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尚有甘棠泽
清誉令人仰未休”
西江之滨,广东肇庆,熙熙攘攘的街市背后,是留存千余年的包公井;恬静安适的民居之间,是绵延的宋城墙;西江奔流不息之处,静卧着包公祠——肇庆包公文化园。
虽然包公已经离开了这里将近一千年,但一说起他曾经在端州的往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般,人们的记忆是如此清晰,人们的描绘是如此生动。
▲肇庆包公文化园
端州是包公为官施政之地,也是包公精神、包公思想、包公文化发祥和光大之地。包公在端州的事迹,班班可考:整治砚赋、兴学教化、排沥屯田……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永存肇庆人民心中。包公所代表的清官文化形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包公故事和精神不断沉淀、积累,形成了现在人们研究和传承的包公文化。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包公堪称清正廉洁的楷模,博大精深的包公廉政文化千古流传,历久弥新。新时代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包公廉政文化,让包公廉政文化成为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音乐剧《青天之端》展示包公“为民初心”
“端州岭之南,西江水拍岸,冉冉物华不语,星霜已千年……”一首《荷花映青天》唱响舞台。该曲是《青天之端》剧中的一首民谣,旋律优美,歌词隽永,引人入胜,唱出了包公的清正廉明、忠贞爱民,唱出了肇庆的历史和美丽。
2017年,肇庆深入挖掘包公历史题材资源,根据包公在当地的为政事迹,精心创作全国首部全景式“包公”题材大型原创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突破了以往包公戏的传统题材和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打磨,成为艺术精品。
▲《青天之端》剧照
提炼呈现包公“岭南风格”。包公讲粤语、包夫人爱吃裹蒸,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不仅讲述了包公在任职端州三年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故事,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与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故事相结合,创新了廉政教育的形式,更巧妙融入了岭南文化元素,展示了肇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味。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话语融入唱词中,紧扣反腐倡廉的时代脉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义士助断案、万民送包公直呼“青天”,体现了平等、公正的时代主题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在原有故事题材的基础上,肇庆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创作讨论会、专家论证会,剧本先后数易其稿,并且在每次演出后都广泛收集观众意见、深刻总结演出实践,边演边改。从2017年11月首演到2019年12月肇庆演出,再到2020年11月23日亮相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主创人员对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斟酌修改甚至推翻重来的篇幅,占首演时全剧的三分之一以上。
走过3省9市,巡演备受热捧。“很震撼、很正气!有情怀,很优美,情感动人;很受教育、得到启示,是难得的廉政教育文艺精品。”“很成功、很精彩,很有感染力,凸显了包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廉政教育很好的教材。”……几年来,大型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赴3省9市巡回演出39场,足迹遍布安徽合肥、河南开封以及广东的肇庆、广州、茂名、潮州、河源、珠海、东莞,受到了近3万人次观众的检阅,人民网、《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及安徽、河南等省内外官方媒体均用大篇幅作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群众基础广泛。
端州知事美名扬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包公一生仅存史册的诗作。如今肇庆西江之滨,这首诗被刻在包公祠的入口处。
▲位于端州城区内的包公井。
这首《书端州郡斋壁》作于包公任职端州期间。史料记载,公元1040年(即宋仁宗康定元年),在扬州天长县任知县的包拯升大理寺丞,调任端州知州(相当于现今地级市市长),直至1042年。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端州砚贵,包公平反丹凤朝阳砚案,明令规定端砚只征贡数,大大减轻砚工负担。针对“瘴疫”,他在州署前及居民密集处共挖七口井,让民众饮用卫生的井水,遏制了瘴疫的蔓延……端州盛产优质端砚,而包公离任时甚至没有带走一方端砚。临行,百姓悄悄托随从送他的端砚也被他怒掷江中,“掷砚成洲”的故事流传至今。
走进新时代的“包公文化”
英雄已不在,威名仍久长,穿越历史,正气依然。出生于安徽合肥、成名于广东肇庆,扬名于河南开封的包拯,肯定不会想到,在他人生驿站之一的端州,千百年来会有这么多的普通人,默默地怀念着他,秉承着他的原则、延续着他的风格,在他精神的护佑下,平静而幸福地生活着。
▲位于肇庆包公文化园内的包公雕塑。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包公的一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勉励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包公的形象历经时间洗涤,不仅没有褪色,而且愈加鲜明生动,这是因为包公承载着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盼和寄托,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包公精神在肇庆得以发扬光大,弘扬新时代包公廉政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2015年5月,肇庆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的基础上完成扩建并开放,后被授予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包公文化园展示了包公戏曲脸谱和元代、明代、清代及当代包公舞台形象戏服,并收藏了500多种包公戏曲、影视视频和音频,成为人们了解包公文化的去处之一。
为感念包公廉政爱民,为民排忧的赤子之心,在他去世后,端州人民建祠以纪念。古端州有官民春秋两祭包公的规例,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端州举办的“包公诞”也成为传袭千百年的节庆习俗,现已被列为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星岩的包公题刻
2018年4月19日-20日,肇庆还召开了全国性包公廉政文化研讨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研究包公文化的专家学者、包氏后人为在新时代携手打造包公廉政文化品牌建言献策,探讨包公廉政思想在新时代的弘扬、传承与应用。
在肇庆,人们说包公、唱包公、演包公,孩子们扮演的“小包公”走进“端州人家”,讲述廉洁亲子故事会,今年9月,多名小朋友轮番上阵,在宝月公园的舞台上,演绎包公主政端州三年的历史故事,分享包公治病救人除瘟疫、重农倡渔建粮仓、兴文重教办书院、不持一砚归、掷砚成洲、爱民如子等故事与传说,传扬廉洁家风。
文/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