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粉丝在豆瓣“养号”,遭图书编辑怒斥!背后产业链揭秘

汕头政法
+ 订阅

粉丝打投又出圈了“新姿势”。

11月23日,一位图书编辑在豆瓣发文,控诉流量明星粉丝有组织地批量囤养豆瓣号。随即有网友发现,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5本书籍的豆瓣评论区也充斥着无营养的短评。此事一出,引起舆论关注。

“养号”是当代流量经济下衍生的灰色产业之一。为了让营销显得更“真诚”,养号者需要包装自己、影响舆论,直到形成规模化的虚拟流量。更有甚者,已不需要人工操作,直接进入机器“养号”阶段。

南都记者获悉,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审理的一起微信群控类案中,判赔高达3260万元,创下此类案件新高。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不少公司在网上兜售群控软件智能“养号”,有的号称开发了专门的“防封控系统”,不会被平台监测出来。

粉圈豆瓣“养号”掀开产业链一角

机器代刷早已存在

从微博到豆瓣,粉丝应援的方式随“战场”的转移升级,这次玩起了“养号”。

“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一名图书编辑在豆瓣上控诉,自己编辑的第一部新书刚上架,就被“注水”了很多评论。“两天内多出近两百条短评,标记记录几乎全是王一博粉圈养号!”

图书编辑贝塔减的控诉。截自豆瓣

对此,豆瓣读书于24日回应,部分图书的评分评论出现异常与某些账号试图“养号”的行为有关。豆瓣表示将严厉打击任何“养号”及组织行为。

王一博工作室也于25日发出公告,表示“强烈反对‘养号刷分’、‘评论注水’等扰乱平台社区生态和秩序的行为。”

王一博工作室官方微博号截图。

图书编辑控诉流量明星粉丝“注水”评论,掀开的只是“养号”产业链的一角。不止豆瓣,还有很多互联网平台深受影响。为了省去人工“养号”的时间成本,还有企业借助群控技术提供专门服务。在电商直播刷量、短视频点赞刷弹幕、社交平台引流等背后都有群控的影子。

在深圳市中级法院最近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一款名为“通路云手机群控系统”的软件就能够通过电脑端同时控制多个微信进程,实现批量“养号”和“精准营销”。

其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全球虚拟定位摇一摇”“批量生成手机号加好友”“自动打招呼回复信息”“定时自定义朋友圈推广”“批量关注、阅读、点赞公众号文章”等等。

利用群控软件批量进行的拟人操作越多,账号的活跃度越高,权重也随之上涨。得到平台的有效判定后,后续进行推广互动时也就越不容易被封号。

据此,软件开发商号称能够“满足企业个性化推送”“帮助企业快速吸粉”“进行微信精准营销”。

南都记者搜索发现,现在有不少公司在网上兜售此类群控软件。其中一名开发商客服人员向记者介绍,除智能“养号”、自动群发等常见功能外,他们的“技术手段”已突破了微信的加群设置,“一开始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和你所处行业相关的种子群,你进去后就可以和别人换群。我们这边的数据是,7天就可以裂变500到800个微信群。”

群控软件说明书上展示的智能加人系统。

当南都记者表示担忧法律风险时,他再三保证,“新闻上(被索赔)的都是盗版软件,同一个IP地址肯定不行,相当于没有任何技术手段。我们有专门的防封号系统,用技术手段突破官方限制,不会被监测到。”

在该客服人员的介绍下,南都记者发现由群控软件衍生的换群吧、卖号网等也异常活跃。换群就是交换彼此所在群资源,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你把别人拉到一个新的群里,让别人也把你拉到新的群里。”

小号的积累则相对复杂。由于群控软件之下需要多个小号,不少中介做起买卖微信号的生意,将收来的账号转手给群控软件运营商。南都记者联系上一位名为“批发号专家”的中介称,收号的价格取决于微信朋友数量、发朋友圈频率和账号申请年份。像记者用了5年以上、微信朋友超500人的私人号,可卖500元。

“我们也批发微信号,白号(未实名)和绑卡号(已实名)都有,绑卡的每年有20万额度。”上述中介称。

微信号买卖中介给出的价格参考表。

此类微信群控软件大多处于每年每控300-500元区间。以30控计算,辅以硬件设施,每年软件的代理费需17000-25000元不等。一位IT行业的从业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这类群控软件的开发成本较低,技术门槛不高,但以年计算、高昂的代理费带来了较大的利润空间,或许正是此类软件走入“灰色地带”却又屡禁不止的原因。

借群控软件“养号”,有开发商遭索赔千万

粉丝为控评打榜到豆瓣“养号”,商家为营造销售“繁荣”找人刷量,一系列漂亮数据背后灌满“水分”,最终将真实淹没。面对“养号”乱象,平台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也拿起了法律武器。

近期,深圳市中级法院对三起群控类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其中一案被告被判赔偿原告腾讯公司经济损失3260万元。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这是目前涉及群控类案件的最高判赔额。

该案被告方包括“通路云手机群控系统”的开发运营商——烟台通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烟台通六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5月,腾讯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发起诉讼,法院于今年9月作出判决。

