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做科研的率真农民,一个坚守一线的战士,一个善良直男。
几乎每一天,都有好消息传来,我们甚至听见了新冠肺炎疫苗走近的脚步声。一位守护它“出生”的科学家,却猝然停止了心跳。
他就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
2020年9月16日晚8时,赵振东从长沙参加完学术会议返京时,倒在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口处。此前一天,他赶往武汉参加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因连续工作、过度劳累,虽经全力抢救,年仅53岁的他还是在9月17日凌晨离世。
11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新教学科研楼805会议室里,屏幕上无声地放映着赵振东生前的照片。他的学生们、同事们、领导及家人追忆赵振东生前事迹,真实还原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本貌。
做科研的率真农民
提起赵振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读文献”。
学生王蓓回忆,她刚入师门,赵振东就一直狠抓阅读文献,“不读文献做不好科研”。在赵振东去世后,王蓓曾整理十几年来在他门下学习的书籍和资料,意外发现2008年初进实验室的文献阅读记录,每一篇文献都有恩师批阅的痕迹。
坐在椅子上的为赵振东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赵振东看到有用的文献,会第一时间发到实验室的微信群,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如果有特别重要的文献,会@学生,还会追问“昨天我发给你的文献看了吗?”
“他真是为科研而生啊。”妻子王斌说,在家里到处都堆着文献,沙发上、床头甚至卫生间里。他经常看着文献自言自语,有时看着看着,惊喜地一摔:“这本来就是我的idea啊。”时至今日,她脑海里常闪现赵振东在沙发上写标书、改论文、看文件的场景。
赵振东家位于京北回龙观,单位在城南亦庄,一天来回4个小时车程,他会根据换乘地铁的时长来阅读长短不同的文献。王斌说,这种习惯让他掌握了大量国际上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
在地铁上阅读文献的高大身影,已成为病原所的趣谈。赵振东生前经常说:“我就是一个做科研的率真农民”。
连轴转的科技工作者
2020年初春,疫情袭来。1月23日,赵振东就接到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的任务。刚刚放寒假的学生们被喊回实验室:“你们要明白,现在是打仗,是和时间赛跑,今年就别过年了,以后有的是机会。”
就这样,他在“隐蔽"的战线上带领学生们战斗了半年、从未歇过一天。七个人的实验室开展了疫苗研发、中和抗体筛选、复制子体系的构建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等项目。
王蓓说,她有好几次都累到想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高强度的科研项目之外,赵振东还参加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的工作,白天黑夜连轴转。而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进度太慢了,应该再快一点!”
同样的话,他也老和妻子念叨。当王斌去实验室收拾遗物时,学生们拉着她说:“师母,我们的研究真的不慢,已经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他总想做得更多……”半年时间,赵振东带领学生们构建了新冠病毒复制子体系,为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安全有效、可替代活病毒的重要工具。
图为赵振东讲解资料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翻看赵振东的成果,他的忙碌就可见一斑。2月17日,赵振东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疫苗研发专班成立之初,赵振东与相关工作人员密集调研,两天时间就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
他总结了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国内外不同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积极为我国新冠疫苗的科研攻关建言献策。在做好疫苗研发“神助攻”之外,他还参与起草了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赵振东曾经对学生说,余生只有两个追求,一是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二是能把毕生所学为医学做出贡献。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常发文献的实验室微信群里,最后分享的文献定格在了9月16日的17:36……
坚守一线的战士
在新疆输入性脊灰、H7N9型禽流感、西非埃博拉疫情等历次应急任务支撑和重大医疗任务中,赵振东都发挥了核心技术力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海鹰回忆,在2011年参与重要保障任务时,病原所因为一个技术难点,已经连续开了几个通宵的会议,一直未有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赵振东和课题组成员抽取自己的血液,连夜多次尝试,指导建立了特殊的细胞分离和影像流式检测方法,不断尝试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工作。
