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在大旺:人前光鲜,人后“灰头土脸”,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肇庆高新发布
+ 订阅

这是一位博士在大旺拼搏的故事。

他是武汉大学(肇庆)粤港澳环境技术研究院博士 汪韦兴

他与大旺的“姻缘”,从独水河说起

与大旺的初次邂逅,是因为“泥污”

2014年7月,还在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汪韦兴第一次踏上大旺这片土地。这一年,他跟着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一共来了三次肇庆高新区,调研考察当时的独水河治理工作。

让彼此建立信任,是因为“大旺速度”

2018年3月,当时位于肇庆高新区的研究院办公室还是个毛坯房,在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装修、组建到揭牌成立,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

汪韦兴经常感叹区管委会高效的工作效率,“准确来说我们是从2018年5月份才向登记注册部门提交研究院申请成立的相关资料,15天就把手续和流程全部走完,6月3日正式揭牌,大旺速度令人惊叹。”

武汉大学(肇庆)粤港澳环境技术研究院由肇庆高新区管委会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是集环保新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的当年就成功申请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武汉大学(肇庆)粤港环境技术研究院。

坚定扎根的心,是因为“清朗大旺”

“肇庆高新区政治风气清朗,人文环境开放、包容,真诚揽贤纳才,不搞形式,给人才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所以留得住人才。我也心甘情愿留下来,尽力为高新区作贡献”,汪韦兴坦言,研究院高效的落户速度,更加坚定了他在高新区发展的信心。

随后,他成立了广东泉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推广应用研究院技术成果,主要领域包括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污淤泥等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矿山生态修复等。目前淤泥原位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尾矿井下胶结充填技术、污染土壤修复等多项技术已通过泉兴公司实现了推广应用。

如今的汪韦兴不仅是“新大旺人”,还是大旺的“环保卫士”,每天要深入一线负责项目的落地实施,治理土壤污染,他们是认真的!

你所不知的那些事

人前光鲜,人后“灰头土脸”。

汪博士的称呼在外人看来是光鲜的,但从事污染土壤治理及固废处理的汪韦兴却坦言,为了深入一线,“扎根”固废,团队人员在做项目治理期间都是非常辛苦的,为了赶工期进度,甚至“灰头土脸”到深夜。

土壤、重金属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关系着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环境质量的安全,也牢牢关系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为了“摸清家底”,汪韦兴常常带领研究所工作人员到现场资料查阅收集、现场踏勘拍摄等。现场收集材料时,需要了解地块的基本情况、污染源、迁移途径信息、附近敏感受体信息和周围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等信息,在泥土中或在固废中取样是家常便饭,他们早已习惯了“黑着脸”回家来。

↑团队成员在对土壤进行取样。

高学历人才却选择扎根一线,

只为还“净土”于民。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早一天还“净土”于民,一直是汪韦兴思考的问题。2019年,泉兴公司实施的一项固废无害化处理项目,汪韦兴主动带着团队在现场待了三个多月,现场生活环境非常恶劣。

团队中不乏博士硕士研究生,均能打硬仗,努力克服了现场艰苦的条件及疫情的影响,最终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项目的实施效果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高学历人才扎根一线,是锻炼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并可以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与交汇。”

↑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进行样品前处理。

新大旺人的新担当

在汪韦兴眼里,肇庆是一个富有活力,美丽宜居,极富包容性的城市,人才来到肇庆高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虽然是做企业,但是我们也是环保人,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希望能为肇庆的优美环境做自己的贡献,给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提高幸福指数,留住更多的人才。”

研究院成立至今,已引进高层次人才28人,占总人数的63%,其中院士3名,教授14名,杰青1人,博士以上学历的人数占科研人数的66%。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如今研究院的业务已经拓展到全国,深圳、韶关、江西等地也均有项目落地。今年九月,汪韦兴三岁大的女儿将要在大旺的幼儿园上学,迎来人生崭新的一页,汪韦兴笑言,大旺有他爱的事业,有他爱的人,在大旺用心筑梦,共创美好未来!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文字 刘莹镔

编辑 李颐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