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乡村】草木之德 滋养陈洞

龙门发布
+ 订阅

陈洞村毗邻桂峰山,群山环抱,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树名木。在屋下村小组,有数百年的古椎树林;在岩前村小组,有古老而传奇的“夫妻榕”,这些古木见证了各个姓氏的先人落户陈洞,繁衍生息,是见证陈洞村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岩前公园(见右图)内两株高大的榕树,如亭亭华盖,铺展在向阳的缓坡之上,显得格外突出。

作为广东省级贫困村,陈洞除了古木外,茶叶种植更是成为实现脱贫的“金叶子”。陈洞村的山前台地常年雾气缭绕,气候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适合茶树生长,自古有种茶的历史,但没有形成规模。在对口帮扶单位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支持下,经过充分调研,并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把山茶产业作为陈洞村产业扶贫项目,并于2017年12月成立了由陈洞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为成员的龙门县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

成立以来,合作社迅速发展,不断有村民加入进来,茶叶种植规模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曾经荒芜的山前台地,成为陈洞村发展致富的沃土。而今,山川之气,草木之德,正滋养着陈洞人。

有机茶园已成为陈洞村一道独有的风景。

古树公园

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陈洞村地处桂峰山西南山麓,群山耸立,植物繁茂。据村中老人讲,这里以前有着大片的古树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古树被砍伐了,后来遗存的一些,在种植经济林大潮中,也逐渐消失了。正当我们感到遗憾的时候,老人告诉我们,在屋下村民小组那里,还有一片遗存的古树林,现在已经改建成古树公园,在那里还能一窥陈洞村当年古树遍野的风貌。

按照老人的指引,沿着村道一路前行,进入村子深处,一块高大的黄蜡石上面刻着岩前公园四个大字。一棵巨大的古树如同虬龙一般,挺立在山道的尽头。这是一棵红椎树,树龄在200年以上,胸围接近6米,冠幅超过20米。和很多古树老态龙钟的样子不同,这棵树非常健康,枝繁叶茂。站在盘曲的树冠之下,斑驳的阳光从树叶的间隙洒下来,爽风习习,带着植物特有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这棵红椎树也是当地的伯公树,村民每年都会自觉祭拜它、保护它。每年夏秋时节,这棵古树除了提供阴凉之外,还会结很多果实。这些果实类似板栗,呈锥形,但比板栗又小得多,因此当地也称之为野板栗或米锥子,果子成熟时会自然落下。将其放在炉灶里或架到炭火上烘烤,味道类似板栗却比其更加甘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这棵古老的椎树的果实是陈洞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绕过这棵古老的椎树,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舒缓坡地,上面长满了合抱粗的古木,这些古木有的是公园入口的古椎树的子孙,有些是其他种类的树木。古木的间隙分布着小道和亭子,供人散步休闲。“这些都是原生的古木,几百年来一直守望着村子,我们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十分凉爽。”谈起童年的美好回忆,村中老人颇有感慨。

从古树公园下来,是一片荒芜的围屋遗址,除了残存的墙基,只有一扇简单的门楼还挺立着。进入门楼,一块匾额上写着“俭德堂”三个大字,据此堂号便可知这里是叶氏宗祠。从残存的叶氏宗祠看古树公园,其所在的位置正是宗祠的后龙山所在,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这一片古树历尽沧桑,保留至今。

屋下村民小组是整个陈洞村相对比较偏僻的村小组,大多数村民都已经搬到村外。曾经,这里十分冷落,自从古树公园修建好了之后,随着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这里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村子又逐渐热闹起来。

一片叶子

开启陈洞发展新动力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为国饮,一片小小的茶叶,早已成为东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末清初以来,随着各个姓氏陆续迁居到陈洞村,故乡的风物也随着他们的足迹来到了这里,这其中也包括茶种。当时从江西和福建迁入陈洞的先人们,将故乡带来的茶叶种子种植在山前台地之上,茶叶和他们一样,便在陈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陈洞岩前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小片自家的茶叶林,这些茶林依山而生,浸润阳光雨露,几乎不用施肥打理,每年都能产出几斤茶叶,自家饮用或馈赠亲友,并不成规模。由于品质优良,制作技艺纯熟,有机天成,在解放前,陈洞岩前的山茶便小有名气,成为地派山茶的优质代表之一。

由于产量有限,加上交通闭塞,相当长的时间里,陈洞岩前的山茶并未能走出龙门,也未能为陈洞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陈洞村作为广东省级贫困村,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发展大山经济,带动产业振兴,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4月,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龙门县人武部开始对口帮扶龙门县地派镇陈洞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帮扶单位的推动下,2017年12月陈洞村成立了龙门县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面22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山茶产业。

