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 一片茶叶生彩翼 “茗”不虚传出深山

长城看台
+ 订阅

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来,大埔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规范化建设茶园、打造生态有机品牌、坚持茶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至2019年底,该县茶叶年产量达0.78万吨,年产值8.5亿元。一片小小的茶叶,已发展成为助力大埔县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的梦想。

鸟瞰枫朗镇上山下村西岩万亩茶园 

茶史悠久 千年耕耘为好茶 名茶之乡有源头

唐代末期,大埔已生产茶叶,至今超过千年。至明代,汕头商埠开通,茶叶出口刺激了生产发展,茶园遍布全县。至民国《大埔县志》记载:“有云雾茶销南洋各埠。”

抗战期间饱受连年战火之苦,茶园荒废,至1949年大埔县仅存茶园124亩,年产68担。

新中国成立后,大埔县人民政府把振兴茶业作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政策,大埔县茶业生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 “以点带面”阶段,1958年枫朗镇创办西岩山茶场。随后,湖寮镇双髻山茶场、岩上飞天马茶场、大东白土茶场、泮溪茶场相继建立。到1965年全县新老茶园面积跃升至1359亩,茶业生产进入规模化阶段。

县农业局帮助茶场引进了“岭头单枞”“梅占”“大叶奇兰”“凤凰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此期间单枞茶的原料茶树种植面积已占全县茶园六成以上,为大埔单枞茶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普及推广”阶段, 1974年初大埔县委在岩上磜头联队茶场召开“茶业百人会议”,学习该茶场的高产技术经验,掀起群众性开山种茶高潮。当年全县茶园面积跃升至4172亩。

在“商品化生产”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大发展,大埔茶业正式进入企业化运行。至1980年,全县茶场由1966年的62个发展到334个,茶园面积增加到4687亩。

传承发展,不断耕耘。近年来,大埔县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本地农民耕山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做强做大做优茶叶产业,创品牌提档次增产值。

经历一代又一代茶农的长期培育、种植,当地出产的茶叶也因内质兰花香气,滋味醇厚甘爽,好喝耐冲泡,闻名海内外。大埔县更是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最美茶乡”等殊荣,大埔乌龙茶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至2019年底,大埔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产量0.78万吨,产值8.5亿元。全县有发展茶叶种植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茶产业发展已成为该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达岽顶湖茶场

标准种植 高山云雾出好茶 良木抱团广成林

驱车进入西岩,雾霭飘荡,鸟语花香,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西岩茶厂,到处可见工人锄草、施肥的忙碌身影。

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1256米的西岩山,峰顶云雾缭绕,这里生长的茶叶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岩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评茶员黄万增坚定地认为,生态茶、有机茶一定会有市场,一定会得到懂茶人的认可。

“我们的茶园从不用除草剂,不施化肥、农药,而是施用有机肥料,茶园除草也是完全靠人工,一般虫害都采取人工捉。”黄万增说,虽然成本提高了几十倍,但是“有机生态茶”必定会成为整个“大西岩”最亮的牌子。

梅州市茶叶协会会长、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赖法卫认为,不能盲目跟风栽培热门品种,茶叶种植应注重品质,做到有标杆、有目标。

在西岩山,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茶。但过去散户在育苗、种植、采摘、修剪、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都有局限。为克服这些劣势,大埔县通过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动农户种茶向规范化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龙头企业的辐射范围和作用,推广标准化生产。

仅凯达公司一家企业,就带动附近10多个产茶专业村3260户茶农,为贫困户茶农发放优质茶苗、免费有机肥,还定期开展免费茶产业培训与讲座。他们谋划出一本《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书,借此推出标准化推进茶叶产业的建设理念,引导茶农种出有机生态茶,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茶叶品质。

今年34岁的赖怡科便是吃上“茶叶饭”茶农之一。平时他在岽顶湖茶场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茶叶加工技术,自家还种植有50亩茶园。他说,茶青收购单价由起初2元上涨至15元,优质茶甚至可达30元,在他看来,这一切离不开茶叶种植管理水平的提升。

“独木难成林,同行不是贼。一、两家企业做好茶,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只有大家一起种好茶,形成几十家茶企共同发展,才能在外围市场打响嘉应茶名号,最终形成茶企串联、永兴不衰的致富路。”赖法卫说。

西岩茶叶集团茶场

茶旅融合 客来买茶富一方 茶叶成就大产业

沿着崭新的柏油路来到枫朗镇上山下村,茶香与茶文化交织相融,墙上挂着制茶工序画,各色茶吧、茶厂分布上山道路两侧,“茶味”十足。

来到村里一户茶农家中,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几个茶农正熟练地运用杀青机、揉捻机、烘焙机等制茶机器,按照制茶工序将刚采摘下来的春茶制作成品进行销售。

