地调研、史料研究发现,抗战时期迁校至云浮市包括原云浮县、罗定县及郁南县等地办学的学校有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仲恺农工学院、省立艺专等20所,这些院校迁校办学旧址、遗存、遗迹等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共同见证了前辈们在烽火岁月中坚持延续华南教育火种的精神与情怀。即日起,《云浮日报》推出《烽火弦歌·走进云浮华南研学基地》专题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追溯历史,再现芳华,赏古建筑之韵,感华南教育变迁史之艰苦,缅怀先辈革命精神,培养后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情、强国志。

初冬少许的凉快难以掩盖已久的炎热,就仿佛岁月的冲洗仍旧消去不了历史在罗定国宝黄公祠沉淀已久的烽火办学路。从罗定市素龙街道转入七和村委松䓣村,古朴而巍峨的国宝黄公祠静静地坐落在美丽的泷江之滨,漫步在泷江河边,感受着国宝黄公祠的古色古香,青砖墙、红石脚、巧妙的雕花木构架,还有那精美的五彩灰塑,古朴而巍峨的国宝黄公祠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留下的故事。随着历史的步伐,记者再一次追寻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重走了一次艰苦而辉煌的烽火办学路。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宝黄公祠便用于兴办松䓣兴中小学。1938年,由于广州被日军攻占,为躲避日寇,许多院校搬迁到云浮办学,1942年年底至1943年年初仲恺农工学校(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下简称“仲恺农校”)迁到罗定,在罗定简易师范学院寄住,后在当时罗定县政府协助安排下,迁至当时的县城近郊松乡办学,期间,仲恺200多名师生以国宝黄公祠、松䓣乡大书馆和租借3间已外迁的大户民房等作为校舍,并开设有蚕桑科、合作科、农科等专业,办有农校实验农场。1946年3月,仲恺农校陆续搬迁回广州。 

忆烽火岁月

育才办学火种生生不息

忆烽火岁月,办学崎岖不惧战血,日寇所迫西迁泷江之滨,育才办学火种生生不息。

仲恺农校在松䓣村办学的事迹是可追寻的,除了静然盘坐的国宝黄公祠作为教学区域,记者在罗定市社科联主席苏智勋和松䓣村村长黄华明的指引下,首先来到了曾经作为校舍和运动场所在的地方,位于进村通往国宝黄公祠的一条小道旁。

绕开半人高的杂草,剔开掩盖的尘土,曾经的运动场不见踪影,留下只有地上仅剩残旧的墙垣一角,但从后方一座被树林遮掩着、曾经作为宿舍的大平房可以想象得到,70多年前,仲恺农校师生在此生活、活动的场景。

“如今在离国宝黄公祠50米处的一间农舍的位置,就是以前仲恺的运动场,当时仲恺师生便在这个区域进行篮球、排球等运动,再往前一点,便是他们的校舍,又称大书馆,意思是读书人住的地方。”苏智勋介绍,经过大量的实地研究,除了大书馆外,村中当时还有3间已外迁的大户民房租借给了仲恺用于校舍,并有部分土地作为农校的实验农场。

从运动场原址走进国宝黄公祠,记者发现头门前檐为抬梁式雕花木构架,屋顶为硬山顶,山墙顶和正脊均有精美的五彩灰塑,头门两侧厢房墙面嵌大幅陶塑通花窗,墙头画五彩水墨人物画,墙面抹灰勾划砖缝。门外设二级石台阶,并于明间设门,门上嵌砌花岗石阴刻横匾“国宝黄公祠”。它仿佛安详地看着儿孙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淡定地度过抗日战争的烽火,在解放战争的刀光剑影中不动声色地走过。

△黄公祠

为什么会选择搬迁至国宝黄公祠?沿着国宝黄公祠外往泷江河前进,答案似乎也浮出水面。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西江流域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罗定由于深入内地,距离西江较远,成为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据黄华明介绍,国宝黄公祠坐落在泷江北岸,祖上便在国宝黄公祠旁开设了码头,以前出行以水路为主,这里又是泷江历史上水上交通的重要上落客(货)点,当时仲恺师生便是坐船到罗定从该码头上岸直接到国宝黄公祠上课。

今年86岁的松䓣村村民黄丁焯,仲恺农校在村中办学时,他正在上小学。他回忆道,“仲恺农校师生都是坐民船来的,多年以后离开的时候也是把东西搬到船上运走。”

退伍后曾在七和村委当了30多年村支部书记的黄利焯介绍,1942年他就读小学二年级,兴中小学从国宝黄公祠搬迁到老祠堂上课,把地方腾出来给仲恺农校办学,国宝黄公祠门口也挂上了广东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的牌子。

