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大龙村,50岁的贫困户唐八妹正在自家的菇棚内采摘,一个个小香菇在菌棒上显得圆润饱满。她种了8000棒菌棒,由合作社统一运至广州市场售卖,“一年收入6万多元,比种香菇前增长了20倍。”
收入大涨,得益于大龙村在脱贫攻坚战中紧扣“党建+”战略,以党建引领示范发展香菇基地,目前全村共种植43万棒菌棒,年产量50万多斤,年产值250多万元,帮助村中有劳动能力7户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
作为粤北山区县、少数民族地区,连南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作用,确保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源头活水。
特别是,连南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食用菌、蚕桑、茶叶、稻田鱼等成为扶贫主导产业,其中仅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就达2.23亿元,带动了9276户农户增收,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
连南共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898户5324人,所有贫困户“八有”政策全部达标,仅2020年1至10月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13807元。按照省、市标准和要求,2020年4月,该县相对贫困人口100%达到退出条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定步伐。
连南争取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地,投入资金约2.23 亿元,带动9276 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304 户,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黄津 摄
党建铺就致富路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脱贫攻坚的任务不变、目标不变,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更加主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连南县委书记刘泽和日前在调研三排镇连水村产业扶贫基地时强调。
立冬已过,阳光煦暖,在连片120亩鹰嘴桃基地为果树进行修枝的连水村贫困户唐华明,开始汗湿衫背。“虽然苦累,但很值得,”谈及果场带来的好处,唐华明笑容可掬。“我在果园务工有近5万元收入,加上售卖自家放养的土鸡土鸭,一年收入不下10万元。”
三排镇连水村是全省首轮“双到”扶贫重点村,经过“双到”扶贫,大部分贫困户已脱贫。随着精准扶贫标准提高,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贫困人口占了三排镇的12.5%。
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连水村确立“党建+扶贫”思路。“我们首先是全面开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派驻连水村“第一书记”房建辉介绍,连水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2个党支部,并在连南全县瑶族村中成立了首个“两新”组织党支部:瑶家乐党支部。
在制度建设上,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等,切实解决党内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等问题。在全村开展“党员创优”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在村重大项目发展等工作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支部建立起来了,制度完善了,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组织保障。驻村以来,房建辉带领各帮扶干部逐户走访贫困户询察具体致贫原因,了解其技能水平,做到摸清底细、心中有数。
“我们按照连水实际,结合贫困户情况,确立了‘一户一项目、一村多产业、一村多品牌’的党建帮扶思路”,房建辉介绍,由此着力打造油茶、桃园、桑菇三大品牌,争当瑶区分散扶贫、分散脱贫示范村。
“这里冬天会下雪打霜,很多果树不适合种植,我们外出考察后选择了鹰嘴桃,现在也在试种其他新品种。”房建辉介绍,2017年村里开始种鹰嘴桃,占地120亩。
借助鹰嘴桃基地,唐华明等贫困户都尝到脱贫“甜头”。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以分红+劳动报酬实现增收,如今该村34户有劳力贫困户都纳入到基地中,贫困户在基地干活每天有100至150元收入。
在党支部带领下,连水村的三大基地发挥明显成效,目前连水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列三排镇各村首位;48户147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在连南,类似连水村的案例还有很多,这折射了连南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战略的成功。连南县委书记刘泽和介绍,在脱贫攻坚战中,连南健全完善党委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扶贫开发工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确保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连南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派出7个驻镇工作组、69个驻村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为充实脱贫攻坚力量,该县派出7个驻镇工作组、69个驻村工作队,县四套班子成员全部包村挂扶并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帮扶干部共2611人,其中第一书记69人。同时,将全县贫困人口帮扶任务分配落实到83个县直单位,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同时,连南还成立脱贫攻坚挂牌督战领导小组,对69个村挂牌督战,主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八有”脱贫政策的落实。值得一提的是,连南通过开展访贫问效,县四套班子领导、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县纪委及扶贫部门作为访问主体,以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村“两委”干部、普通农户为访问对象,聚焦贫困户“八有”、贫困人口退出、帮扶责任等落实情况,开展实地访问,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省、市要求,在2020年4月,该县相对贫困人口100%达到退出条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产业撑起奔康梦
