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野男孩”丁真,四川·真·天降紫微星。
他在一次去买泡面的路上,恰巧被摄影师拍到,然后凭借一个抖音视频迅速走红。
丁真这段时间红到一天狂揽六个热搜。
被国企录用后,全国各地的官博就开启了“疯狂抢人”和“疯狂P图”模式,逼得四川文宣急红了眼,半夜把刚进扫盲班的孩子叫起来又写了一张。
其中陕西文宣为了蹭上热度,费尽力气从兵马俑堆里找出一个,说这是“千年前的丁真”。
除了刷脸央视,就连外交官华春莹和大使馆都转发丁真了!
值得一提的是,丁真的藏族身份,让他天然具备了脱贫致富、少数民族等经济和政治价值,这也是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向丁真伸出橄榄枝的原因之一。
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大家喜欢的是丁真身上的那种澄澈纯粹,让人仿佛一下子置身于天高地阔的旷野之中。
而这也是整个川西的特质。
来,再重复一次:
丁真是四川西部藏区的!不是西藏的!
今天趁着丁真的热度,向大家安利一部口碑纪录片,让它带领我们深入川西,了解一下这个景美人美却鲜为人知的绝佳旅游地。
或许看完之后,身处都市的我们,也能吸收到那种天然的纯净。
《香巴拉深处》
这部纪录片的来头不小,本片的总制片人颜占领是《第三极》的总制片人,总导演闫大众则是2012年火遍全网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编导。
它是中国首部全面聚焦“四川藏区”的纪录片,也是央视推出的“藏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藏地三部曲”里,《第三极》用镜头记录下了极寒之地的至美,《极地》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香巴拉深处》则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诠释了“香巴拉”的深意。
香巴拉,另一种译名较为人熟知,“香格里拉”。它是佛教用语,意为“极乐园”,又意为“人间仙境”。
康定古城、九寨沟、黄龙、桃坪羌寨、四姑娘山、米亚罗风景区、黄河首曲都在这里。
关于它的位置,有多种说法。
佛教说,它位于喜马拉雅雪山中央西端,形如莲瓣,被雪山环抱。
植物学家却说,它坐落在玉龙雪山脚。
而《香巴拉深处》告诉我们,它即川藏(四川藏区)——中国第三大藏区,内地连接西藏的重要关口。
这部纪录片从片头开始,就透露出一股子浓浓的“王者之气”。
白鹿莲花,千手菩萨,沙盘建城,佛手拈花,骏马飞驰、经幢旋转,密林雪山……
瞬间,神秘图腾下的秘境合为一片金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将在剧集中展开。而合起来,就是香巴拉。
《香巴拉深处》一共五集,每集45分钟,分别是《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
主创们历时两年,行程超过11万公里,浩荡的奔走只为让我们置身传奇与纯净。
美景自不必说。
这片海拔超六千米,垂直落差巨大的土地,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
高山溪涧,雪山羊群,林间小涧,藏区古宅,苍茫枯草,清新梨树,马嘶鹿鸣……
在4K超清镜头的考验下,川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扑面而来。
01
鹿和村民共处一片蓝天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崇尔乡的村民常常要为一个问题发愁,这梅花鹿也太太太多啦!
