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乡村】老区新使命 党建带扶贫

龙门发布
+ 订阅

由于交通和区位等因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作为革命老区的芒派村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广东省级贫困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实现转化。

芒派红色村展馆。

2018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将地派镇芒派村确定为全省第二批3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村”党建示范点之一。芒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包括挖掘保护好芒派村红色遗址,保护和修复失修破损严重的革命遗址,收集、整理民间收藏的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挖掘、研究民间流传的革命故事,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场景复原等。

在建设过程中,芒派将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宜居乡村先行村建设共同推进,既推进芒派村红色遗址的修复,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美化绿化,并完善芒派村基础设施建设。沉寂已久的红色老区芒派,继承了党建先锋的传统的同时,迎来了决胜小康的新使命。

规划打造成民宿的芒派沙田围,已有游客前来参观。

烽火岁月 载入史册

红军过境为芒派人民打开了红色之门,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长驱直入,进犯广州,此后常往来于两地之间。作为惠州与广州交界的芒派,扼守着两地的交通要道。面对强悍的日军,芒派人组织抗日自卫队,一方面利用芒派多竹的优势,制作竹签竹钉,挖掘陷阱,分布在村子各个要道;一方面破坏交通,延缓日军进犯。得知这些竹签、竹钉在雷公背刘氏宗祠附近制作之后,恼羞成怒的日军一把火烧掉了雷公背刘氏祠堂。

残暴的侵略者并没有将芒派人吓倒,他们抗日的决心感召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凝聚和壮大芒派的抗日力量,党组织派巢德麟等到雷公背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巢德麟出生于广州从化县吕田山区塘基背村老围的一个贫苦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善良好义,青年时在家乡组建农民自救的经济组织“益世堂”,把垦荒收获的稻谷作为基金,低息贷给贫苦农民度荒或解决其他困难,因此他在从化、龙门、新丰等地,很有声望,1941年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巢德麟等人的到来,让芒派很多有志青年找到了方向。经过考察和引导,顺利发展了刘李养、刘德崇、刘作燕3人成为雷公背的第一批中共党员。随后巢德麟组织刘李养、刘德崇、刘作燕三名党员组成党小组,隶属于中共从化县塘基背党支部。他们三人组成的党小组在芒派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发动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鼓动青壮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

虽然这期间党组织的活动时常受到影响,例如1942年6月,南委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中央指示,广东的党组织暂停活动,“东江纵队”成立后党组织才逐步恢复。1946年东纵北撒,广东的党组织又转入隐蔽期,1947年才在江南、江北等地恢复活动。但是芒派的党员数量一直在上升,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有43人之多,党组织的力量也不断增强。

风云再现 “画说”革命

雷公背刘氏祠堂,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见证了芒派人的英勇不屈,作为龙从人民保乡队活动旧址,这里是芒派最重要的红色遗址之一。

鉴于此,2017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将芒派村确定为全省第二批3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村”党建示范点之一,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0万元,旨在将芒派村规模较大的革命遗迹进行整体修复和串联建设,依托这些革命遗址等场所开展瞻仰史迹、缅怀先烈、现场教学等互动体验活动,推动形成红色文化的宣教和普及。

在规划出来之后,作为老区的芒派再次焕发生机,群众受到很大鼓舞,他们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党建示范点的建设。芒派村雷公背核心区建设革命展馆和宣誓广场需2000多平方米土地,镇党委决定涉及屋地以象征性给予每间100元租金的方式向村民征集建设用地。村民们对建设‘红色村’的热情非常高涨,纷纷表示无偿让出土地。

现年82岁的芒派村民刘石炎,是一位老党员,也是第一位提出无偿出让土地和祖屋的村民。刘石炎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小组,作为雷公背红色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他亲身经历了日寇入村、龙从人民保乡队建立、国民党反动派焚烧祠堂等众多历史时刻。在听说了“红色村”党建项目需要用地后,他不但将自己的3间老屋地无偿捐献出来,还积极劝说周边亲戚好友参与到用地捐献中来。“在革命年代,我们的前辈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现今建设‘红色村’是传承我们村红色革命精神、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我们要积极支持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的奉献。”刘石炎老人表示。

雷公背是“红色村”党建项目的核心区。该村村民刘木华、刘水兴、刘水平、刘福平四兄弟的几间祖屋和祖祠正好是项目设计的核心区主要入口。刘福平听取了项目方案介绍后,表示要无偿出让祖屋土地供项目使用,主动拆除了4间老屋、2间祖祠。正是因为刘福平四兄弟的支持,原本以为要大费周章、绕路而行的项目主入口得以畅通无阻地推进,为项目入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贤刘楚平和离任村干部叶光明是1992年促进芒派村划为革命老区的主要负责人。两位老同志听说“红色村”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后,主动抽出时间回到芒派村做村民工作,动员村民大力支持项目用地。并积极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充实完善布展内容。经过前期的投入及施工,雷公背祠堂及展馆、宣誓广场、十五烈士墓遗址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同时,芒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宜居村先行村建设共同推进,既推进该村红色遗址的修复,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美化绿化,并完善芒派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芒派发展红色旅游创建基础。而今,这个曾经贫困、沉寂的老区山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龙门县地派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5)》,芒派作为地派旅游四大片区中的红色研学片区,未来将是以研学旅行为主题、乡村振兴发展的红色旅游增长极。

