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大而强”:珠海要做怎样的“大”城市?

南方日报

傍晚,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建筑威严矗立,与对岸灯火璀璨的澳门相互辉映,散发着浓厚的现代都市气息。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中,珠海新的城市组团功能持续完善,高端产业不断集聚,生动地展示着经济特区40周年的发展成绩。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位居广东前列。与此同时,常住人口增速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城与人的“牵手”,成为珠海城市发展风帆劲满的鲜活注脚。

然而,人口总量、经济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珠海的短板。迎难而上,在“十四五”即将开局之际,珠海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经济体量超过2万亿元,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从成绩斐然的前一个五年,到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下一个五年,站在时代的交汇点,珠海城市发展的巨轮如何行得更稳?秉持“大而强”的雄心,珠海将成为怎样的“大”城市?

摄影:钱文攀 制图:蔡如意

摄影:钱文攀 制图:蔡如意

发展之问

珠海距离“大”城市有多远

何为大城市?摊开中国地图,人们很容易找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所在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路遥遥领先。经济特区深圳作为后起之秀,迅速跃升为光芒四射的国际化大都市。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约为3.5万亿元、3.8万亿元、2.3万亿元、2.6万亿元,常住人口分别为2153.6万人、2428.14万人、1530.59万人及1343.88万人。

若以人口规模、经济体量计算,珠海距离大城市的确还有相当一段距离。2019年,珠海GDP为3435.89亿元,常住人口约202万人。换言之,四大一线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在珠海的7倍以上,常住人口数量在珠海的6倍以上。

再看商业魅力指数。今年5月29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连续五年按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为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指数排名,并评选出前15位入选2020年新一线城市。榜单中,珠海位列第42名。

多位受访城市研究领域专家均认为,珠海城市发展的能级量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迈向“大”城市之路,仍需奋起直追。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不久前,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珠海计划到2025年,常住人口要超过300万,地区生产总值要超过60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要超过500万,经济体量争取做到2万亿元,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站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要达到这一目标,珠海具备充分的条件。”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李清多年负责珠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她看来,得益于过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珠海如今具备良好的国土资源、水资源等条件,可承载500万人口大城市的到来,且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下,珠海显著的环境优势正逐步‘变现’,成为吸引外来要素的关键。”以近年腾讯、华为等企业的落户为例,李清认为,在环境优势、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的支撑下,珠海实现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目标也指日可待。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十三五”期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位于全省前列,稳步快速的增长模式,表明珠海城市强劲的竞争力正逐步显现,因此所设目标是科学可实现的。“一个信号是,珠海追赶‘大’城市的脚步正在加快。”孙不熟说。

都市向前

站稳城市竞争“新赛道”

机遇从来垂青有备者,只有在变革中乘势而上,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40年来,珠海矢志不渝坚持改革开放,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近年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澳深度合作的历史机遇,珠海正朝着“大而强”的城市发展目标展开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珠海已形成“海陆空+智能制造”齐头并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空装备制造等强强突围的新兴产业布局。

在格力电器的机床研制基地内,先进的工业机器人不断刷新着工作效能,彰显出世界500强企业的实力;在珠海高新区,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建成投用;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等一大批企业,形成了总装、配套、加工、服务协作完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

截至2019年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5%。就像一个生态圈,大大小小的创新企业在这里获得生机和活力。

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第一资源。近年来,珠海打响了全球人才“争夺战”。2018年4月,被誉为珠三角地区最优人才政策的“珠海英才计划”正式出台。以其为主线,至今相关配套政策已出台24项。

数据能最有力地反映成效。2019年,珠海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第一位。截至今年11月,在珠海工作的院士将近30人,全市人才总量约60万人,高端人才总量位居广东省地级市前列。珠海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超过200名,拥有博士超过4200名、硕士超过2.2万名,累计接收留学回国人员9500余名。就在几天前,珠海首次发布“十大英才”名单,陈大可、董明珠等悉数上榜。

空间布局的谋划,也是珠海城市发展的重点。“就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我们一直在对标深圳找差距。深圳在深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方面很多先行示范的做法,值得珠海借鉴学习。”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规划,2035年,珠海将形成“一核双城,两带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交通方面,将完成从交通“端口”到交通“枢纽”的转变,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广州、深圳、澳门、香港等周边重要城市对接的交通设施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

在城市竞争的“新赛道”上,珠海已按下了“加速键”。

时代之路

建成粤澳融合国际新都市

作为珠海城市更新的一张名片,高新区港湾1号科创园每天都有不少宾客来“打卡”。然而数年前,这片土地的身份却是老工业厂房。

从旧厂房,到“打卡”点,港湾1号转变的背后,折射的是珠海城市发展的思路与布局。

“努力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支撑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以横琴为主平台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人口达到特大城市规模,粤澳融合发展新都市基本建成。”郭永航表示。

奔向“大而强”,珠海到底要发展成为怎样的“大”城市?又要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广深的、独具珠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

知名财经作家叶檀认为,珠海区位优势明显,关键是找准方向。在她看来,发展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业,对标国际空港城,是珠海可选的方向之一。“中国航展为何落户珠海?背后与本地所聚集的一大宝贵的产业要素密不可分。”

孙不熟则表示,珠海应修炼的是“国际大都市气质”,是创新产业链逐步完备,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汇聚,城市文化更加深厚。“这方面厦门可提供参考。厦门与珠海有着相似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基础。”孙不熟说,厦门谋划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发展、体制改革,探索自由港建设,同时对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等进行专章研究规划的经验,均值得珠海借鉴。

在城市发展谏言中,多位专家提及的高频词是:创新、人才与环境,这也是珠海需高度重视的指标。

“2020年新晋一线城市中,合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不断提高创新氛围的经验,值得珠海学习。”李清分析,自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合肥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持续奔跑。反观珠海,发展到今天,虽也拥有了自己的高校园区,但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还得向合肥“取取经”。

在城市规划方面,李清则建议,珠海可继续对标新加坡。“过去,珠海、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珠海可继续借鉴学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参考其在快速路网、新镇(基本)城市组团、城市中心体系、蓝绿生态体系及轨道线网规划上的先进做法。”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起点上,澳珠极点将是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李清还提到,珠海未来的城市发展,更应深化对澳合作,建成粤澳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新都市。

【采写】何丽苑

【策划】陈捷生、吴志远

【统筹】吴志远、梁涵


编辑 文秋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