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心聚力, 厚积“箔”发!大咖齐聚梅州为铜箔产业发展开方把脉

南方日报

原标题:

2020年中国电子铜箔行业年会暨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召开,助力梅州打造“中国铜箔之都” 

“铜”心聚力激活力 厚积“箔”发释新能

铜箔是现代电子行业不可替代的基础材料,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铜箔的需求量突然放大,也进一步推动整个铜箔行业的发展,成为不少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抓手。

通过技术创新,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山区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

通过技术创新,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山区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

放眼梅州,铜箔产业方兴未艾,大有可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梅州铜箔产业正逐步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大步走”,拥有嘉元科技、超华科技、威华集团等铜箔生产企业和博敏电子、五洲电路集团、龙宇电子等一批铜箔相关企业,全市铜箔年产能达4.9万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梅州积极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先后发布系列政策支持鼓励铜箔产业的发展。今年9月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梅州要规划建设铜箔产业园,推动铜箔产业做强做大,力争3—5年达到10万吨产能规模,打造“中国铜箔之都”。

11月26—28日,2020年中国电子铜箔行业年会暨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召开,院士、行业专家学者齐聚梅州,围绕铜箔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发表主题演讲,探讨如何建设铜箔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梅州铜箔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梅州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

敢为人先破垄断

全市铜箔年产能达4.9万吨

作为区位不占优势的山区县,梅州何以在数十年间逐渐形成铜箔产业集聚之势?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该市铜产业萌芽较早有一定关联。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就被探明具有以铜为主的中型铜多金属矿床,为国内罕见的特富矿山。1985年,梅州市金雁实业集团公司在玉水村建成玉水硫铜矿,梅州市也由此成为我国早期发展铜产业的地区之一。

次年,该公司在梅县区雁洋镇建立了全市第一座铜冶炼厂,专门冶炼精铜。“产品走向市场了,大家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将利润最大化。当时公司打算发展延伸加工,把铜漆包线等一些产品做起来。”该公司综合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自此,公司形成了一条集有色金属(铜)探测、采挖、冶炼、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也为铜箔产业的萌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超华科技引进了第一条年产600吨的电解铜箔生产线,梅州铜箔产业发展之路就此开启。千禧年后,广东梅雁电解铜箔有限公司、梅州市威华铜箔制造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威利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进入铜箔行业。

“20年前,我国高性能电解铜箔产品还处于被美、日、韩等技术强国垄断的局面,不仅价格昂贵,在市场需求旺季,部分企业甚至需要排队等待七八个月才能进口到这种铜箔材料。”嘉元科技总工程师王俊锋是该公司最早入职的“元老”之一,也见证了梅州铜箔产业的发展历程。“当时,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大家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十多年间,通过不断探索和自主创新,梅州逐步打破技术垄断,实现了从技术落后的山区市到潜力无限的“铜箔智谷”的蜕变,全市铜箔产能达到4.9万吨/年,稳稳跻身国内铜箔产业第一梯队。

“生态发展区是广东赋予梅州的定位,深耕作为梅州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铜箔产业,是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梅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梅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梅州铜箔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同时培育出博敏电子、五株科技等一批与铜箔产业相关企业,形成了铜箔、覆铜板、电路板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铜箔是电子工业的重要基础性材料,就像做枪做炮,好的钢材必不可少,铜箔正是新经济的‘钢材’,市场巨大且稳定。”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春保表示,早年就已布局铜箔产业的梅州,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和产业规模。如今,在产业风口下,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做大做强梅州铜箔产业,是很有盼头的。

产学研一体化

创新驱动铜箔产业攀高峰

一个地方产业的兴起,折射出的是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方向,梅州铜箔产业亦是如此。从名不见经传到诞生国内铜箔行业翘楚,梅州铜箔产业发展步伐铿锵有力,蹄疾步稳。

