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是顽强,是坚韧,也是智慧。就算其他一切都被碾碎了,它的存在将支撑着我们持续地走下去。能动性是毅力的核心,即我们主动采取措施去引导自己的人生,没有它,人就不可能调动其他资源内在资源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能动的反面就是无助。所以我们将“毅力”这个品质分开两个主题课程来讲:1.我为自己负责;2.我能行!
赖老师和孩子分享了一个老人和踢罐子孩子的故事:一群孩子经常到老人家门口踢罐子,老人每到这个时候很心烦,就想了一个方法,来让孩子不踢罐子,你猜是什么?下次孩子过来的时候,老人给他们十块钱,这样给了两天,第三天他们过来的时候给五块钱,孩子们有些抱怨兴趣缺缺,第五天,孩子们过来时,老人只给两块钱,孩子们不干了,不愿意踢罐子了。思考和讨论:孩子为啥不再踢罐子了?当踢罐子本来的快乐叫内部动机,钱是外部动机,当外部动机取代内在动机,孩子的主动就消失了。请家长思考我们养育中哪些做法,是用外部动机取代了孩子原本有的学习热情这个内在动机呢?心理学关于动机20年的研究中,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动机可以分以下6个水平,颜色越浅,内部动机越强,以学习为例,赖老师用图表为每个维度做了解释。
让孩子们用之别画圆圈来找到各自的抗逆力资源圈,当你遇到挫折时,会利用哪些资源(自己本身拥有的、擅长的、能求助的)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假如你被朋友误解了,你会找谁倾诉?你希望谁来帮你澄清?)同时让孩子们加以思考:你认为自己的抗逆力资源如何?你还有那些扩展抗逆力的方法?你最能掌控的抗逆力资源是什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