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印记|寻迹惠州革命史

惠城发布
+ 订阅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岭东雄郡”之称。雄踞岭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惠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宋末文天祥在惠州兴兵抗元以来,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深扎于惠州这一方风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在热血硝烟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惠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惠州人血性英勇的品质,为岭南地区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发布会,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惠城区东湖旅店活化利用项目从54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惠州唯一代表,入选全省15个典型案例。走进“东湖旅店大营救陈列馆”,驻足在展馆里一幅幅发黄图片前,去重温革命前辈那段覆险蹈危的“抢救史”,去感受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风烟。

袁美霞 东湖旅店大营救陈列馆馆长

我们这个东湖旅店是位于桥东上塘街70号 是民国时期由翟雨亭新建的一个私人洋房 那翟雨亭是当时我们惠州商会的会长 他也是一个爱国的商人 

惠州城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东江流域繁华的商贸之地。东湖旅店毗江临街,水陆便利,实为黄金地带。70多年前的桥东大街骑楼鳞次栉比,商号依次排列;街市上行人熙攘,店家酒旗飘扬。

袁美霞 东湖旅店大营救陈列馆馆长

当时因为日军空袭惠州的时候 就炸毁了很多的房屋 那很多旅店都没有办法营业 所以很多有钱人就将他们自己的洋房改成了一个旅店 对外出租 那翟雨亭也将自己的这个房子改成了旅店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随即日军封锁香港至九龙的海上交通线,实行宵禁,并大肆搜捕抗日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爱国人士。为了保存抗战的有生力量,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秘密大营救行动。东江游击队接到任务后,从1942年1月5日开始,迅速组织被营救人员分批从香港秘密过海,送往东江抗日根据地。

袁美霞 东湖旅店大营救陈列馆馆长

因为在香港沦陷之后 时任惠阳县委武装部长兼组织部长的卢伟如 他接到这个营救任务之后 他就要选取这个交通站 那当时他在水东街上就发现了这么一栋三层小楼的存在

卢伟如扮成“香港业昌公司”经理,由香港来惠州做买卖。并且以香港商人身份包下惠州东湖旅店2楼,作为了秘密交通站。从1942年1月起,数百名知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通过惠州中转,安全转移到内地。

袁美霞 东湖旅店大营救陈列馆馆长

就是包括文化名人 还有爱国民主人士和他的家属 总共有800多人  这800多人没有一个人落入敌手 全部营救出来 大概是有哪些人 像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何香凝 柳亚子 还有文化名人 像茅盾 邹韬奋  胡风 胡绳 张友渔这些人 这批文化名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血脉 他们对于新中国成立 也是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那矛盾就评价这次大营救 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行动 那东湖旅店作为这次香港秘密大营救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大营救以生动的事实,书写了共产党人和游击区军民在万分困难的环境中,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史实。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接送站,为争取最广泛的社会人士参加抗战和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史诗般的贡献。如今,修缮后的东湖旅店,全面真实展示了秘密大营救历史,并成为惠城区又一处革命史迹和红色教育基地。

嘉宾主持:林立  

冯骥才先生说过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70多年过去了 东湖旅店的那段历史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是正是因为有文物的保护 修缮 活化利用 能够让我们的后人 还能够重温感受那段烽火岁月里的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惠州,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在他为推翻清王朝前仆后继的十次武装起义中,曾有两次发生在惠州。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致力国民革命的精神,将当时的惠州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37年,日军的战机炸毁了公园内修建的孙中山纪念堂。解放后,惠州市人民政府对中山纪念堂进行了多次修葺。在1978年7月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在纪念堂前树立起了一座孙中山铜雕像,他手拿礼帽,目视远方,面带微笑,仿佛在表达着他对这一方热土的深切爱意。铜像底座四面为三洲田起义、七女湖起义浮雕。三洲田起义史称惠州起义、庚子革命、庚子首义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和打响的反清革命第一枪。七女湖起义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是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孙中山派人到广东惠州发动的起义,以响应黄冈起义。

嘉宾主持:林立  

那么如今中山公园的正门 又增设了博爱牌坊 博爱牌坊上面书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走在这里肃穆感油然而生 或许这就是“先驱传史”的教化作用吧 