“眼下正是销售旺季,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有的采购商不相信仓库没货了,还让我给他拍照证明,更有甚者直接开车到仓库‘抢’货。”在超华科技铜箔生产车间内,铜箔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吉扬忙碌不停,一边紧盯生产流程,一边回复客户信息。

超华科技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机器高速运作。图为铜箔表面处理线环节。受访者供图

超华科技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机器高速运作。图为铜箔表面处理线环节。受访者供图

超华科技铜箔的热销背后,是梅州铜箔产业创新驱动的成效之一。

“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成功研发纳米纸基高频高速基板技术,填补了国内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刘吉扬说,目前我国铜箔的质量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铜箔的质量将决定下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产品质量上更加注重创新。

经过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超华科技在电子基材和印制电路板行业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及专业的研发团队,目前每年铜箔产能为1.2万吨,基本为满产状态。其高精度电子铜箔工程二期项目成功投产后将增加8000吨的产能,届时铜箔年产量将超2万吨。

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一直以来,梅州深刻意识到,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端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先后出台了“科创20条”和“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围绕人要进来、新产业要进来、龙头企业要进来、货要出去“三进一出”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铜箔产业受益其中。

嘉元科技综合发展部负责人杨可尊介绍,嘉元科技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视引进人才,打造自身的人才队伍,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共91人,约占员工总人数的10%。

此外,嘉元科技坚持将每年收入的3%以上用于科研投入,并先后组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并与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现有省级研发平台,与南开大学共建广东省锂离子电池铜箔院士工作站、锂离子电池铜箔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嘉元科技5000吨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技术改造项目日前已经开机试产,标志着嘉元科技铜箔产能再上新台阶。“生产出来的铜箔精度高、色泽好,达到了预期目标。”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平元说。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材料分会秘书长、研究员冷大光分析,梅州铜箔企业较早与高校、科学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因此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增资扩产能力。十多年间,梅州铜箔企业通过深入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创新,逐步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难关。

目前,嘉元科技已成为国内铜箔行业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锂电铜箔生产技术在行业内领先,锂电铜箔产量位居全国前三;超华科技成为国内少数拥有超万吨高精度铜箔产能、实施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威华集团生产的铜箔各项性能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产品可部分替代进口高档电解铜箔。

融合发力造高地

“中国铜箔之都”蓄力前行

今年以来,中骏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伟光汇通、万洋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交通银行、阿里云、景田集团、法国圣戈班集团和广汽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行业龙头接连与梅州签订合作协议,大项目纷纷落地……

梅州持续抓住“六稳”“六保”工作主线,全力以赴落实“六稳”“六保”,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深耕作为梅州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铜箔产业,是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梅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梅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以嘉元科技、超华科技、博敏电子、志浩电子等企业为龙头,引进战略合作,规划建设铜箔产业园,推动铜箔产业做强做大,力争3—5年内达到10万吨产能规模,打造“中国铜箔之都”。

2020年中国电子铜箔行业年会暨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的召开,对于梅州铜箔产业来说,是一次新的起点,如何抓住有利的机遇,全力建设铜箔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大会这个平台,将产业发展所需的各方资源汇聚于梅州,为铜箔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冷大光说,梅州发展壮大铜箔产业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

立足世界客都,打造“中国铜箔之都”,梅州一盘棋规划,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融合发力造高地。

“我们牵头起草了《梅州市促进铜箔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组织编制了《梅州市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大力支持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高质量发展。”梅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梅州将以梅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建设高端电路板产业基地,以梅县区雁洋镇为核心建设省级铜箔产业特色园区,辐射带动梅县白渡镇集聚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相互配套、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积极打造5G产品重要零配件及新材料供应地,形成重点企业聚集、上下游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

梅州已成为广东主要的铜箔和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制造基地。数据统计,2019年,梅州市印制电路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94亿元,铜箔产能达3.6万吨/年,铜箔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约20亿元。

