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的敲铁、打磨、抛光声回荡在200多平方米的作坊。53岁的苏希奋将高温的铁浆倒注入模具中,冷却定型后,拆开模具,捣碎泥砂,一只精巧的香炉便出现。
苏希奋在给炉具油扫上色。
作为怀集县马宁镇苏沙村小有名气的铸造工匠,苏希奋36年来坚守铸造传统手艺。“这一行当确实能够养家糊口,看着火红的铁浆我心里才踏实。”他说。
“铸造是一门体力活、技术活”
在苏希奋的作坊里,火炉、砂胚、模具,以及成型的香炉、狮子、龙风、金猪等铸造器具错落有致摆放在地上,杂而不乱。
苏希奋用专门的砂粉做成香炉砂胚,经晾干或以火枪喷干后,在砂胚外面套装并牢固一个黄泥内壁铁皮外壳(与砂胚形状相匹配)的外套模具。
苏希奋与工人将铁浆倒注入铸造模具。
“工作就像小时候玩泥巴、塑动物、捏公仔一样,既好玩、又有趣。”苏希奋说,10多岁时,他跟随祖父和父亲学铸造手艺,没想到这门手艺后来竟成了他的谋生手段。
那时候,铸造是一门吃香的手艺活,在农忙的时候,铸造铺的工匠师傅们都忙不过来。
“铸造不仅是一件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苏希奋表示,铸造生产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品,需要经过做砂胚、固模具、烧火炉、熔铜铁、注铁浆,以及冷却成型、拆开模具、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这里面不但需要力气,还需要铁匠丰富的经验,掌握刻文字和画图画的功夫。“有一道工序出现偏差,就会前功尽弃,甚至推倒重来。”
铸造用的铁浆或铜浆,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炭火炉烧得通红通红,高温闷热,苏希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铸造。因为长时间搬运杠抬着重达数百上千斤的模具砂胚、铸造器具,他的皮肤要比一般人烤得黝红,双手要比一般人粗糙结实。
苏希奋坦言,搞铸造业确实辛苦,期间,他曾转行到深山里从事钢材冶炼、木材贩卖。2009年,他还购置了一辆客车,干起了客运生意。后因隔行如隔山,他又重新返回铸造业。
苏希奋将铸造品内腔的砂胚捣碎,
顺应潮流推出新产品
苏希奋是村中仅存的几户铁匠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款式新颖的厨具的兴起,传统铁匠在大量涌现的机器化、批量化、流水线的产品现实中步履艰难、无以为计,苏沙村铸造业出现萎缩,砂锅、铁砂,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
在苏希奋看来,苏沙村铸造业萎缩客观原因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兴起,主观原因是传统铁匠师傅们没有改革创新思维,只会铸造农耕用具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人们在审美和用品形制需求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而铁匠们却没有进行转变,没有在材料技术和品种上探索研发。”
苏希奋则顺应潮流,瞄准市场对铸造新产品的需求和潜力,适时研究和调整铸造品种,从原来仅铸造锄、铲、镰、钊、犁、耙、刀、砂锅等生产、生活工具,转向铸造客户和市场需求的香炉、麒麟、金牛、算盘、葫芦等新品种。
苏希奋的铸造工艺考究,产品质量上乘,加上价钱合理,服务周到,因此,他铸造的香炉等用品除在本县乡村销售外,还远销到广宁、德庆、封开、广西、湖南等地,并且销路还在不断扩大。
“近几年,我每年加工铸造产品有五六百件,从年初五忙到年三十晚,还要经常加班加点,产品还供不应求。”苏希奋介绍。
如今,苏希奋还将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村里一起从事铸造,他希望自己的铸造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使铁艺铸造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
【南方+记者】刘亮
【通讯员】李文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