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代人离了手机无法生活。的确,随着手机功能日益强大,大家的工作、学习、娱乐、社交,都可以在方寸之间完成。但是在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电信网络诈骗。家住大岭山的王女士发现银行卡里无端端少了六万多元,她立即到公安机关报案,可是不到一天,她又急忙撤了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银行卡莫名被刷六万多元
今年8月的一天上午10点,焦急的王女士来到大岭山公安分局报案,称其银行卡内无端端少了6万余元,怀疑被盗刷。由于王女士损失的金额较大,接警民警立即开展调查。
据王女士回忆,其银行卡一直在身上没有丢失,最近也没有点开过不明链接及刷卡消费,但有绑定支付宝钱包。民警查看王女士的银行流水发现,卡内的存款余额有两百多万,消失的六万多元都是一百多元的小额免密支付,但是没有显示所购买东西的信息。
根据民警的经验,如果王女士的卡被人盗刷,或者是遭遇诈骗,在卡内余额这么多的情况下,嫌疑人不会这么小额地消费,那么钱究竟是谁消费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儿子玩手机游戏刷支付宝购买装备
就在案件进入死胡同时,有民警联想到“熊孩子”因为玩游戏用移动支付购买装备的新闻,于是询问王女士是否有小孩,他们会不会知道父母的银行卡密码而消费呢?
王女士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女儿16岁,儿子才7岁多。女儿在外地上寄宿学校,很懂事,平时零花钱也是给够的,没有理由这么做;而小儿子根本不会弄网络支付这样复杂的东西。王女士坚称,卡肯定是被人盗刷了,于是民警便帮王女士立了案。
当晚19时许,王女士又焦急地来到了公安分局,不过这次她是来撤案的。原来,王女士做完笔录回到家中,冷静下来以后也觉得事有蹊跷,突然想起有一部旧手机放在抽屉里,打开抽屉,旧手机却不翼而飞了。
在王女士的追问下,小儿子承认自己将旧手机拿去玩网络游戏,由于手机的支付宝没有退出登录,又开通了小额免密支付,他便多次购买游戏装备。因为王女士没有开通短信提示功能,所以直到查询银行卡余额时,才发现消费了六万多元。
免密支付虽方便 使用需谨慎
为了方便消费者支付,现在很多银行卡或者移动支付平台,都有免密支付功能。特别是不少银行卡都是默认为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虽然方便,但是也存在盗刷、误支付等风险。大岭山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黄劲锋提醒道,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无论单笔限额大小,一定要开通消费提示功能,同时最好设定每日支付上限,这样即使遭遇盗刷等情况,也能减少损失。
律师喻秋则认为,银行在办理银行卡的时候,应该对免密支付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提醒,如果客户的银行卡被盗刷,银行负有一定责任。而为保障持卡人的资金安全,中国银联联合各银行设置了信用卡“专项赔付金”,为持卡人提供72小时失卡保障服务。1000元以内的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交易,若持卡人卡片遗失或失窃,挂失前72小时内被盗刷消费金额可获得赔付,每位持卡人每年最高可累计赔付30000元。
多陪伴孩子 树立其正确金钱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游戏越来越便捷化,随时随地都能玩到,虽然采取了实名制,但是依然无法阻止“熊孩子”用大人的手机或者账号进行游戏操作,而新闻上“熊孩子”玩游戏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消息屡见不鲜。那么,家长可以要求游戏公司退回这些钱吗?
喻秋律师表示,我国《民法总则》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也就是说,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无论充值多少钱进游戏,都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要求退还,8-18岁的未成年人充值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金额不予退还,不相适应的可以要求退还。
不过该游戏是否是由未成年人充值,还需要家长自行举证,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黄劲锋警官也建议各位家长,孩子在玩手机时,一定要在旁监督,同时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在游戏中无节制地花钱。另外,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的频率。
来源:平安南城综合东莞市反诈骗中心、东莞阳光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