图为赵振东在检查同事防护服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赵振东总是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更是用“表率、责任和敬业、动脑、勤奋”等十个字概括赵振东留给他的深刻印象。
有一次病原所承担重大的医疗任务,任务紧,做实验等结果耗时较长,黑白无休。虽然有可供休息的沙发,但赵振东和同事们就在会议室坐着睡觉,随时等着出结果、解决问题。那次任务前后连续72小时,几乎都没合眼。
关键时刻站出来,承担重大医疗任务,他的字典里似乎没有“害怕”两字。
充满烟火气的善良直男
在妻子王斌的眼中,赵振东对物质没有什么欲望,衣着朴素、生活简单、嬉笑怒骂全凭心声,“他就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善良直男。”
赵振东还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时,因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研究工作,接触了这类病人。就这样,医患之间保持联系已经十几年。他一直在微信事无巨细地指导着患者父亲如何带孩子就医。
2019年10月,他在微信中这样埋怨中叮嘱:“我都告诉你八百遍了,不能等感染严重了才去治疗。要尽快用丙种球蛋白。一定要把IGM补上来。”
当患儿因为病情而情绪消极时,赵振东安慰孩子:“现代医学还没有到能彻底解决你的问题的时候,你要学习一些医学知识,要能理解自己的病。对你来说,坚强和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
这位父亲在得知赵振东离世的消息,当场泣不成声,而孩子根本不敢相信疫情期间还给他发送防护手册的赵伯伯已经不在了,他发信息到赵振东的手机:“赵伯伯,我害怕。”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医生,他温暖了很多患者及家属;尽管工作繁忙,对于小家,他也没有因此“缺位”。
妻子王斌,身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疫情期间经常回不了家。赵振东几乎包揽了家里的大事小情,从不抱怨。
“他离开得越久,我越能体会到他对家庭的意义,我和儿子失去的不仅是丈夫和父亲,更是精神的支柱和幸福生活的一幅幅画卷。”王斌流泪追忆。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赵振东留下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所言,赵振东有学者的风骨,他在“幕后”岗位上的坚守,以及逢大事时为国家、社会、民族担当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值得这个时代去铭记。
11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赵振东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图片:朱兴鑫 童林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出席并发表讲话,所述内容令人动容……
王辰院士发言实录内容如下:
我看了大家的发言稿,也听了金所长的刚才讲的内容,感到大家都深有触动。赵振东教授在世的时候,身边的同事、老师、科研人员,平时和他有近距离的接触,但没有思索这个人本身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怎么去理解他精神上更深层次的东西。大家都在思索,他平时很平凡,在世时习以为常的事情,他过世后,让我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我和赵老师除了几次开会碰面以外,真正有一些交集和接触就在武汉,我们去讨论“常阳”病人的有关研究。
当时赵老师一张口就与众不同,首先是讲话方式上的不同,一般人都先说前期的工作很努力,数据如何采集,前面人的思想我也赞同等等类似的套话。他一张嘴就是一些批判性的想法,与众不同而且很有价值,可能一般人理解他的意见会觉得很唐突,我却认为他和一般人发表意见的方式不太一样,他的表达和我内心对科学家应该坚持的价值观是契合的,我当时就想协和人就应当有这种直截了当、不怕得罪人的劲儿。他的率直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具有这种品德的人,是需要有人懂他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背后并没有世俗化、功利性的因素,他是这么想,就这么说,没有那么多拐弯抹角的东西,一张口出来的就是他真实的想法。而他本身的想法就是基于他的专业积累,基于他对这个专业事件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所以他的想法喷涌而出而不加掩饰。
我当时心里就暗存钦佩,一般的领导在场,很多人会有更多客套的东西,他没有,我觉得这恰恰应该是协和精神最内核的东西,是医科院这样的科研单位和科学研究单位最应有的本色。这是我看到的一个比较率真的赵振东,一个比较真实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分子风骨。风骨这个东西,是我们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应该有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很久违了,不是经常能看到的,所以他的真实让人尊重。赵老师去世之后,回想起他的优秀品质,我仍然觉得难能可贵,他不怕得罪人,因为他的思想背后没有针对人,也许他会得罪和他价值观不同的圈子里的人,但如果与他的价值观相同,他就会有真朋友,就会真正觉得这个人可取可贵,是一个真正值得尊重的人。
