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如何诊断分型?如何规范治疗?该不该手术?……这些都是医生和患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最近,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主任、盆底中心主任任东林教授领衔、来自全国的20余位肛肠科专家参与编撰的《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正式出炉,为这一系列临床常见的问题给出了权威的答案。据了解,这是继《中国痔诊断与治疗指南》2006年发布后,我国对痔病的诊疗指南首次进行的更新。
新指南发布现场
新指南为规范诊疗提供了新参考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饮食、作息的不规律等诱因,痔疮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中国,肛肠疾病患病率高达50.1%,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常见疾病,且肛肠疾病患者中98.09%有痔疮症状。痔疮不仅会引发出血、疼痛、瘙痒、里急后重等症状,更将导致肥胖、甚至引发便血,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一般认为,肛垫和支撑组织的减弱以及内括约肌的痉挛是痔的主要病因,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酒、辛辣饮食、久站久行)以及错误的排粪习惯会增加患痔的风险。痔患者常表现为出血、肿胀、脱出、疼痛、瘙痒和肛门不适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反复出血可导致继发性贫血,痔有时会引起大出血,需要紧急住院和输血治疗。
任东林教授发言
随着疾病认知和诊疗手段的快速发展,口服药物等治疗方式的广泛使用,提升痔疮疾病治疗效果、大大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我国急需对痔病相关的诊疗指南进行更新,以更好的指导和规范痔病的诊疗。为此,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指导,任东林教授组织全国20余名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对指南进行更新,将痔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标准纳入新版《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中,对指导专业医生临床工作和患者规范诊疗提供了新参考。
痔病不能一刀切,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目前对痔病的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又包括饮食整理、静脉活性药物、中草药、缓泻剂以及局部外用药(包括栓剂、洗剂、膏剂)等等,“但在临床上,普遍存在重手术轻药物的现象,导致我国目前痔病的手术率居高不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痔病的治疗一般首先选择药物,手术率通常只有10%左右。”任东林教授指出,新指南对痔病的手术适应证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痔病示意图
痔病是一种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静脉活性药物能有效改善静脉张力,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缓解痔患者的出血、疼痛、瘙痒和里急后重等症状,并减少症状复发,所以新指南建议将柑橘黄酮作为首选的静脉活性药物用于治疗I-IV度痔患者,并推荐作为痔病的器械疗法和手术疗法的辅助药物,患有痔的孕妇或妊娠后的妇女也可短期使用。
“静脉炎症是痔疮疾病的致病之源;所以痔疮的治疗,需要以静脉疾病的治疗作为标杆。此次指南推荐的柑橘黄酮(纯化微粒化黄酮成份)可直击静脉炎症的核心,发挥静脉抗炎和静脉保护的双重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主任、盆底中心主任任东林教授指出。
【记者】欧旭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