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盲人兄弟的疍家生活 |北江影像·广东江河水

南方+ 记者

▲点击观看《看不见的疍家生活》,时长5分31秒

看不见的疍家生活|北江影像·广东江河水

在佛山三水的油金大桥下,有一群仍居住在水上的疍家人,密密麻麻的小渔船蔚为壮观。他们世世代代以船为家,与江为伴。

佛山三水,油金大桥下的疍家人。

佛山三水,油金大桥下的疍家人。

北江冲刷出一片浅滩,成为远近有名的水上圩市。每天上午,卖鱼买鱼声此起彼伏,鱼贩和游客来到这里,将渔民刚打上来的鱼买走。

陈根荣一家在离岸边较近的水面捞蚬。

陈根荣一家在离岸边较近的水面捞蚬。

和其他渔民不同,陈根荣、林清妹一家从不会去很远的江面捕鱼,只是在离岸边较近的水面捞蚬,捞起来后就在岸边生火加工。因为他们有一对盲人双胞胎儿子陈耀明和陈耀泉。他们在岸上也有安置房,但相距河堤太远,且不习惯陆地生活,一家人还是选择长年在水上生活。

捞蚬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力量。陈根荣父子之间进行着协作。

捞蚬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力量。陈根荣父子之间进行着协作。

兄弟俩出生时因体重过轻,进了保温箱,后来就出现了失明的情况。从此,陈耀明和陈耀泉就过着看不见的疍家生活。和陆地不同,船上空间不仅狭小,而且随波晃动,不小心落水,极有可能因为迷失方向而溺亡。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十年。

天空下起了雨,父子提前返回船中,陈根荣看着蓬外的下雨情况。

天空下起了雨,父子提前返回船中,陈根荣看着蓬外的下雨情况。

清晨,65岁的陈根荣划着小艇,带着大儿子陈耀明去到江中心捞蚬,妻子林清妹则带着小儿子陈耀泉去到下游河岸捡柴。江水四米多深,河蚬藏入泥中。捞蚬需要带网的铁耙,绑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深入水底,将河蚬与淤泥一同捞起,在提起的过程中不断抖动,出水面后铁耙里只剩蚬与小石子。

陈根荣将河蚬中的小石头挑出。

陈根荣将河蚬中的小石头挑出。

整个捞蚬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力量。年迈的陈根荣已不复当年。父子协作,他负责当“眼睛”撑船移动方位,陈耀明则听从父亲的指令,一次次将铁耙掷入江中,再一次次提起,边提起边抖动,最后将蚬与小石子倒入筐中。

陈耀明陈耀泉兄弟俩从河里抬起一筐蚬。

陈耀明陈耀泉兄弟俩从河里抬起一筐蚬。

直至中午,一家人才又回到船上,林清妹带着小儿子陈耀泉拾回不少柴。简单吃过午饭,一家人又再开始忙碌,陈根荣将筐里的小石子筛出,林清妹则带着两个儿子用柴给岸边的一口大锅生火,他们要将河蚬煮后,取出其中的蚬肉,除了自己捞的蚬,还有其它人委托他们加工。

岸上的大锅生起火后,一家人将河蚬倒入,待沸腾后取出其中的蚬肉。

岸上的大锅生起火后,一家人将河蚬倒入,待沸腾后取出其中的蚬肉。

林清妹搅动锅里的蚬,使得蚬肉更快地分离出来。

林清妹搅动锅里的蚬,使得蚬肉更快地分离出来。

陈根荣、林清妹夫妇在河里将蚬肉分离出蚬壳,每个动作周而复始。

陈根荣、林清妹夫妇在河里将蚬肉分离出蚬壳,每个动作周而复始。

火生起后,从河里将一筐筐的河蚬倒入锅中,待到锅沸后,将蚬壳去除,蚬肉取出,这样的动作不断重复数小时,一家四口人最终收获数十斤的蚬肉。加工后的蚬肉一斤卖五六块钱,帮人加工则每斤收一块五。

待处理完蚬肉后,陈耀泉与妈妈将蚬壳装好搬到空地。

待处理完蚬肉后,陈耀泉与妈妈将蚬壳装好搬到空地。

下午忙完,陈耀明和陈耀泉会到水里泡澡,这是兄弟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下午忙完,陈耀明和陈耀泉会到水里泡澡,这是兄弟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泡完水后,陈耀明在河里洗了个澡。

泡完水后,陈耀明在河里洗了个澡。

下午忙完,陈耀明和陈耀泉会到水里泡澡,有时候会有鱼儿过来蹭脚底,好玩却又抓不到,这是兄弟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疍家人的生活十分枯燥,除了工作、睡觉,唯一的乐趣就是听收音机,兄弟俩最喜欢的就是粤语武侠评书。

傍晚,一家人在船尾吃晚饭。

傍晚,一家人在船尾吃晚饭。

隔壁船家的孩子在水里边玩耍边看陈根荣一家吃饭。

隔壁船家的孩子在水里边玩耍边看陈根荣一家吃饭。

靠着捞蚬、给人加工蚬,加上政府给予兄弟俩的残疾补助,一家人的生活虽然紧凑却也充实。如今两兄弟都已过而立之年,哥哥陈耀明内心藏着小小的愿望,“我想象中的城市,人多车也多商铺也多,现在人人上岸都能赚到钱,希望能找到一份适合我们的工作。”

晚饭过后,林清妹在船尾洗碗,兄弟俩则在船头开始听收音机。

晚饭过后,林清妹在船尾洗碗,兄弟俩则在船头开始听收音机。

陈根荣将剩下的米饭拿到岸上喂鸡。

陈根荣将剩下的米饭拿到岸上喂鸡。

北江水静静流淌,见证着疍家人的哀愁欢乐。

【摄影】张由琼 姚志豪 莫丽婷

【剪辑】姚志豪

【文字】张由琼

【设计】谭唯

编辑 王俊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