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永不停步!走进73中学校友杜如虚院士的“时间之旅”

广州白云发布
+ 订阅

50年前

他是广州市73中学学子

50年后

他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杜如虚感叹

50年对于世界进程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

但对于人生而言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尤其是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忆50年前求学生涯

自认中学成绩“麻麻地”

旧时代求学运气大于选择

“浩荡长江奔流东,江口北岸立南通。煮盐种棉一千载,近代忽诞真英雄。文夺状元推维新,商议教育醒昏庸。狼山登高怀旅謇,人生不与草木同。”《时间之旅》讲座结束后,杜如虚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赠予母校73中。

▲  杜如虚为母校73中赠诗

杜如虚爱诗,更爱文学。“我从小喜欢读文学,1970年在73中读书时,曾经写过一篇讲述红色娘子军英勇就义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众表扬。那时语文成绩最好,满分5分能拿到4分,数学和物理只有3分,成绩‘麻麻地’。”50年后的今天,杜如虚依然记忆犹新。

▲  杜如虚回到母校73中参观

杜如虚回忆,“任课的几位老师水平都挺高,上课很用心。语文老师即使右手因中风残疾,也能用左手写得一手好板书。尤其物理老师,用方言上课令人印象深刻,授课很有激情。”

▲  母校的新变化,杜如虚忍不住拍照留念

在73中毕业后,他就职于当时广州市冶金局下属的一家轧钢厂,成为了轧钢工人。由于工作表现踏实勤奋,能吃苦耐劳,过了2年多时间便晋升成为车间工段长。后来,因优良的政治表现获得了单位唯一一个推荐名额,最终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入读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专业。

“我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按理说在当时属于根不正苗不红的出身,加上中学在校表现平平,全靠当工人时肯吃苦,从不旷工,做出了一点成绩才能被推荐,而且竞争对手还是一位根正苗红的退伍军人。”杜如虚坦言,自己的求学之路运气大于选择。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一心想读历史系的他,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最终选择报考电气工程专业,该专业只招生两人,而他只考到第三名,遂被调剂到无人报考的自动化专业,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第一届研究生。

▲  杜如虚(左二)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接触到前沿科技,也产生了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的想法。1985年,杜如虚自费出国留学,1989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香港教书近三十年,先后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8年,他辞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工作,全职回到母校筹建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现任该学院教授。

谈50年后的时间研究

感叹时间就像斗转星移

要用来过有意义的人生

11月17日,杜如虚返回73中,带领初三学子走进了他的“时间之旅”。杜如虚告诉记者,从毕业到重返母校,屈指一算刚好是50年,觉得50年真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他从2004年起研究时间这个课题,特别想通过这个课题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世界上的历法、时间如何计算等。他认为,这是回归母校所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杜如虚回到母校开讲座

“您如何看待曼德拉效应?”、“什么是曼德拉效应?”“我来解释一下,是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有偏差的一种社会现象。”讲座上,一位73中的初三学生试图通过提问难倒杜如虚。杜如虚却语重心长地回答,科学研究讲究实证,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所以人类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道听途说,因为毫不费力就能获取“真相”。 但他更希望新一代年轻学子,相信科学,能秉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凡事讲逻辑,讲证据,脚踏实地地找寻答案。

▲  杜如虚回到母校开讲座

杜如虚回忆起在73中的读书时光,当时他对读书的概念还是懵懵懂懂,即使回看几十年的求知生涯,也是在研究时间10年后,最近5年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有个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晚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  看到母校的新变化,杜如虚喜出望外

谈起研究时间的缘分,杜如虚认为时间精准度的计算,和自己专业领域内的机械工程研究,所追求的精密程度如出一辙。他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系教授,在精密工程领域有突出建树。此前,他与香港政府合作,特别研究过机械钟表的设计与制造,并与团队设计制作出一只“斗转星移”腕表,将北斗七星斗转星移的星象融入其中作为日历,成为他日常佩戴的手表。由此从对钟表的研究,延伸到对时间的研究。

如今,他与太太杨晖撰写了一本名为《时间之旅》的书,共有问天、秤水、数声、炼石、飞越五个章节,讲述古今中外对于时间的探究历程。预计印刷4800本作为科普书籍,争取明年可以出版面市。同时,他寄语73中学子:永远和时间赛跑,永远不要停步。每天坚持读书3-4小时,树立读书目标,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这样才能不被自己所束缚,不被老师所束缚,不被书本所束缚,发现真实,找到真正的自己。

文 | 肖惠津 

图 | 石建华

编辑 | 黄敏茹

编审 | 罗盛光  温穗章  

审核 | 刘海裕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