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共建国际湾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联合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围绕“共建国际湾区: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文化共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为促进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深化交流,增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共识和友好互鉴,推动“一带一路”的共建合作建言献策。
张光平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平肯定了本次论坛对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挖掘“一带一路”实践背后的核心理念和理论依据、文化根基,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未来智库研究的重点。
蔡新华
珠海市社科联主席蔡新华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贴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和国家需求。他表示,珠海市社科联愿意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在地智库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双方将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各项研究,以科学、扎实的科研成果共同推进珠海市各项事业的稳健发展。
王守军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相关文化研究学者提出了一个迫切和关键的命题,从人文交流、文化共识的角度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切合当下国际舆论局势,是新时期的重要实践课题。希望各位同仁开展更多研讨和思考,开拓“一带一路”的价值共识,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中发布题为《跨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的研究报告,从五大视角五对案例聚焦于不同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讨跨文化传播案例的价值及其应用。
于丹
于丹教授认为,为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心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话语格局,首先应当讲好中国故事,文明互鉴是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在期待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惟有传播,才有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交互作用。其次是服务“一带一路”,可以以跨文化传播案例为抓手,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人文公共产品。
论坛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挂牌成立,由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文化类智库机构,始终以“共建人文湾区”为宗旨,通过高标准、国际化的科研和咨政对策研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优质的文化品牌活动,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以传统文化为本、文化创新为体,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记者】杜玮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