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疫情缓和向好,国外疫情持续蔓延,人们还在谈疫色变,居家“抗疫”的时候,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逆行而上,在疫情防控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其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01
他们是“战疫”英雄
2020年3月2日,一条信息在深圳携创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携创技校”)班级群迅速传开。孩子们坐立不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们即将前往实习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公司”),遇到了用工短缺难题,无法批量生产。而这时一大批的感染者正等着迈瑞提供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呼吸机抢救生命。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紧要关头,他们紧急响应,迅速集结。携创技校2018级现代物流专业的杨秋月,在所略乡弄神村铁洞屯家里,彻夜难眠,她一边紧盯班级群里的信息,一边焦急地联系巴马籍的同学。深圳那边的携创技校积极响应深圳市人社局号召,主动对接迈瑞公司用工要求,四处联系校外的学子。
“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一定要先站出来,党和政府的关爱,才让我有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的机会,我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国家作一点贡献。”杨秋月自告奋勇,第一个报名。在她的影响下,所在班级报名参加人数达95%,而且大多数是巴马籍的学生。2020年3月9日深夜,巴马籍54个孩子,在携创技校、深圳市人社局、迈瑞公司专门派出代表的安保下,坐着专车奔赴迈瑞公司医疗器械生产一线。
抢生产进度就是抢救“疫线”生命。在迈瑞公司顶岗实习,孩子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2019级汽修专业的陈国龙、韦政、陆大伟,参与到任务繁重的监护配送组,和迈瑞仓储的员工一起,备发物料、配送物料、拆裸料、物料上线,每天戴着口罩,马不停蹄,在交付线上奔跑着。2019级汽修专业的王贵见、姚瑞敬在搬运货物、拉叉车,日夜忙个不停。按原计划,他们每天只上班8-10小时就可以休息,然而看到每天交付的繁重任务,想到疫区众多感染者,他们主动要求加班。“我俩也跟着你们加班到22:00,反正我们还不困,就是脚有点疼,还能坚持,回去睡一觉就没事了。”一个这么说,另一个已拉着叉车奔跑在工场上。他们任劳任怨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整个成品仓库的员工。形象地称赞他们为“奔跑的实习生”。
激情、汗水充实着孩子们的每一天。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韦国正,连续在岗位上工作70多天后这样说道:“累是肯定累,但一想到自己是生产呼吸机的一分子,这些产品即将送往武汉、黄石等地抢救病人,立马又精神了。”带队的王恒学老师感叹:“巴马籍的学子特别能吃苦耐劳,和企业的员工一样,上好每一班,站好每一岗,做好每一件事,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巴马青年的风采。”
疫情发生以来,携创技校的巴马籍学子,日夜奋战在实习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当地党委政府、迈瑞公司、携创技校更是十分关心这些孩子,在工作、实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周密安排,在背后默默地呵护着、包容着,让这些孩子专心“战疫”。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3月19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专程来到迈瑞公司视察指导生产“战疫”,给予他们信心与力量。
迈瑞公司给孩子住的房间都备有热水器、电视等生活设施。为了让孩子们吃得习惯、吃的好些、实习得顺利些,专门安排厨师为孩子们制作牛奶、鸡蛋等营养早餐,两名老师全程指导孩子顶岗实习。期间还发生一些令人惊吓却十分暖心的小故事。
2019级电子商务8班的张宗政在上班第二天,不小心,脚一滑,把生产仪器工具应声摔在地上。孩子心里明白,这仪器少则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因而瘫软在地上迟迟没有起身。带班的师傅见状,把他扶起,安慰他说:“没有事,谁没有过错呢?”公司不仅没有叫张宗政赔偿,反而更加呵护关心张宗政的实习生活,带队师傅手把手教他使用这个生产仪器。从此,张宗政学得更有劲了,每天上班比别人更早,做事也更认真细致了。2019级汽车维修4班的陆大伟在仓储管理中骤然踩空,翻了个跟斗,脚关节起了一个大包包,一瘸一拐地回到宿舍。带队老师王恒学知道后,急忙到药店抓药,整夜陪伴陆大伟,一会儿帮他擦药,一会儿帮他烧水。
迈瑞公司制造系统人力资源部曹宇定说:“这些孩子都是16、17岁,在国家需要的时刻,能够主动站起来参与‘战疫’,成为企业复工的‘生力军’,他们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迈瑞生产部王海峰说,“这些孩子在疫情期间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他们可谓‘战疫’英雄。”
02
他们是可爱孩子
这些“战疫”英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是“扛扛”的。包括54名“战疫”英雄在内,携创技校的巴马籍孩子共有359人。在学校和老师的眼里,他们都是“宝玉”。
“巴马来的孩子,都是好样的。只要给机会,他们就会发光。”他们勤奋学习、钻研技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满脸都是阳光的样子。校长助理何明响老师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眼里都是宝,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孩子就有光明的前景与希望。”
2018级现代物流专业的杨秋月,是一位勤奋学习、品学兼优的优秀代表。2019年12月,荣获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同时还获得第八届“广东省职业院校汉字书写技能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深圳市技能节“现代物流综合作业”三等奖等诸多荣誉。不到两年时间,她就成了学校的“小明星”。
黄全同学在京东校园“双11”实训比赛中,通宵达旦,过关斩将,荣获第一名,在校运会他参加的篮球队也获得了第一名。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黄全信心十足地说:“我现在知道了,没有一点能耐,没学到知识技能,就不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