历史的痕迹总是值得反复推敲和考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据有关档案材料记载,仲恺农校是于1943年搬迁至国宝黄公祠办学,并于当年秋季正式招生。但据当地多位亲历老人回忆,和对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确切的日期也有可能是1942年搬迁完成,最早一批人员和行李有可能是在1941年底已到达罗定。相关的内容在当时仲恺农校致罗定县立简易师范学院的公函中也有相关印证。

艰辛办学路

播下农业种子影响深远

那段岁月,仲恺农校的办学路是艰辛的,除了被迫西迁的奔波,来到新的环境后一切办学的条件都需要重新建立,幸好当时也得到罗定县的支持。仲恺农校迁到松䓣村办学后,当时共约有200名学生,20多名老师和员工。开始,设施异常简陋,上课多数是露天,学生没有课本,只能靠速记,后来在各方的协助支持下条件逐渐成熟起来。

△校舍旧址

仲恺农校当时设有果蔬专业、蚕桑专业等,农业教学需要实践,为了让学生有种菜植苗的地方,松䓣村在国宝黄公祠不远处开辟了一片土地,用于开办农场,给仲恺师生上课使用。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种瓜菜养蚕桑,在当地村民看来很新奇,也时常引来许多中小学生的驻足观看,当时在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仲恺学生戴竹帽,有书唔读去割草”,用来形容仲恺农校师生下菜地实践的场景。

记者在国宝黄公祠斗门正对的围墙上看到,题有“科学头脑、农夫身手”的校训。仲恺农校在罗定办学坚持“实践第一,服务农工”的宗旨。2017年,苏智勋一行采访了当时91岁的退休老师“十二叔”黄鳌海了解到,村民认为学生就应该坐在课室里上课读书,但仲恺农校既上课又办农场,仲恺农校学生种的黄瓜特别大,“十二叔”也曾经采摘过、食用过。

艰辛办学路,仲恺在罗定的岁月给松䓣村带来了热闹,现在村民们谈起仲恺农校在村中办学历史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光荣和自豪。值得去探讨的是,仲恺农校到罗定办校不但影响了松䓣村的村民,其农业技术研究和实践也给罗定在农业发展方面播下种子,影响深远。

罗定过去在全省来说都是有名的蚕桑、丝绸出口基地,仲恺农校过去养蚕种桑的历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罗定农业产业发展,到现在依然有很多邻市的养蚕户到罗定购买蚕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广东丝绸公司的实验室就设立在罗定,主要研究制作蚕种、种桑等技术,曾经有多项技术也是在该实验室突破,这些与仲恺搬迁到罗定办学有着不可断的关系,也促进和帮助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影响至今。

承厚重历史

华南研学之路重焕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宝黄公祠低调得似乎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直到2017年1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都市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明星教授带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90周年校庆史图志》编委会成员专程到罗定寻访仲恺农校旧址。但由于时间短,加上民国时期罗定的档案大多已不存,有关知情人分散各地且大多老去,寻访无法详细了解有关历史。

△农场旧址

同期,为了更深入挖掘当时的办学历史和更好地保存这些历史文物,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门成立课题组,联合罗定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乡人黄少波先生等从2017年1月开始,通过查找资料,采访多位亲历见证仲恺农校在松䓣办学的老人,历经半年的艰苦工作,对仲恺农校在松䓣办学的时间和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如今,挖掘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成为了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罗定松䓣办学这段珍贵历史的肯定和提升国宝黄公祠的历史价值,为我市规划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重走烽火办学路提供有力依据。

记者了解到,为展示、纪念和研究抗战时期仲恺教育“烽火逆行、弦歌不辍”艰辛而光荣的历史,相关研究人员梳理了仲恺教育的血脉联系,传承“注重实践、扶助农工”教育精神,在严密的史实考证基础上,通过保护及活化仲恺办学历史遗存,整合办学点自然地理以及历史人文旅游和体育资源,罗定市计划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仲恺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使“烽火办学”成为高校学科教育历史展示与研究、学生开展各类教育研学活动以及高校与地方科研互动合作的长效重要平台,助力文旅体扶贫、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松䓣村因水运而聚落,以文脉而兴旺。未来,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烽火办学路也将重焕光彩。据悉,罗定市正在规划以国宝黄公祠、古码头、党员故居原址等历史底蕴深厚的古迹为依托,通过以景观叙事手法串联体验路径,结合场地遗留建筑,设计以桃李芳华、书声琅琅、百年仲恺、尊师重道为四大主题,结合古码头路线,展现往日烽火办学的时光印记,打造红色文化园。


云浮融媒中心

记者:崔玉蓉 何玮珊 区伟东

责编:王铭灏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