这难道不好嘛,呦呦鹿鸣,多浪漫啊。
但是,如果你是个种地的农民,这群梅花鹿春天来吃苗,秋天来吃果,闲得慌的时候还要来地里踩上几脚,就很难开心起来。
简直拿这群梅花鹿么得办法。
打吧又打不得。
人家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受着山神的庇护。
不打吧,村民吃啥啊?没办法,办法想了也是笨办法。
比如扎篱笆。
但梅花鹿可是国家一级跳高选手,蹦跶一下就过去了。
人就惨了,两条腿比不上四条腿的,常常有妇女在攀爬的时候摔上一跤。
收成的时候,大家也非常紧张,训练有素,有备而来。全村分了组,在村外四个方向,都设立主营,扎寨赶鹿。
不过赶得太温柔了,吹个口哨,用手电筒晃几下,还生怕追急了这些小祖宗们会被铁丝刮伤。
就这样,经过一遍遍的吃——补种——吃——补种之后,村民们又迎来了一年的丰收年。
高兴的村民在青稞地里煨桑,诵经,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谢山神和梅花鹿的不抢之恩。
02
纯美、羞涩的藏族姑娘走向世界
20岁的泽仁拉姆是个漂亮的藏族姑娘。
拉姆爱笑,总是笑,低下头,单纯羞涩地笑。
拉姆家从爷爷那一辈起就是裁缝,村里的整套藏服大多是拉姆家做的。爸爸也想让拉姆当个裁缝,继承他的手艺,过个安定的生活。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长相纯美的拉姆成为了一名模特。有人千里迢迢从巴黎来,就是为了拍她,拍川西。
所以,拉姆除了做裁缝,还有了另外一条出路,当模特,参加展览,成为设计师。
有人请拉姆去北京做活动,她答应了。
阿妈起了个大早,给她梳了漂亮的头发,期盼她平安归家。
纪录片定格在拉姆即将登机的那一刻,她的眼神里依旧充满着纯真,羞涩和些许期待。
03
哈佛博士在这里捉虫子
贡嘎,蜀山之王,四川第一高峰。
这里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级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也是世界昆虫研究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
据说单蝴蝶的种类就多达700多种,超过欧洲大陆昆虫种类总和。
每年4到6月,贡嘎山区都会吸引一大批学者进山,研究花鸟虫草。
王正阳就是其中一位。
王正阳24岁就已经是哈佛进化生物学博士。
他去过巴西、印度尼西亚、非洲、亚马逊,如今再来到贡嘎山,当然只为一个目的:捉虫子。
这个看着傻乎乎的博士,整天在贡嘎山区转悠,找虫子。
天一黑,整片空地上就只有王正阳的帐篷和他制作的捕虫器发着光。
这个满头自然卷的男同学,身上有一种天然的单纯和浓烈的好奇心。
平时邋邋遢遢,东西到处乱扔,但是做起工作来,却异常认真投入。
每一只虫子身上,他都能看到隐藏着的“进化的奇迹”。
王正阳总是笑。
被骂的时候笑,捉不到虫子的时候笑,抓到了还是笑,帽子破破的还是笑。
在他看来,自己做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王正阳发自内心地认为赚到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这样一个浮华的社会,居然还有人愿意为自己的天真买单。
除此之外,《香巴拉深处》还有更多的故事。
僧众会用七天时间用沙画细致地建造着他们心中的佛国世界,建造一座坛城,其间一直诵经护持。
但是结束后,又毫不犹豫地将它毁掉,因为他们认为,这象征着世界的变幻莫测。
来源于自然的一切,终究也会归于自然。
“可以辛苦地拿起,也可以轻松地放下,世间繁华不过是这一掬沙。”
甘孜州的丹巴县,一直以来都以出美人著称。
这里的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有一场属于隆重宏大的成人礼。
在成人礼上,父母倾尽所有财富来装点女儿,让她们极尽美丽,为她们祝福。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个名叫莫斯卡的小村庄。
村子的护法,是藏族传说中的格萨尔王,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当地村民上至八十,下至八个月,都深深迷恋这位史诗大英雄。
每一年,村里会跳两次格萨尔王藏戏,以祭拜和纪念。
因此,格萨尔王就成了小朋友们cosplay和画画时的首选。
小孩子可能并不知道格萨尔王意味着什么,但在懵懂之中,传统已经在延续。
(格萨尔王:???)
保护梅花鹿的村民、想成为设计师的拉姆、捉虫子的王正阳……所有这些人,是都在传递着一个主题:单纯、干净,犹如稚子般深爱着手中的一切。
香巴拉不仅是地名,它也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
它可能是某个人、某个家庭,或者是大自然里的某个生灵,又或者是某种独特的习俗或生活状态。
当然,最终它指向的是一种生命至美至纯的境界。
《香巴拉深处》是一部从内到位都非常优秀的纪录片,这里有美景,美人,和人与自然最纯粹的关系。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现代化的进程注定会影响到这片净土。保护的话,那就不太可能开发,而开发又会破坏传统。
在传统与现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如何保持一个平衡,这是《香巴拉深处》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题。
纪录片中,已经有规划师进入藏地,为了这片土地而努力。
随着丁真的出名,这个问题又一次被提到我们的面前,至于答案,没有人能在当下给出。
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敬畏和尊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