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江拔蛟窝,这里有着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以及陈氏一族建立的文植陈公祠、拔萃家塾等明清建筑。其中,陈氏大宗祠位于拔蛟窝的西坊,是陈氏开基始祖陈初二的居住地,陈家代有人出,为善为乐,兴学重教,为国家、为东莞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陈氏一门兴学重教成民间办学先驱
据历史记载,陈姓源于黄帝世胄,舜帝后裔。舜的第三十三传孙遏父之子妫满于西周初年建立陈国,子孙以国名“陈”为姓氏,妫满为陈氏一世祖。战国末年,妫满后人陈轸官至宰相,因被封为颍川侯,举家迁居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陈轸被尊为颍川始祖,史称“颍川陈氏”。
晋以后,颍川陈氏开始南迁,陈轸二十八世孙陈霸先因战功显赫,封陈王,建立陈朝(今江苏南京),陈霸先的后人陈徽自金陵迁徙江西泰和县柳溪古井巷,被后人尊为泰和柳溪陈氏始祖。而拔蛟窝陈氏族籍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徒居颍川,辗转泰和。如今,从拔蛟窝陈氏宗祠的大门对联“柳溪衍派,古井遗风”,依然可以追溯拔蛟窝陈氏祖先源于江西泰和县柳溪古井巷。陈氏一族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
拔蛟窝陈氏大宗祠
拔蛟窝陈氏始祖可追溯到入粤始祖陈軧十七世孙陈尚卿次子陈初二。据历史记载,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陈軧任南雄府保昌县教谕,由柳溪迁居南雄珠玑巷,后因政绩被授予保昌县尉。陈軧辞官后,途经广州,见此地风土美好,于是携家迁居广州番禺凤翔,十七世孙陈尚卿迁居石碣沙洲。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陈尚卿的次子陈初二由石碣沙洲徙居拔蛟窝,成为拔蛟窝陈氏的开基始祖,并建立陈氏大宗祠。此后,拔蛟窝陈氏人丁兴旺,延续至今传衍二十多代。
受家风影响,陈氏后人兴学重教。清朝末年,拔蛟窝陈氏后人先后在元信陈公祠(拔蛟窝陈氏十三世祖陈元信房派祠堂)和拔萃家塾兴办私塾,邀请塾师教育子弟。私塾无学制、修学年限及入学年龄限制,只要愿意读书,都可以入私塾读书。其中,清末探花陈伯陶幼时曾在拔蛟窝元信祖祠读过书。陈伯陶,号象华,一字子砺,东莞中堂凤涌人,与拔蛟窝陈氏同宗。陈伯陶中探花后,情系家乡,得知拔蛟窝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当地居民都会举行做斋活动(请观音到祠堂供奉天数),并撰写了《恭祝观音大士千秋宝诞序》布围屏。此外,还制作“探花及第”牌匾赠送给陈氏后人,高悬于拔蛟窝陈氏大宗祠内。
由清末探花陈伯陶撰写了《恭祝观音大士千秋宝诞序》布围屏(复印版)
长期以来,陈氏为民众提供教育场地,陈氏宗祠落成后,除了用以供奉祖先外,同时也是私塾,供陈氏子弟及拔蛟窝人家的孩子在此读书。1931年,陈氏家族在陈氏大宗祠兴办小学,并命名为拔蛟窝小学。1946年,拔蛟窝小学改称为四平乡第九保国民学校。1950年,复名为拔蛟窝小学。莫屋、莫屋新村、蚬涌、梅树墩、小海口、企石等村的学生均到拔蛟窝小学就读。
笔者走访陈氏大宗祠时,有幸采访到陈氏长辈陈普贤,人称“贤叔”,今年75岁高龄,是拔蛟窝小学较早期学生之一。贤叔说,他11岁在祠堂读书,那时教学内容以简单的语文数学为主,而不是四书五经、家风家训。只要有人愿意上学,都可以入学读书识字。如今,贤叔是村里出了名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文化人,得到广大村民和村干部的尊敬。
除兴学重教外,陈氏后人更是乐善好施,造福乡梓。陈氏第十七世祖陈嘉瓒,勤劳持家,开办砖窑,倡建宗祠,造福乡梓,为人醇厚,乐善好施,善解邻里纠纷,为乡人所倚重,荣受封典,例赠七品文林郎冠带寿宫,御赐“百岁老人”及“高风仁寿”牌匾。
树立家规延续陈氏良好家风
陈氏重视教育,更注重后代人格的培养。祖上定下二十条“陈氏家规”,良好家风远近闻名。其中宗祠内的展板和墙壁上均印有“陈氏家规”的详细内容。如:敦孝悌、笃宗族、和乡党、尚节俭、禁烟赌、守本分、主忠信等。要求陈氏后人遵循家规,人人守本分,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宗祠内的屋檐上有绘彩图案
拔蛟窝社区宣传委员陈发枝表示,拔蛟窝陈氏后人如今分布各地,而在拔蛟窝户籍居民中,陈姓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0%以上。“虽然难以保证所有陈氏后人都严格遵守家规,但目前为止,后人依然延续陈氏良好家风。”他提到,如今还会在宗祠内举行家风家训等活动,让孩子们熟读祖训和家训等内容,进一步延续陈氏良好家风。
宗祠内的墙山上印有“陈氏家规”的详细内容。
在陈发枝看来,无论在什么时候,好家规都会起到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意义,即使现在的生活与以往不大相同,人们仍然需要家规去约束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陈氏一族能生生不息、繁衍壮大至今的重要原因。
百年宗祠成传承优秀文化重要载体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年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0米,进深31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琉璃博古屋脊。门额“陈氏大宗祠”由民国枭雄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书写。屋檐下有绘彩图案。进门正中立有红漆木制屏风,屏风上方悬挂有清末探花陈伯陶“壬辰科探花及第”木匾,头门与中堂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左右两侧为走廊。
中堂为三间开,两侧有柱联:“敬祖敬宗处世不惟敬老;爱家爱国为官还要爱民”。贤叔指着柱联解释道:“‘敬祖敬宗’说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非常尊敬祖宗的传统文化,而‘处世不惟敬老’是说为人处世必须要尊敬老人。”他还说,“爱家爱国”中的家乃国之本,国乃天下之本,要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而“为官还要爱民”就是说做官一定要爱民,服务群众。柱联上的内容传承至今,成为解读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由民国枭雄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书写“敬爱堂”的匾额悬挂祠堂内
目前,宗祠仍然完好保留了清嘉庆时期遗构,其背后蕴藏着陈氏历代子孙的心血和情怀。“以前,祠堂主要用作‘摆灯头’祭祖先、办学堂等功能。”据贤叔介绍。陈氏家族每年“摆灯头”的时间定在正月十三或正月十五,凡是家里有添男丁的,都会到祠堂庆祝,场面十分隆重。虽然“摆灯头”祭祖先、作学堂等功能已淡化,但祠堂以其他的方式焕发新的活力。如今,祠堂是附近居民看报读书、唱粤曲、写书法的休闲场地。此外,首届曲艺文化节在陈氏大宗祠举办,成为拔蛟窝举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陈氏大宗祠对拔蛟窝村民来说,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宗祠本身,它记录了陈氏后人开拓生存家园的背影,更承载了一代代村民的家国情怀。”贤叔说。
■参考文献
东莞市万江区拔蛟窝志编纂委员会编《拔蛟窝村志》
撰文/图片:张筱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