黄吉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并将自己的500元劳酬寄给年迈的母亲。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给母亲挣钱,感觉到自己真正地长大了,也懂事了。
这几年,孩子们频频创造惊喜。第一届“桂深雨露”直通车学子荣获的“工匠之星”奖学金,巴马籍学生有8人,占67%;2019学年现代物流专业学生参加由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长风学霸拉力赛”,有巴马籍学生就有23名同学获得“快运操作主管”和“货运代理主管”认证资格,占了48%。
对于孩子的成长,一所好的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好的老师,就像好的母亲,更是灵魂的导师;一个好的制度,就是一个“增高素”。何明响老师说,“我们就是要在孩子的心田播种希望的种子,孩子对未来有希望,就积极向上,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们能够主动投身‘战疫’,我们既感意外,又是情理之中。”
03
他们曾是“问题孩子”
这些“战疫”英雄、可爱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等原因,曾一度迷茫困惑,有的厌学、辍学,有的浪荡“混日子”,甚至有的喝酒、打架“混社会”,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
这位技工能手、口才颇好、在携创技校拿过两项比赛第一的黄全同学,谁也想不到以前是个对未来不抱希望的“坏孩子”。“家里是贫困户,条件不怎么好,从小就不爱学习,都是被逼的,晚上经常爬围墙去外面上网,抽烟喝酒,白天上课都是睡觉”。回忆自己的过去,黄全十分坦诚说,“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我。”
这位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黄吉同学,父亲早逝,家境穷困。看起来文静的他,谁也想不到曾是个校园“黑老大”,那时的他见哪个不顺眼就欺负,逼同学要钱去买烟。“以前在学校,我说了算,大家都得听我的,否则就会动手打人,跟一名犯罪分子没什么两样。”黄吉回忆自己的过去两眼隐含着泪水,“我早已走出了过去”。
学校“小明星”杨秋月,父亲去世早,家里爷爷病重,奶奶年迈,母亲体弱,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看着母亲一个人艰难地支撑着家,作为姐姐的她,曾多次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帮助妈妈,为此,她迷茫彷徨,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04
爱让他们“化茧成蝶”
哪有什么真正的“问题孩子”,只有尽不到的关爱与呵护;哪有睡不醒的孩子,只是缺少温馨的呼唤。“我们都知道这孩子很想学习,之所以厌学主要还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深桂雨露直通车’好政策,让她实现了这个梦想!我们老师都感到高兴!”刘兴发老师说。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深圳市、大鹏新区、携创技校和巴马,联动实施“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工作和“深桂雨露直通车”教育扶贫工程。组织工作队伍进村入户、跑广东、走厂矿,全力寻找、动员逃学、辍学在外的孩子回校读书,先后成功劝返395名,通过“深桂雨露直通车”保送359名孩子到携创技校读书。携创技校是全国贫困地区劳务技能培训深圳基地、东西扶贫协人力资源建设基地,巴马县人民政府与携创技校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确定“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帮扶目标。“深桂雨露直通车”让孩子们安心快乐地在携创技校寻梦、追梦、圆梦。携创技校副校长孙盛宝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深桂雨露直通车”贫困户孩子可享受的优惠政策有:每年学费17000元全免,住宿费3000元全免,代收费3000元全免,还可获得每年生活补助费3150元,国家助学金2000元,每学期往返深圳均由学校负责接送,路费约为每年1320元。简单计算,每位贫困户学生账面获益就达29470元。
巴马县还制定了“深桂雨露直通车”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对在携创技校品学兼优的在读巴马籍学生,每人每学期可享受巴马励志奖学金1500元、巴马德馨奖学金1000元,所需资金纳入县年度财政预算安排。
两地领导坚持每个季度到学校看望慰问孩子一次、校领导每季度都与孩子共度传统佳节一次、学校老师每周与学生至少谈话一次、班主任每天与学生一起吃饭一次、学校每月与家长通话一次、学校每周安排校内外活动一次、学校每学期举办联谊活动一次“七个一”。深圳市委副书记郑轲,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河池市委常委、巴马县委书记王军,多次到学校看望慰问孩子,并与孩子促膝谈心。学校教师全天候陪伴孩子,坚持做到孩子身体不适老师要陪伴、孩子遇到困难老师要陪伴、孩子出远门老师要陪伴“三个陪伴”,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
携创技校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设立贫困生爱心救助基金,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引导鼓励贫困生勤工俭学,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优先安排在校内有空调、热水的学生公寓住宿,开设专门食堂,配备地方伙食;外出学习实践,老师时常帮学生支付各种费用,减轻孩子负担。浓浓的教育情怀,高尚的师德师风,“父母式”的温暖陪伴、“妈妈式”的爱心照料,让这些孩子如沐春风、脱胎换骨,喜欢了学习、爱好了交往活动,更惊喜的是他们懂得了感恩和回报,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一定要拼的,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环境,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老师,不能辜负。不然,我都看不起我自己!”谈到未来,黄全充满自信。在政策的阳光、爱的温暖、社会的关怀下,这些孩子逐渐化茧成蝶。如今在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到过去那个“问题孩子”,而是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好少年。他们正怀着感恩的心奋力向着自己憧憬的那个黎明和希望展翅。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海
来源:中国扶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