南都记者获取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原告腾讯公司认为,软件开发商违反微信用户条款,不正当利用微信的服务及客户资源,破坏了平台生态环境和正常运营。此举还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体验,损害了原告的合法利益和商业声誉。

被告则辩称,软件没有开发或修改微信本身不具有的恶意功能,也不存在破解或增加新的程序,而是利用程序模拟用户操作。这与一人操作多部手机或多人操作多部手机没有差别。同时被告坚称技术中立原则,群控软件帮助用户实现了控制多部手机的目的,但软件如何被客户使用是不受开发者所控制的。

对此深圳中级法院认为,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是互联网市场竞争的显著特征。涉案软件利用群控技术争夺微信用户注意力,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严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增加虚假流量扰乱市场秩序,且损害了平台运营方的合法利益,有违诚信原则。

对于被告主张的技术中立原则,法院认为具有中立性的是群控技术而非利用群控技术开发的微信群控软件,并不妨碍对微信群控软件进行违法性认定。此外,被告专门研发针对微信治理措施的“防封号”功能作为卖点大肆宣传,存在明显恶意。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综合被告因涉案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原告损失等因素,法院判处通路公司、通六路公司赔偿腾讯经济损失3260万元及必要合理维权费42万元。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该法院同日判决的另外两起腾讯诉微信群控软件案中,被告分别被判赔偿500万元及2682万元。

针对虚假流量一事,有专家曾告诉南都记者,一旦刷量成为行业惯例,可使经营者不关心产品创新而热衷于虚假刷量,这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

南都评论

饭圈豆瓣“养号”,粉丝行为造成的结果该由正主买单

11月23日,图书编辑贝塔减在豆瓣上发文称,其编辑的第一部新书刚上架,就被某明星粉丝“灌水”了很多评论用来“养号”,方便此后为该明星将上映的作品打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平台对控评等直接的刷分行为进行限制时,饭圈文化同时开始了自我升级,玩起了“养号”。一句话概括这些“养号”的套路就是:假装陌生人。记者从得到的《豆瓣号养号指南》中发现,一个新注册的账号要想“养熟”需要做到六点:一是注册头像、昵称不与明星相关的账号;二是多关注用户,积极互相关注;三是加入多个豆瓣小组,并在小组中保证一定的活跃度;四是随意找作品完成30篇短评、3篇长评;五是给其他作品打分,标准在2星-4星区间,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六是不要评价没上映(出版)的电影/书籍。上述行为要持续两个月左右,一个账号才算成熟。

不得不说,养号指南把人们评价前的点评心态拿捏得死死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如果意见一致的“高分”评价特别多,就有可能倾向于不发表低分意见。从假装与爱豆不相关的账号显得自己像“自来水”,到发表一定数量的短评、长评应对平台的筛选机制,账号的粉籍身份在其中逐渐模糊,相对地,“养号”过程里,粉丝一方面显得自己是平台的优质用户,另一方面,又不引起他人在点评时的怀疑,给他人设置点评暗示。这一番操作对于其他普通用户,无疑能起到一定的“带节奏”作用。

这些养起来的新马甲就能糊弄所有人吗?未必。不管怎么控评刷分,人们审美的大前提摆在眼前,什么是好片什么是烂片,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准则。随着刷分控评2.0版本被曝出,更可能进一步激怒热爱电影的影迷发表意见进行反制,反抗饭圈对内容的侵蚀。只要这些中坚力量的态度坚决,故意打高分和恶意打低分就会形成势均力敌的两股力量,有望将被控分的作品拉入真实水平。

豆瓣过去一直试图维护平台秩序,而面对“养号”乱象,平台自然也可以有所作为。这方面的技术经过多年的“斗争”,想必已经有相应的积累。对疑似“养号”的账号进行查实,一经确认,封禁账号,评价无效,使“养号”的成本大大超出灌水的收益,进而减少“养号”行为。这种工作可能比较繁杂,但豆瓣要延续自己的地位,就不能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当然,光靠技术来抵制饭圈各种乱象还不够,更应该反思这种问题的根源。粉丝行为并非无关偶像,不能“养号”的收益偶像享受,“养号”被发现的脏水就与偶像无关。“养号”的特点在于组织性,一个人“养”的效果不强,只有一群人同时“养”才有效果。这种共识意在强调偶像团队的管理责任。说到底,如果把文艺界比作一个市场,某些偶像的粉丝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偶像的团队有管理好后援会、粉头的义务。退一万步说,明星再怎么切割与粉丝的关系,如果现实中一个无赖打着自己的名号撒泼打滚,恐怕任谁也无法坐视不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粉丝“养号”刷评,这种行为造成的任何后果,最终都该由正主买单。

文艺市场要培育的是有鉴赏能力的观众,使真正的观众成为评价的大多数。饭圈的粉黑大战若得不到遏制,最后可能会断送豆瓣这类平台的价值。但是,没有豆瓣,还会有其他平台崛起,因为人们终究需要一个评价坐标。粉丝只是观众群体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左右舆论市场。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