随着前来参观和学习的游客不断增多,芒派村正运作将雷公背对面的沙田围打造古屋民俗,并在旁边兴建红军饭堂。让游客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能领略芒派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美食,形成旅游闭环,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小康。

一位党员 一面旗帜

截至1949年10月,芒派共有43名党员,他们有的参加村民兵队伍,抵抗反动派,守护家园;有的参加部队南征北战;有的“白皮红心”在国民党统任伪乡长、保甲长;有的教书育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或为后方部队运送物资。

43名党员犹如43面旗帜,每个都极富特色,在复杂而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发挥各自所长,率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为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同时,树立模范,带动他人。

一颗红心两兄弟

1942年,芒派人刘德崇秘密加入共产党,并参加抗日自卫队,承担起保护乡民的重任。刘德崇入党之后,弟弟刘德润也深受感召。他处处以哥哥刘德崇为榜样,热心助人、团结邻里。1949年3月,刘德润终于如愿以偿,加入党组织,参加革命队伍。

尽管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刘家两兄弟的母亲仍然带着大儿媳及长孙,承担起掩护后方医疗人员的重任。他们一家人也成为芒派群众参加革命的一个缩影。

三尺讲台传薪火

1948年,芒派的先进分子刘灼芬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安排他回到家乡,在雷公背刘氏祠堂开办夜校,教群众识字,传播革命火种,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刘灼芬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传递革命薪火,让芒派许多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理想和方向,纷纷参加革命。

古道热肠刘谓清

1948年5月,芒派人刘谓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始终扎根于群众之中,每天早上他都会在水井旁帮助村中的老人打水、挑水。看到村里人在赶农活、搭建草棚、修理桌凳等,他都会主动帮忙,成为村中人人称颂的“好人”。

古道热肠的刘谓清,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游侠健儿潘李培

1947年4月,芒派人潘李培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幼在芒派长大,身强体健,又熟悉山路,主动要求为后方医疗站护送药品。

他经常早出晚归,借助地派药店的地下党配合,将药品带回家藏好,深夜送往山上的医疗站。崎岖山路和蛇虫鼠蚁,都挡不住这位深山里的游侠健儿。他用双脚,在大山之中架起生命通道。

隐蔽战士潘继优

解放战争时期,来自芒派的共产党员潘继优,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并任乡长。一天夜里,乡公所纠集大批兵力,准备在一小时后围剿集合在雷公背祠堂的共产党武装。

此时,潘继优心急如焚,正当他想离开乡公所传递情报,敌上级已经下令封锁大门,禁止任何人进出。情急之下,他假装肚子痛坚持要去药店,成功把情报递给药店的情报员,使部队及时脱险。

“白皮红心”的潘继优还利用“特权”为部队购买药品粮食,并秘密发展了几位国民党内部的有识之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龙门解放作出贡献。

参天古木乡土记忆

芒派村群山环护,一水中流,地名的由来里,就有草木的芬芳。

在村小组之间走访,沿着村道前行,夏日的阳光斑驳地洒在蜿蜒的路上,让人觉得静谧而清凉。自明代开基以来,古树守护着芒派人,见证着芒派人的成长,熔铸芒派人的精神;芒派人也热爱古树,为它们让道驱虫,将它们视为神祇,将它们引为知己。

在芒派河边,有一个地派中心小学旗岭教学点,宽阔的院子里,一棵巨大的榕树浓绿茂盛,树冠几乎覆盖了大半个操场。一套颜色鲜艳的儿童游乐设施摆在旁边,更显得古榕硕大无比。教学点的大门已经上锁,院子里的水泥缝隙长出了很多芒草,地面虽然零星地积着青苔,但是依然显得很干净。

村中的长者告诉我们,这棵榕树已经有好几百年了,是徐氏先祖开基时种下的,见证着徐氏族人的繁衍壮大。过去这个教学点里孩子很多,每逢下课时孩子们就像归巢的鸟,纷纷融入大榕树的怀里,玩各种游戏,上课铃声一向,又像离巢的鸟,纷纷回到课堂。大榕树枝干粗壮,树叶浓密,像一位浓眉大眼的勇士,守护着孩子们童年的记忆。

虽然没能进入铁门,近距离感受这棵榕树的挺拔身姿,但是在教学点的铁门外,还有一株古榕。这棵树高达16米,冠幅近30米,胸径达5米,枝蔓繁茂,苍翠欲滴。站在古树的下面,仰望苍穹,习习凉风吹来,更让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安全感。

在旗岭围的村道的路边,一段山崖上面,前后相距大约两百米,有两棵修挺的古树,如同利刃,划破竹林,直指天空。这是两棵朴树,胸径超过5米,书高达25米。据当地长者讲,这两棵树一大一小,形同夫妇,夫(大树)高大威严,妻(小树)秀丽和顺,两者一前一后,寓意琴瑟和谐,夫唱妇随。

当年修村道时,本来是要开挖山体,拓展路基的,但是为了保护这两棵古朴树,只得将路基向芒派河一侧拓展。这两棵树,也是附近村民的伯公树,曾目送着一代代芒派人走出芒派、回到芒派,历经时光洗礼,而今两棵树更显得苍翠茂盛。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本期摄影:杜晓燕 李运花 黄克峰 吴青芒 罗威镇 黄宇翔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