时值夏末,茶叶已经完成采收,正是养护的好时候,陈洞村民石细金正在自家茶园里为小茶树锄草松土。她家也是贫困户,家里虽然有劳力,但是由于缺乏技能,很难在城市谋生。在合作社成立前,靠着仅有的一点田地,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但是在合作社成立之后,不仅给她家提供了2亩地的茶苗,还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未来,只要将这些茶苗养护好,随着茶叶不断增产丰产,她们一家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讲起这些,虽然满头大汗,石细金依然感到很幸福充实。

统一为茶农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为岩前有机茶的长效、稳定的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在,高桥茶叶种植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经有70亩,现种有茶树10万余棵。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茶园还搭建自动淋喷设施,实现茶园茶树灌溉全域覆盖,保证茶园出茶率和成活率。在省道353朝茶园看出,整齐的行路,翠绿的茶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十分漂亮,已然成为陈洞村一道独有的风景和标志。

草木光阴

“大山经济”新方向

如果说茶叶种植是发展壮大茶产业的根基,那么茶叶采摘和加工则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陈洞岩前的茶叶加工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此,陈洞村专门建立了占地400余平方米的茶叶加工车间,购置了全套制茶设备,可实现绿茶、红茶加工炒制。

陈洞村贫困户黄土新,在陈洞村茶产业兴起之前,靠着做散工生活,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非常拮据,对于未来的生活,他时常感到迷茫。茶叶合作社成立之后,和石细金一样,不仅免费得到了两亩茶叶的种苗,帮扶单位还帮他建了新房子,平时采茶也常叫他来。除了采茶和茶叶养护的收入,他自己家的茶园也日渐形成,并开始产出。在家门口实现致富,黄土新感到非常幸福,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2019年合作社一期茶园已初步批量出产茶叶近2000斤,产值近30万元。在茶叶的产出品质得到保证之后,合作社又注册了“一品桂峰”茶叶品牌,并于2020年7月完成了《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认证工作,为合作社茶叶产品实现线上销售提供所需的硬件条件,为做强陈洞高桥山茶等传统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品牌后,陈洞高桥茶叶合作社正计划让“一品桂峰”茶叶进驻超市,推上电商平台。

茶叶,这一片小小的叶子,落户陈洞已经数百年,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陈洞人。而今,在龙门大力发展“大山经济”的带动下,陈洞开启了发展新动力,曾经的省级贫困村陈洞,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39万元,已经实现脱贫。当下,陈洞村正计划打造符合当地传统的山茶产业观光旅游和民宿产业,并与地派温泉、桂峰山、天堂山水库及蓝田民俗风情园形成旅游闭环,为龙门全域旅游的发展增砖添瓦。

“夫妻榕” 连理同心相依偎

出了陈洞屋下村小组的古椎树林,穿过竹林荫蔽、曲折回环的村中小路,再次回到S353省道上去,向北大约两公里,便来到了岩前村小组。隔着马路,就能看到绿树丛中,几块硕大的花岗岩上镌刻着“岩前公园”四个大字,也是陈洞村新文明实践广场,公园内两株高大的榕树,如亭亭华盖,铺展在向阳的缓坡之上,显得格外突出。

两棵榕树一大一小,大者浓荫蔽日,胸径有七米多,高度达21米,树冠直径达30余米,生长得十分茂盛,如同巍巍武士,挺拔笔直。大榕树旁边还有一棵榕树,胸径有两米多,树生双杈,盘曲卧龙,斜倚而生,与大榕树枝叶之间,相互缠绕,相依相偎,如同恋人。因此当地人将这两棵树命名为“夫妻榕”,榕树的树干上,长满了寄生的石斛等植物,夏日里在树下小坐,凉风习习,十分惬意。

这两株大榕树长势很好,叶子绿得发蓝,在阳光的映照下,满树好像垂挂着无数忽明忽暗的蓝宝石。树下有棋盘、石凳等,供村里人休闲小坐。据当地老人讲,这两棵古榕树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他们来这里落担开基之前就有了。当年,先人们路过这里,看到两棵古榕如此茂盛,认为这里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而且古榕位于村口,能庇佑村民,因此便在离古榕不远的地方开基建围。几百年来,村里人将这两棵榕树视为伯公树,敬畏并保护着古榕,古榕也见证了岩前不断发展壮大。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本期摄影:杜晓燕 李运花 黄克峰 吴青芒 罗威镇 黄宇翔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