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产业化提速,千寻位置发布城市级时空智能操作系统

南方+ 记者

在本周成都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期间,千寻位置发布代号“昆仑镜”的时空智能操作系统,这是首个支持城市级大规模时空感知、计算和协同的操作系统,能在广域、统一的时空基准之上,提供高精准的实时定位、高清晰的动态地图和高准确的时间同步能力,是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

核心技术和算法自主可控被认为是“昆仑镜”的最大亮点。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告诉南方+记者,“昆仑镜”是基于千寻位置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大规模运营和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首个城市级大规模运营时空智能操作系统。

部署千寻位置“昆仑镜”时空智能操作系统,能够快速实现北斗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连接,降低北斗高精度应用门槛。有了时空智能操作系统,北斗的应用范围也不断向外延伸,不仅仅是导航,可以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融合,催生出各类无人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助力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升级。

千亿位置服务在酝酿

在此次年会上,陈金培注意到一个重要的趋势,即往年只讲北斗,今年则加上了一个词,“时空信息”。数字化进程中,对时空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以“健康码”为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位置服务,它知道你去过哪里、停留了多久,这些信息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记录下来;共享单车需要用到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和空间,结算的那一刻知道骑行了多长时间,车子是否停在符合要求的范围内是空间。

陈金培透露,目前搭载了千寻位置精准时空定位功能的终端,从小鹏汽车、华为手机、哈啰单车、大疆无人机等等,全球用户加起来接近7亿终端。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此次年会上发布的报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显示,10年来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今年有望超4000亿元。

城市数字化与时空基础设施

在智慧城市这个赛道,典型的包括云计算服务厂商,提供云计算操作系统。与之不同的是,千寻提供的是针对时空能力调度的操作系统,即“定位+地图+高标准时间同步”的能力。

陈金培对此解释,一座城市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有三个基础设施,一是计算基础设施,二是通讯基础设施,三是时空基础设施。而千寻的时空智能操作系统,与前两个操作系统形成了互补。

三者之间的联系是:5G等通讯基础设施传输数据,云计算厂商处理数据,而时空智能操作系统则是产生数据。

“我们在落地过程中发现,一座城市特别想拥有一套类似于针对时空的操作系统。”陈金培说,如王坚院士曾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摄像头和红绿灯的距离”,别看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数据却从来没连通过。

“一开始我也觉得很奇怪,因为以前我们都是服务于‘动’的东西,摄像头和红绿灯都是不动,它需要时空能力做啥呢?王坚告诉我,它们确实是不动的,但是它产生的数据是动的。因为没有统一的时空概念,摄像头看到车子在开,10秒后下一个路口又拍了一次,结果发现输送出来的数据是同一个时间,也就是说一辆车同时出现在两个路口,这不就变成‘套牌车’了?”陈金培说。

过去,卖出去的摄像头不知道会被装到哪里,只有一个标号,工人安装时会记录在第几号杆,但没有位置数据、没有时空坐标。而有了这些信息,时间跟空间的坐标就直接打到一帧帧的视频数据上去。

陈金培说,千寻正式推出时空智能操作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方便产业链协同发展。“原本这套系统只需要部署我们自己服务的客户中,整个接入都是由我们来控制的。但操作系统需要开放和对外输出,那就意味着别人可以基于这个系统,发挥想像力去开发应用。”

科技下沉,推动县级城市智能化

目前,浙江德清、浙江上虞、安徽铜陵等城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企业,已率先部署 “昆仑镜”时空智能操作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应用场景多是三四线城市,乃至一些县级市。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策略?

陈金培坦言,越大的城市越复杂,不光是技术复杂,数据协同、建设周期等等都比较复杂,尽管千寻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也有参与,但广大的县级城市,随着政府治理数字化的提升,也需要科技下沉。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更加实际,你跟他们讲高大上的概念,反而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也不需要那些。但是他们每天遇到鸡毛蒜皮的事很多,中国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小城市,机关(部门)没有那些职能。我们在大城市先到区里、社区,到了县级城市就直接去到镇上,他们的需求更加具体和细化。”陈金培说。

除了县级市渴望用科技提升治理手段,陈金培还认为,城市规模小一点、决策也快一些,这无疑有助于推动时空操作系统更迅速落地。

【记者】郜小平

编辑 马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