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1月9日在印度新德里拍摄的印度门。 (新华社/法新/图)
中印边境对峙已进入第六个月,军长级会谈已举行八轮。据中国国防部公布的消息,在2020年11月6日举行的第八轮军长级会谈上,“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保持沟通”,同时,“双方同意近期举行下一轮会谈”。
2020年是中印建交70年。上世纪50年代,“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亲如兄弟)”的口号深入人心,回响在两个古老又崭新的国度。1962年,因边界争端引发的中印战争爆发,两国关系坠入低谷。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印两国不约而同“向前看”,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关系。
在近日举行的“中印关系70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外交部参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亦丽表示,回顾建交七十年来中印关系的大起大落可看出,边界争端是阻碍和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力避中印关系被边境冲突“绑架”,妥谋破解中印边境困局的长远之策。
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与裁军中心主任斯瓦南·辛格教授(Swaran Singh)认为,中印相互信任的基础变得更加复杂,应对好边境紧张局势,依然是双方要优先考虑的议题。中印双方应该避免付出高昂代价的争斗,双方应该对人的安全和福祉更加重视。
“应该避免付出高昂代价的争斗”
2020年4月1日,中国驻印度使馆在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教徒报》和《商业前线报》刊发庆祝中印建交70周年专版。驻印大使孙卫东在致辞中表示,“回顾建交70年历程,中印关系沐雨栉风,砥砺前行,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1950年4月1日,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共产主义国家。1955年,中印两国都参加了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和与会国家共同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发扬“团结、友爱、合作的‘万隆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因西藏问题和边界争端,中印关系出现裂痕。1962年,中印因边界争端兵戎相见,爆发短暂战争,两国关系也一落千丈。
1988年,印度拉吉夫·甘地总理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双方达成重要共识,同意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办法,同时积极发展其它方面的关系。
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不过,自1962年边界战争后,中印边防部队在边境线上的对峙活动时有发生。
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随后,外交部就印军越界一事再次表态,要求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部队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同年8月28日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
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后,中印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承诺维护两国边界稳定。然而,不到三年后,中印边界上再次发生越线和对峙事件。
近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举办线上研讨会,外交部参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亦丽在会上表示,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和印度国内政治及对外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造成了两国的长期隔膜和互不信任。领土争端涉及主权和民族感情,中印边境对峙和冲突成为影响两国战略互信、阻碍双边关系发展的主要症结。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与裁军中心主任斯瓦南·辛格认为,印度和中国都是拥有悠久文明的大国,在语言、政治制度上有诸多的不同点,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也具有不对称性。而且,中印关系还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史无前例的增长以及印度的相对崛起,将两国的竞合关系从双边范围扩展到了区域和全球范围,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应对好边境紧张局势依然是双方要优先考虑的议题。双方应该避免付出高昂代价的争斗,双方应该对人的安全和福祉更加重视。” 斯瓦南·辛格表示,中印双方对实控线有不同认识,因此双方需要更多的协商对话,需要建设新的信任措施。
中印关系会被相关国际因素“绑架”吗?
2020年11月6日,中印军队在楚舒尔举行第八轮军长级会谈。据中国国防部11月8日公布的消息,双方一致同意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确保双方一线部队保持克制,避免误解误判。
然而,在中印军队“马拉松”式的谈判中,美国的影子清晰可见。
2020年10月27日,美国和印度举行两国防长、外长参加的“2+2”对话。当日上午,国务卿蓬佩奥和时任国防部长埃斯珀两人一同前往印度国家战争纪念碑敬献花圈。蓬佩奥演讲称:“我们向最近在加勒万河谷失去生命的士兵表示敬意,当印度面临主权和自由威胁的时候,美国将与印度站在一起。”
在美印“2+2”对话期间,还发生了一起“翻译风波”,体现出印美两方的微妙立场分歧。
据《印度教徒报》报道,美方会后发布的开幕式文字记录中援引印度国防部长辛格的话称,印度面临“来自北方的鲁莽侵略”。这句话被认为明显指向中国。对此,印度外交部门提出抗议,坚称辛格没有说这句话。在印方提出抗议三天后,美国国务院修正记录,将辛格的措辞改为“印度面临挑战”。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张力教授表示,与印度保持稳定的关系有助于中国应对其面对的主要挑战。
中印关系会被相关国际因素“绑架”吗?
“尽管目前印美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不代表印度不再愿意跟中国合作。尽管双边关系很复杂,但是中印依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斯瓦南·辛格表示,中国仍然是印度进口的大来源。中印需要继续推进伙伴关系,尤其应加强双方市场和社区的互动。中印需要建立新的均衡,双方也需要真诚的对话,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政策。
“不能任由分歧干扰双边关系”
据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网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印双方在政治外交、务实合作、人文交流三方面有诸多亮点。
2019年,中印贸易额为926.8亿美元。超过1000家中国企业增加了在印度工业园区、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投资,创造了20万个当地就业岗位。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累计投资超过80亿美元。
2020年4月1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在公开致辞中提到,“中印作为仅有的人口超过10亿的新兴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为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强大动能。”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袭击中国时,印度总理莫迪致信表示印度对中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2月26日,印度向中国武汉发送了15吨医疗用品,其中包括急需的N95口罩、除颤器和输液泵。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中国人开始为印度提供支持。今年5月,中资企业捐赠的60万只口罩运抵马哈拉施特拉邦。此外,印度中国企业商会也于5月向设置在诺伊达地区的“莫迪厨房”救助站捐赠大米等。
“中印两国当前第一要务是实现发展振兴,在这个大方向上,中印有着长久的共同战略利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荣膺认为,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相邻大国难免存在一些分歧。双方应该始终从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出发,将分歧放在适当位置上加以妥善处理,不能任由分歧干扰双边关系。
荣膺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印关系已远超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战略意义。展望未来,中印双方应扩大合作积极面,缩小消极因素,不做有损于双方互信和合作的事。
“中印可以在地区层面加强合作和互动,不失为加强两国战略互信的一种有益尝试。”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张力教授指出,尽管印度不愿参与“一带一路”,但中国仍然可以与印度就南亚互联互通建设进行沟通,两国在未来的合作甚至可以超越“一带一路”的框架。此外,中国也期待印度在区域性合作机构中的支持和合作,包括亚投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金砖国家组织等。
在政经领域合作之外,也有专家提供了中印关系发展的新思路。
“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不超过200年,早期的人们并没有明确的国家界限意识。”印度中国研究所前主席莫汉迪(Manoranjan Mohanty)认为,“新冠疫情暴露出当前政治模式的许多弊端,政治中心所做的决策对村庄的疫情防控毫无意义,因此,政治活动也需要以谋求共同利益为目标。我呼吁推动以消费为目的的全球主义向以共同利益为目的的新全球主义转变,形成新的安全观、发展观。”
印度德里大学教授普拉萨德(Hari Shankar Prasad)认为,“印度和中国是两个伟大的文明古国,都可以从古代两国创造性的跨文化接触中学到和谐与和平的一课,从而解决今天的问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