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VS腼腆内向,一切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 订阅

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我有社交恐惧症!”

生活中很多人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其实,这只是他们给自己扣上的帽子而已。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而社交恐惧症则是一种疾病,会导致部分社会功能丧失,甚至可能导致网瘾、酒瘾、毒瘾等。

不敢接电话,也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

“为了少看见人,我深度近视,但平时基本都不戴眼镜”,今年25岁的王馨已经受社交恐惧症困扰多年。

“前一阵我鼓足勇气去商店买东西,店员跟我说话我太紧张了没听清,走出店以后才发现算错了价格,多收了我几十块钱,但是我犹豫了很久都不敢走回去跟她说,后来我自己哭了一顿,不是心疼钱,而是对自己绝望了。”

“手机通话功能对我来说就是摆设,几乎从来都不敢接电话,接陌生人的电话都让我觉得痛苦”。

王馨表示,无比感激网购的出现,但是还是不敢接快递的电话。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快递都是发短信让取件,我心里就特别高兴。”

也因如此,亲戚朋友都认为王馨很“孤僻”

“我也做过很多次尝试,强迫自己加入社交圈子什么的,但是最后都成为点缀别人照片的背景。

我很痛苦,但是我也不愿意跳出这个让我痛苦的舒适圈。”王馨说道。

父母要求过高或过于保护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这种恐惧主要是指在面对正常的社交场合,患者会表现出与周围环境、事物不相符合的恐惧、焦虑情绪。

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头晕、出汗,严重者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

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美国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为13%左右,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类似调查数据。

社交恐惧症的起因复杂,往往是多因素发展的共同结果。

从大脑生化的角度,有学者认为社交恐惧症可能是这部分人群的大脑部分皮层、海马体发育不够完善所致。

从心理角度分析,通常认为社交恐惧症患者严重缺乏自信,对自身要求很高,但是却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这和成长经历有关,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无论孩子做到什么程度,给出的都是负性评价,没有表扬的时候,让孩子心理严重受挫。

另一个极端就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替孩子包办所有事情,导致他们缺乏锻炼。

此外,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幼年曾遭遇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事件,也会增加孩子社交恐惧的风险。

社交恐惧症与腼腆内向不能混为一谈

社交恐惧症往往导致社会功能部分受损,甚至丧失。

其实很多辍学、有网瘾或酒瘾等物质依赖的人群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很多人把社交恐惧症与腼腆内向混为一谈,其实,腼腆内向只是一种性格,虽然在社交方面可能缺乏优势,但不会因此出现心慌、焦虑等过度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内向腼腆和外向活泼并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各有优缺点。

“我特别讨厌和陌生人说话,能打电话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会约见面,能微信或短信留言的时候绝对不会打电话,只想和熟悉的人交流,我一直怀疑自己有社交恐惧症。”

单纯从这种行为和心理上来看,这并不算社交恐惧症,关健还要看这样做的原因。

有人是为了节省时间,有人则是回避型性格的体现,如果是后者,则需要调整一下心态。

由于社交恐惧症患者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恐惧并不合理,但是又无法克服,往往很痛苦。

社交恐惧症治疗的办法可分为心理辅导、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抗焦虑和抗抑郁)和认知行为治疗(包括暴露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社交恐惧症的就诊率不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其认知程度不够,不认为这是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社交恐惧症人群需要增加自信,因此我们应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并且欣赏他们的优点。

而对他们自身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接纳,允许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犯错,不要害怕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克服社交恐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锻炼过程,要坚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