扶贫成果要长效,造血产业是关键。连南县长唐金文介绍,连南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项目,确立了食用菌、蚕桑、茶叶、稻田鱼、有机稻、蔬菜、兰花、水果等主导扶贫产业,为贫困户长效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三江镇大龙村的香菇基地就是这样一个造血产业。大龙村位处林区,连南针对实际,引导和扶持该村云上瑶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开设扶贫“菇棚”,建立食用菌棒厂,以“一户一菇棚”帮助林农转型,也带动贫困户致富。
连南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食用菌、蚕桑、稻田鱼等成为扶贫主导产业,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黄津 摄
“一方面,菌棒厂以3.3元/棒的成本价售给菇农,政府给菇农每个菇棒补贴1元,实际上每个菇棒低至2.3元/棒,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由合作社专家给予菇农技术指导,提高了种植管理水平,从而提升香菇产业的经济效益。”大龙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唐荣军介绍。
“1棒菇棒一般产1.5斤香菇,香菇的售价约5元/斤。”唐荣军介绍,目前全村共种植43万棒菌棒,年产量50万多斤,年产值超250万元。
“种了香菇之后,我们家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过得有盼头了。”唐八妹是村中贫困户,家中有一个读书的女儿,以往主要依靠帮人砍树打零工为生,年收入仅3000多元,还不稳定。而如今,她种植了8000棒菌棒,由合作社统一售卖,“销售收入超过6万元,比以前增长20倍。”
唐荣军介绍,香菇产业收益可观,村中有劳力的7户贫困户都种上了香菇,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
连南的扶贫造血产业还有很多。该县通过“土地整合”发展蔬菜扶贫项目,引导连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贫联贫,向寨岗镇称架村6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并进行保底价回收,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达45亩,户均收入3.5万元以上。2020年上半年,寨岗镇大力发展兰花产业扶贫项目,有劳力贫困户133户435人均享受了产业扶贫项目分红。
尤值一提的是,连南争取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投入资金约2.23亿元,带动9276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304户,园区农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5元,高于全县农户的20%以上,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
目前,连南全县建成特色产业扶贫项目23个,参与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6300多元。这些造血产业,也成为了连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新引擎”。
乡村振兴入佳境
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连南广大乡村也发生喜人嬗变。近年来,连南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大力创建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寨,全面改善提升自治县发展环境。
沿着金三路来到金坑驿站入口,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绿道两旁的钢板小品与彩绘文化墙相互辉映,前方郁郁葱葱的茶园飘来阵阵茶香,清澈的河上横跨着一座新建的金坑桥,鳞次栉比的民居白墙黑瓦瑶族风,黑硬底化的村道干净整洁……
这里就是被誉为“百里瑶山明珠”的三江镇金坑村。该村森林覆盖率91%,素有“林都”之称,又是传统瑶寨,民族文化遗存丰富。近年,该村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村貌美、环境美、设施全、乡风纯”的建设目标。
“2018年开建之初,金坑就不拘泥于一般的改水、改厕、三清三拆等工作,而是结合林农转型,以森林康养小镇为目标整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从根本上改变金坑房屋老破旧、卫生脏乱差、生活水平落后的状况。”三江镇副镇长沈水针介绍。
通过2年多建设,如今金坑的村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整村建筑外立面改造以瑶族元素为特色,建有康养小镇驿站、2A级旅游公厕、特色凉亭、污水处理池等设施,铺设了沥青、特色道路里长914米,雨污水管网2000多米,瑶族元素路灯30多盏。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决定金坑村只能结合林农转型,立足于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茶经济”“花经济”来推动乡村振兴。
经过打造,如今该村有了占地50多亩的茶园,亩产值超6000元,成为一个集茶叶种植示范、技术培训孵化、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茶叶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引进的兰花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旅游”模式,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场所,每年收益不低于10万元。
而内田村委牛头自然村“云上瑶家”民宿,则为游客提供了优质、高端的旅游体验。“以前我们这里是三江镇最高最偏远的村之一,村民们靠山吃山,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现在村里变得干净整洁,搞起了民宿、农家乐,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石志明说。
“我们还启动招商引资带动扶贫,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项目。年前开业的金坑村古瑶神酒厂已注册商标,计划生产瑶族米酒和果汁,将会进一步发展和传承连南瑶族酒文化。”三江镇党委书记张其誉介绍,金坑村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努力打造成集展示瑶族文化、旅游观光、森林康养、民宿体验、休闲度假、红色基地于一体的生态康养型旅游基地。如今的金坑村,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东省森林小镇、清远市美丽乡村生态村等一系列荣誉名片。