茶农魏国全和记者唠了起来。“我1995年就出深圳务工,一直以为外面好,但这几年,听乡亲们说村里的潮汕游客多了起来,茶青收购价钱也在逐年提高,我看到了商机,就回乡卖起了茶叶。”他说,今年春茶销售,他凭借60亩茶收入10多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在一旁介绍说,如今,上山下村有328户村民,其中就有86间小型茶叶加工厂,村民分别在大中小城市开设门店186间,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种茶了,一些外出乡贤也返乡投资乡间民宿业和休闲“茶吧”。

茶产业赋予了大埔旅游业新的内涵,旅游业则助推了茶产业更新升级,更能拓展广阔的商机,前景值得期待。

为打开局面,大埔县以红色村为核心,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为发展主轴,以西岩茶乡、将军輋以及大王坑村为两翼,串起岗头、南坪、岽顶湖等多个特色园区的红绿文化旅游线路,全长22公里,连通大埔县、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等三镇20余村。

依据乡村振兴发展空间布局,当地政府更是深化打造“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首先拓宽和改造大埔角村“南委”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景观,完善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南委周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游、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于一体的红色基地,吸引游客。

今年来,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茶”体验活动在上山下村火热开展。如今,该村已成为大埔县茶旅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每逢节假日,茶园都会迎来游客,有机生态茶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热捧。

产业融合带来了效益的显现,包含上山下村在内的西岩山万亩茶文化产业园目前已实现茶叶种植面积7.31万亩,年产量4933吨,年产值4.86亿元。(刘润涛 刘招迎 罗文燕)

大潮高速全线隧道洞口文化景观工程完成

 

记者日前获悉,大潮高速公路全线隧道洞口文化景观工程已基本完成。大潮高速建设者结合沿线地方特色,在隧道洞门上妙手绘丹青(图,吴腾江摄),将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以更鲜明的姿态展现出来。

在虾公岭隧道洞口,客家围屋花萼楼的形象跃然墙上,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大东隧道洞门墙彩绘以久负盛名的大埔蜜柚形象为主,鲜艳、跳跃的色彩画出了大埔人民的“黄金果”“幸福树”;东溪山隧道在洞口文化景观设计中则专门融入潮州地域标志性元素——广济桥,充分体现了潮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专属性……

据悉,大潮高速隧道有15座,大潮高速建设者们均结合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趋势,对隧道洞门墙进行了彩绘美化,设计之中渗透客家、潮汕文化,旨在将高速公路作为沿途地区客潮文化的展示“窗口”。(刘润涛 张超源 刘招迎 罗文燕)

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企业榜单出炉 

大埔县、梅州2茶企上榜

 

日前,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茶叶行业调查最终结果,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榜单正式出炉。其中,大埔县上榜,位列第83位。同时出炉的还有2020中国茶业百强企业榜单,其中梅州茶企广东省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榜。

近年来,大埔县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做强做大做优茶叶产业,创品牌提档次增产值。大埔县更是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最美茶乡”等殊荣,大埔乌龙茶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刘润涛)

“大埔粮仓”西河镇3000多亩香稻开镰

西河镇香稻进入收割阶段,田间地头美如画卷,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农耕魅力。(连志城 摄)

房前屋后,一片片成熟的稻谷“沐浴”在阳光中,散发出浓郁的稻香;田间地头,金灿灿的谷穗粒粒饱满,收割机在稻浪中轰隆作业,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期,大埔县香米主产地西河镇的3000多亩香稻迎来丰收、开镰收割。

西河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全镇富硒耕地面积达1.95万亩,境内盛产香米和各类瓜果蔬菜,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的美誉。

西河镇2009年开始引进试种香稻。经过10多年试验、示范、推广,如今,全镇有从事优质稻收购、加工、销售等业务的粮食加工厂4家,其中西农粮食加工厂的生产线通过“QS”认证。为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该镇通过资源整合,将3家粮食加工厂收购的优质稻委托西农粮食加工厂代加工。

为保证香稻安全指标、质量指标全部合格,西河镇与省市场监管局驻西河镇漳北村工作队合作,制定了广东天然富硒稻谷标准。产品需经过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多次全项目检测。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实现种植、加工、检测、销售一条龙,西河镇香米生产如今已形成规模化,全镇种植香稻面积保持在3000亩以上,年产香米800多吨,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经过十年努力,从“好米”到“名米”再到“好价”,“西河香米”的品牌越来越响。(刘润涛 刘招迎 罗文燕 曾海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