离中山公园不远的地方有座望野亭,据史记载,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当时的惠州太守吴骞修建,到同治年间,太守刘溎年重修此亭,改名为“望野亭”,寓意仰望野吏亭。1925年,东征军攻克惠州后,周恩来、蒋介石等曾在望野亭前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和追悼阵亡将士大会。望野亭,静默惠城百年,看着惠州历史变更。

嘉宾主持:林立  

飞鹅岭 颈长长 碉堡里面好多枪 军阀拿来打内战 人民拿来打东洋 这是一首流传在惠州关于飞鹅岭遗址的童谣 相信大家都在国庆期间都看了《八佰》这部电影 可以说人们共御外敌 保家卫国的故事都让我们热血沸腾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 在惠州这个地方 就在飞鹅岭这里 在抗日战争时期  同样发生了一件可以媲美 “八佰”的“一佰”壮士的故事 而且这些“一佰”壮士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

1938年,日军登陆大亚湾,进犯惠州,并以优势兵力对国民党151师发动猛烈攻击。

林慧文 文史专家

要需要强调一下 这个151师长期 都是东江地区的部队 兵员主要就是东江地区的青年 说这些青年 还有一部分 在飞鹅岭这一块 就是当时的151师刚刚在东江地区征收的 一百个新兵 都是各地中学生 很年轻的 十六七岁 学生兵 他们当时在飞鹅岭训练 是不懂打仗啊  刚刚训练 然后训练完了以后 还没有真真正正拿起枪的时候 日本人登陆 国民党151师抵抗不住 抵抗不住 边打边撤 边打边撤 然后 就最后是往罗浮山方向去撤退了 这一百个学生军 他不愿撤 他们就第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死 刚刚才见世面 不怕死 第二个 民族的责任感 还有东江地区这些人的血性 东江地区是有个很好的一个民风  就是雄武的民风 怎么雄武法呢 他们是很崇尚正气 崇尚保家卫国 崇尚一种刚烈的那种情操 

一百名学生兵坚决不撤,守住飞鹅岭阵地,与日军英勇搏斗,战斗至弹尽也不愿投降,最终“一佰”学生兵全部壮烈牺牲飞鹅岭的碉堡之中。惠州光复后,本地名绅张友仁登上飞鹅岭,收拾了学生军的忠骸,再加上从小挂榜山及别处所收拾来的遗骸,约有百具,安葬在飞鹅岭。

林慧文 文史专家

所以这件事 我们就感觉到了  飞鹅岭这块地方真正的是我们华南抗战 也就华南的全民抗战当中出现的 很典型的一个事件 它体现了第一个  我们惠州地区老百姓 那种民族的心情 爱国的情操 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个就体现了这些子弟 都是一种血性的子弟 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惠州岭东雄郡 在民风雄武这一块的一个精神传统 

自古以来,飞鹅岭就是惠州古城外的天然屏障,属兵家重地,牢牢扼守着惠州的南大门。在多次惠州保卫战中,飞鹅岭均发挥了一定的军事作用。时代变迁,昔日曾被称作天堑的飞鹅岭如今成了城区一个较受欢迎的公园。飞鹅岭上建有两层黄琉璃瓦的览胜双亭,附近有数个堡垒,山岭顶部的花岗岩石广场上,安置有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群雕、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和一架战斗机。纪念碑上刻有241名阵亡将士英名,石雕上刻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字样。

林慧文 文史专家

惠州是块热土 就是所谓的革命的热土 很可能有几个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 就是地域 它正好是在岭南跟岭东的中间 也就是战略要地 你看惠州是首先设立总管府的 当时是隋朝设立总管府 统领整个岭东片 甚至是岭南片的中心地带 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 说正因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所以统治者也好 革命的发源也好 都喜欢在这样重要的地位上 产生了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民风 正因为它长期 由于这些开放性地域的环境造就了当地民风的一种铸造 这当地的民风是一种什么民风呢 就是敢于创造 敢于打破不合理的现象 敢于走在时代的前面 

尾播

这些革命往事和留存的众多革命旧址,见证历史荣光,亦如盛放的红棉,绽放在惠州的大地上,长盛不衰,成为惠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奋勇向前的动力,激励惠州人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奋力迈向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的新征程。

来源:惠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