这是连南在实施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一个缩影。截止目前,投资1.5亿元的县城特色化改造正紧锣密鼓进行,其中一期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统筹推进了全县589个自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5.42%,累计共创建美丽乡村428个;连线连片打造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三江镇、三排镇成功申报“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辖内拥有了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百里瑶山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纵深
瑶山贫困户的“贴心人”
——记连南因公殉职扶贫干部陈建雄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征程上,连南各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默默奉献,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县扶贫办副主任、驻大古坳村第一书记陈建雄就是其中一个代表。然而,一场意外使得陈建雄的脚步戛然而止。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28日下午14点19分。陈建雄到大古坳村开展联系群众和指导扶贫工作,在返回连南县城途中不幸发生严重车祸,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50岁。
能说一口流利瑶语的陈建雄是连州人,但他生于连南、长于连南,参加工作后也一直扎根瑶族贫困地区,始终尽心尽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连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12月22日,清远市委印发决定,追授因公殉职的陈建雄为“清远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学习其先进事迹,打赢脱贫攻坚战。
连南县委书记刘泽和表示,陈建雄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献身使命的政治信念,践行了一名普通领导干部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庄严承诺,把毕生的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连南。“全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向陈建雄同志看齐,学习他敬业奉献、扎实工作的公仆精神。”
连南县长唐金文说,多年来,我们的扶贫干部在扶贫攻坚路上默默工作,流血流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陈建雄就是这么一位可歌可泣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扶贫干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高尚品格。他是我们永远缅怀的好同志,更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在大古坳村,村民都说陈建雄(左)是贫困户的“贴心人”。资料图
“为群众办了件了不起的事”
2011年初,陈建雄从涡水镇党委副书记调任县扶贫办副主任。到任不久,他着手负责成立了连南农户自立服务社,使连南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广东的唯一一个试点县。
这一服务社自成立以来,95%以上的客户都是农户,而它方便快捷的小额贷款方式满足了广大农户的核心要求,解决了农户产业资金周转急的问题。截止2017年底,该服务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45亿元,惠及农户3813户。
不仅如此,在扶贫“双到”工作期间,陈建雄还致力于推进连南县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建设,缓解贫困群众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全县26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累计发放借款803万元,惠及农户948户,帮助每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他为群众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实事。”群众点赞说。
大古坳村的唐马七四尔夫妻就是扶贫互助资金的受益者之一。当时,他们想养猪却苦于没有资金,幸得陈建雄的支持:“如果没有人给你们担保,我来担保,但你们一定要干到底。”唐马七四尔最终获得9000元贷款。
如今已成当地种养大户的她,忆起往事依然感动,“谁也不愿沾惹麻烦事,可他偏偏愿意帮助我们。”当得知陈建雄因公殉职的消息后,唐马七四尔夫妻悲恸落泪,“我们家少了一位亲人。”
“驻村莫怕苦,怕苦莫驻村”
陈建雄与大古坳村有着不解之缘:2011年至2015年,他在大古坳村开展扶贫“双到”,2015年开始担任大古坳村第一书记。多年来,他长期在县扶贫办、连南县农户自立合作社、大古坳村三头跑、连轴转。
陈建雄自小在瑶区长大,瑶胞话讲得非常流畅,对瑶族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全面,再加上为人热情,关心群众,瑶胞群众和他几乎无话不谈。
为贫困群众想方设法找发展资金,为贫困学生申请教育补助,为危房贫困户申请资金盖房,为贫困老人购买养老保险……在大古坳村,认识陈建雄的人都说,他是贫困户的“贴心人”。
在扶贫工作中,陈建雄注重方式方法,为村建立扶贫产业。2017年3月,陈建雄联合大坪镇成立稻田鱼苗培育养殖基地,邀请农技员给村民授课,发动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促使该村稻田养鱼规模发展至千亩,产量更是实现翻番。
大古坳村离县城路途遥远,在下乡时,时间紧,任务重,一工作起来,有时连午饭也要推迟到下午两三点。对此,陈建雄从不抱怨,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坚持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脱贫工作。“驻村莫怕苦,怕苦莫驻村。”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出事当天,他就是进大古坳核实贫困户光伏发电分红、金融扶贫分红和产业、务工奖补落实情况等。“他那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大古坳村妇女主任唐嘉雯说,大古坳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这个时间上从不放松、做事上从不松懈的“老扶贫人”了。
【记者】黄津
【特约通讯员】房靖洋
【通讯员】黄筱雯 曾少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