工人按照客户需求,操作分切机对成品铜箔进行分切。

工人按照客户需求,操作分切机对成品铜箔进行分切。

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梅州市铜箔产业已列入广东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的“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亿元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为梅州铜箔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进一步提振士气和发展信心。

在此基础之上,梅州还积极开拓“双区”市场,充分发挥“梅州所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经济圈”,通过产业配套对接“湾区所向”“深圳所需”,同时也接受“双区”的外溢辐射。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刘德桃认为,梅州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打造“中国铜箔之都”的目标,助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铜箔生产技术,与当地产业实际相结合,带动铜箔产业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这方面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与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不同,梅州在区位上不占优势,当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平台、出台政策,筑巢引凤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借力引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刘德桃说。

一线实践

山区企业成功闯关科创板

嘉元科技如何实现“逆袭”?

高度自动化的生箔机组正有序运转,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后,嘉元科技生产的4.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从梅州出发走进了宁德时代(CATL)等知名的锂电池生产厂家。

能够生产4.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产品的企业,在全国屈指可数。目前,嘉元科技已经能规模化生产4.5微米电解铜箔,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准。

从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改良生产设备,从探索标准到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十多年间,嘉元科技从山区小企业“逆袭”成为国内首家登陆科创板的铜箔企业,不仅打破了日本、韩国对高性能电解铜箔的垄断,更强力推动着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纵深发展。

“科技创新不进则退,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嘉元科技董事长廖平元道出了“逆袭”背后的关键。

20年前,作为制造汽车、电子、航天、军工等产品必需的材料,我国高性能电解铜箔产品市场还基本处于被美、日、韩等技术强国所垄断的局面。嘉元科技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市场。2001年,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广东梅雁电解铜箔有限公司正式创办。

“当时我们的产品并不突出,是市场上常见的18—35微米的PCB铜箔产品。”从2001年到嘉元工作,现任该公司总工程师的王俊锋是那段岁月的见证者。

经过4年的技术沉淀,2005年,嘉元科技走到了产业发展的分岔路口:一边是增资扩产、扩大PCB铜箔产品市场,一边是投入科研力量、着重开发附加值高的高性能电解铜箔。然而,研发便意味着“烧钱”,在经营尚可的情况下,是增资扩产,还是另辟蹊径进入蓝海?

“当时大家都特别纠结,一方面PCB铜箔市场稳定,但产能小,难以满足客户要求;另一方面高性能电解铜箔研发困难重重,风险大。”回忆起当年进退两难的局面,王俊锋感慨万千。最终,在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团队瞄准当时国际铜箔行业最前沿的锂电池电极材料进行立项研发。

创新驱动,破势而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尝试和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嘉元科技研发团队最终研发出12—15微米电解铜箔,走出“突破性”的一步。

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嘉元科技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此后十多年间,通过深入与高校、科研院所、锂电池头部企业的合作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创新,嘉元科技逐步攻克了8微米、6微米、4.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的技术难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功打破了日本、韩国的技术封锁。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唯有夯实人才基础,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但梅州地处山区,要吸引、留住人才谈何容易。

“为此,我们在人才选、引、育、留的机制上花了很多心思。”王俊锋说,该公司采取“内培外引”等模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业人才,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目前,该企业技术研发部共有专职技术人员91名,约占员工总人数的10%。

“改进工作流程、降低不良品率也是一种创新。”嘉元科技综合部部长温秋霞说,公司鼓励员工自主创新,除研发新产品、申请技术专利、提出技术革新外,对能产生经济效益或优化操作的小发明、小改造、可行性建议等,均可进行相应奖励。“我们收到的专利项目申请中,有一部分是由保安提交的,我们鼓励每个人都参与到创新中来,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创新,保安也不例外。”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韬炜 黄培强 

【通讯员】陈新峰 谢锋辉 刘洪桥 郑敏 曾健锋

【摄影】 何森垚(署名除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