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那个“最懂珠海渔女”的人走了

珠海发布
+ 订阅

11月26日上午,

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

珠海渔女的创作者潘鹤

生平追思会

在广州潘鹤雕塑艺术园举行。

潘鹤的亲朋好友和美术界同仁

共同追思、缅怀。

人物档案

潘鹤是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师、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杰出贡献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碑》等。

追思会当日,

潘鹤雕塑园比以往多出了

几分肃穆与凝重。

潘鹤艺术馆大厅上方

悬挂着由好友和学生们献上的挽联,

朋友们献上的鲜花

簇拥着潘鹤先生的照片,

整整摆满了一张长桌。

“按照潘鹤亲人和家属的意愿,这里举行的不是一个压抑的追思会,而是通过亲友分享,共同回忆这位有血有肉的杰出艺术家的追思会。”主持本次追思会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说。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陈建华献上了一首七言绝句:“环山悲切鬼神哭,乘风神鹤九天去。满园桃李自成型,四海师恩永铭记。”陈建华动情地说,“他是时代造就的一代宗师,不可复制,无法逾越,因为他背后有近代史百年的苦难与辉煌。”

潘鹤的老朋友、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原书记杨珍妮也在追思会上回忆了潘鹤雕塑园落成的点滴往事。她动情地说:“这里摆满了潘老的作品,人去而楼不空,他的精神风范将永久长存。”

“珠海渔女之父”逝世市民纷纷怀念

潘鹤因创作珠海渔女,而被珠海人熟知,被称为“珠海渔女之父”。潘鹤的一生与珠海有解不开的情缘。

“我的奶奶是珠海人,我父亲与珠海这片土地天生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潘鹤之子潘奋说,“《珠海渔女》是他的第一个公共艺术作品,也开创了中国大型海滨雕塑的先河。”

潘鹤和珠海的情缘不止于此,1986年,潘鹤为珠海创作第一尊杨匏安烈士塑像;1996年,潘鹤潘奋父子在平沙创造大型雕塑《雁落平沙》;1999年,潘鹤在珠海淇澳岛创作了9.9米高的雕塑《重逢》;2015年,潘鹤潘奋父子为斗门创作城市雕塑《母亲河》。

今年11月22日,潘鹤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当天,观海新闻客户端、《珠海特区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珠海渔女之父”潘鹤离世的消息,网友们纷纷留言,缅怀、致敬这位老艺术家。“珠海人民不会忘记这位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为美丽的珠海注入了灵魂!潘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谢谢您创造的渔女姐姐,陪伴了我的童年和青春,一路走好!”“先生辞尘驾云鹤,渔女长存望海天。”

网友“斗门博士”表示,潘鹤先生的雕塑艺术影响力、感染力强,十一年前自家的小花坛就是在他的雕塑艺术启发下建造的。感谢潘老先生带给他追求人生真谛与拥抱理想的执着,带给他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展现时代精神的杰作,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被国家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其艺术成就载入《世界美术史》及《中国美术史》。

20世纪80年代,潘鹤率先向全国提出了“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观点,并首次将城市雕塑创作引入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始终紧扣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潘鹤先后创作了以《珠海渔女》《开荒牛》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雕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象征。

“既是城市雕塑的创作者,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潘奋表示,父亲很早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定位为“不附庸风雅,见证心目中的历史”。

“我父亲的作品大多都是在传播真、善、美,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提炼人性美。他认为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影响力,可以带给人们力量。”潘奋表示,他父亲的思想和价值观不仅在作品中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经常告诫晚辈们“污浊的东西本不应该存在于脑海”。

“接下来,我将把父亲的思想,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传承下去,带给更多人精神力量。”潘奋说。

一生写满传奇、载誉无数,

屡获国家级最高奖项的潘鹤先生,

早在1979年就与珠海结缘。

随后带领团队创作珠海渔女,

被称为“珠海渔女之父”。

今年7月,

潘鹤儿子潘奋代表父亲接受

珠海传媒集团“特区40年· 见证者”

系列报道第一期采访时曾说:

父亲与珠海有割舍不断的情缘。

珠海渔女,

既开创中国大型海滨雕塑先河,

同时也是潘鹤先生

融入个人情感的一部特殊作品。

城市雕塑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解放思想,别出新意”,善于寻找形式与主题之间“完美的结合点”,这也是岭南风格雕塑的典型特征。

与此同时,潘鹤在雕塑教育中也是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求变,在他的带领下,广州美术学院这块沃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名家,成为广东乃至全中国雕塑人才的摇篮。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评价说,潘鹤的成长背景与岭南画派有密切关联,他勇于担当社会使命,将传统的民间艺术转化为现代雕塑。“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中流砥柱,他的城市雕塑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开创中国大型海滨雕塑先河

在接受专访时,潘奋曾表示,珠海渔女的创作,无论是对于潘鹤先生,还是中国雕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珠海原来设想在拱北建设城徽,方案被推翻。后来决定在香炉湾畔建设,雕塑草图初期几乎全是男人形象。”潘奋回忆,当时,父亲觉得珠海是一座具有渔业基础的城市,可以通过女性渔民的形象来代表珠海。这一设计在立意上颇有讲究,用一个神话爱情故事,去打造“浪漫”的文化符号。

然而,在珠海做大型户外雕塑的设想遭到不少人反对,“更有人直指做石头女人有伤风化。”潘奋展示着父亲最初做的渔女模型。

所幸的是,珠海政府敢于创新的决心让项目得以推进。1982年,珠海渔女完工,她手戴玉镯、颈配珍珠、身披渔网,面带微笑托举着明珠,含情脉脉地欢迎四面八方游客的到来。雕塑高8.69米,重量达10吨,用花岗岩分70件组合而成,在当时可谓是巨型雕塑,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珠海渔女的建设,不单是为珠海创造了地标,对全国雕塑界同样有里程碑的意义”,潘奋评价道,“这是父亲最在意的一段历程,既开创了中国大型海滨雕塑的先河,同时也为城市雕塑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从一座雕塑看一座城市。“从石景山石雕到珠海渔女,人们不难看出当年珠海经济特区白手起家的创业热情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潘奋接受采访时曾点赞称。

(资料图)

与珠海有割舍不断的情缘

在业界看来, 珠海渔女是一件构思巧妙且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的作品。而潘奋曾揭秘称,对父亲而言,它还是一件融入个人深刻情感的作品。

“珠海渔女的创造灵感,还联系着父亲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潘奋表示,潘家与珠海,有着割舍不断的缘分。(想了解潘鹤先生与珠海的特殊情缘,可点击→揭秘!珠海渔女这个秘密,没几个人知道…)

潘奋当时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父亲到了晚年,记不得当年点滴。可只要来到艺术馆,坐在轮椅上的潘鹤就爱来到珠海渔女雕像前,听儿子述说渔女的创作故事。

(资料图)

缅怀潘老

永远记住“珠海渔女之父”!

文/珠海发布 张景璐 卢展晴

图/珠海发布 张景璐

部分素材综合自珠海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蓝辉龙

编辑/谭伟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