我想如果谈真专家真学者真知识分子,赵老师应该算是。他具备了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这些品格,这种品格是知识分子的核心的价值观,他这个人本身没有任何世俗的攀比,赵老师夫人讲到,他帮助一个免疫缺陷的孩子的父亲,其实他是在用一个医者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朴实的本色,等视众生。他的作为中没有贵贱高低和世俗的攀附和另有图谋,这样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并且也会引起周边人的共鸣和价值观上的认同,这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赵老师作为科研人员真正的本色,是作为知识分子勇于探求真理,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普通的生活、工作所体现的品德,体现了精神的崇高境界,无论是SARS,还是埃博拉,还是2009年H1N1,还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都真正体现出他真正追求的深层的东西,他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大义,他的作为体现了国家使命,他有强烈的社会担当,他是为人民利益考量的。这些在平时都不用表达,但是真到国家需要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没有那么多想法,就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付出,超常的付出,以至于这次积劳成疾,身体不堪重负倒下。
我觉得咱们院校的所有科研人员都受过很好教育,在我们纪念他的时候要特别懂得是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对他最好的怀念。他在平凡的人生和平凡的事业中拥有不平凡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医科院、协和医学院、医学界、科技界、知识界,全社会都应当所珍视和仿效的。医科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应该本着对医科院和对协和医学院的爱,而不应该空耗前人所留下的荣耀,当我们希望对医科院要真正负责的时候,我们身边出现了这样一个榜样。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够把医科院建设成国家医学科学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我们如何担当起这个称号,怎么能够不负前人。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碰到新冠疫情,国家有大的危难时,有像赵老师这样舍生取义、挺身而出的人,也有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贪天之功、欺世盗名的,谁心里都会有一番考量,谁是真正替国家做事的人,谁是真正不计个人名利,同时踏踏实实在本职岗位上追求科学真实,替国家担当。疫苗的事情是赵老师最直接的工作,中国防控的这么出色之后,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免疫接种的问题,我们在疫苗上成功不成功,直接关系国家的防控战略。疫苗的技术攻关需要有人求真务实,讲真话,要有真正的科学家替国家操心,而不只是附庸和说着一些好听的话。赵老师的品格,提示着我们应当真实的替国家科学考虑,真正体现出医科院的本色和专家、学者的本色。
我们现在还没有RNA疫苗,也还没有DNA疫苗,我们在蛋白合成疫苗上有所考量,医科院病原所要去盯这些。如果是一般的灭活或者减毒疫苗,我们现在具备这个条件吗?在对疫苗的评价上,在抗原性的把握上,在整个生产的规模上,在副作用的减少上,AD也好,VED也好,VAED也好,医科院要出这样的人才,赵老师就是有这样思考的人。他总是提出那么多别人听起来不那么喜欢的观点,老说不太中听的话,而往往这就是他最可贵的品质。协和就应该是能够说出一般人说不出来的话的地方,协和是真知识分子,是真君子,能够真正为国家担当的地方,赵振东身上就有这样的品质和这样的表现。这是我们纪念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他身上所表现的,是我们应该仿效的,是我们学界、社会、知识界应当加强的方面。我们应该遵从、学习赵振东老师身上具有的在平凡的工作中日常的勤奋真诚的珍贵表现和逢大事时为国家、社会、民族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个应当是我们学习的。应该从他身上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协和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医学精神,什么是医科院作为医学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应该有的精神,也是我们立所、立校、立院应该具备的精神,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也是整个学界应当去学习。赵振东教授是很难得的一个人,这么一个人又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在他去世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所思考、有所体察,了解赵振东老师的思想境界、品格和才华,和他真正为国为民的作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号召科研专业人士学习和仿效他,进而贡献于国家和社会。我就谈这些粗浅的感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