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自古就是疍民聚居地。疍家先人在迁徙和长期的海上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播着丰富而独特的渔家民俗文化,渔歌便是其一。渔歌不仅作为生产生活的伴随形式存在于当地民间,更以特有的方式记录、传播了大亚湾沿海渔民的各类历史信息,从文化和艺术角度,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时至今日,大亚湾区在改革大潮中日新月异,昔日小渔村已蜕变成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大项目的滨海新城。时代在变,但渔歌的魅力不变。渔民传唱,咏志、抒情、叙事,早已化为渔民血液中的基因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传统的曲调装载新时代的内容,唱响在传统的渔家婚嫁活动里,唱响在渔民的日常生活中,唱尽渔民的喜怒哀乐,也唱出渔民越来越美好的新生活。
大亚湾渔家婚嫁非遗传承人徐妹在传统渔家婚礼的赏花仪式上唱渔歌。
传统习俗
一场婚礼要唱数昼夜渔歌
传统的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包括说媒、定亲、婚娶、回门等环节,而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个小仪式,几乎每个环节和仪式上都有渔歌助兴。渔歌用学佬话演唱,曲谱相对简单且固定,歌词一般都是即兴发挥,唱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唱,而是一人领唱,其他人应和。
11月6日上午10时,距离大亚湾澳头10分钟船程的东升岛屿上,68岁的徐妹身穿传统蓝色渔家衣服,头戴简单头饰,吃完渔家日常早饭后盘腿坐在椅子上,说渔歌、唱渔歌,新的一天徐徐展开。
“心里中意就唱咯,随时随地都可以唱。”徐妹笑着说。她略加思索,几句清婉的渔歌就从她的嗓间飘了出来。虽已年近70,但她的声音清亮、细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如今是大亚湾渔歌最重要的传承场景。你若有幸亲临大亚湾渔村目睹一场原汁原味的渔家婚嫁,便一定会为贯穿全程、余音绕梁的渔歌叹为观止。
徐妹是大亚湾渔家婚嫁传承人之一,也是东升村德高望重的“好命人”“唱歌婆”。在一个村子里,能集这些身份于一身的人,在传统渔村也十分少见。
每当说起渔歌、唱起渔歌,徐妹总是念叨:“我的妈妈很会唱,她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做得很好。”徐妹说,她的母亲苏一妹过去就是村里出名的“好命人”,每当有渔家婚嫁仪式,村里总会飘荡起母亲悠扬的歌声。
大亚湾渔歌没有书面记载,完全靠老一辈人口耳相传。徐妹说,她不识字、不识谱,但记性好,什么歌她听了两遍就会唱。在她的记忆里,她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唱渔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7岁的她因为有着一副好嗓子,进了澳头“青年文艺宣传队”,跟着队伍到各村唱歌宣传和参加比赛,她还会即兴发挥跟着乐曲随时随地编唱歌词。19岁时,她便跟着母亲为村里新人操办婚嫁仪式,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金嗓子”。
“只要高兴,想唱就唱。”徐妹说,在过去,男女双方定亲、挑好结婚日子后,待嫁新娘就开始“哭嫁”。女子“哭嫁”是用唱渔歌的方式“哭”出对父母的不舍和对“养育之恩”的感念,一直哭到结婚日,有的一“哭”就是几个月。但现在“哭嫁”环节大多因为年轻人不会唱渔歌已经省略。
婚礼前一天赏花日,上午,新郎会选择吉时在亲人的陪伴下乘船去澳头剪发,一路上由身着盛装、头戴金饰的妇人们划着船、唱着渔歌护送而去。中午回来后,根据定好的吉时举行“赏花”仪式——新郎穿着西装端坐在自家正门前,新郎的兄弟手持一把大黑伞,伞上系长红布,从村里请来的“好命人”边唱歌边给新郎戴上黑色毡帽、大红花。同时,新郎的舅母、姑姑等至亲长辈们在周围对唱渔歌《富贵囊》,祝福新郎新婚幸福。
到了婚礼当天,仪式最多,渔歌也唱得更热闹。凌晨三四时,男方接新娘的队伍就开始又唱又跳了。接新娘时,由“船桨手”“唱歌婆”和亲戚组成的20多人接亲船队,锣鼓喧天、浩浩荡荡向新娘家出发。她们一路跳划船舞、喊号子、唱渔歌,寓意接新娘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在婚嫁喜事中,‘唱歌婆’很辛苦,要会唱,还要唱得好听、唱个不停。”徐妹说,渔家婚嫁中,新郎新娘家都会请两位“唱歌婆”助兴,这个角色大多由各方会唱渔歌的姑姑、嫂子等女眷亲戚担任。“以前渔家生活苦,结婚没钱,但唱歌也不少,唱歌了就热闹了;现在年轻人幸福,自己会赚钱,婚礼更隆重啦,唱歌更热闹!”
到了新娘家门口唱《开门歌》,新娘出门前唱《拜神歌》,接到新娘后唱《三朝回门》……“在接嫁妆时,接一样唱一支歌。”徐妹说,新娘接回来后,入门跨火盆、敬茶、端水洗脸、吃汤圆、拜祖先等仪式,也样样少不了渔歌。
而在当天的喜宴上,最热闹的不是新人敬酒,而是对歌。记者曾有幸参加过东升村一场传统渔家婚嫁喜宴。在丰盛的喜宴快结束时,热闹的渔歌对唱开始。一开始是一位老年男子唱歌,紧接着与其隔桌的一位妇人对歌,每位唱完都有妇人在旁附和着唱“咿呀呀儿喂”的副歌部分,现场气氛十分热闹。对歌的内容大抵是说感谢亲朋好友不辞辛苦来参加婚礼等。
若问一场婚礼下来要唱多少支歌,徐妹无法计算,她只知道“渔家婚礼至少要3天,多的要5天时间。吃饭、吃夜宵时都在对歌,一场婚礼下来,要唱几天几夜。”
听得懂唱词的,可以从一场婚礼中听出渔家婚嫁习俗传承千百年的独特文化内涵;听不懂唱词的,则在韵味悠长的旋律中感受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和热闹得散不去的气氛。
传统渔家婚嫁仪式上渔歌唱不停,渔民驾船去接新娘途中载歌载舞。
◎创新传唱
微信群里唱出新生活
过去渔民天天开船打鱼,在海上风里来雨里去,生活艰苦而危险,所以大家唱的渔歌许多都与打鱼有关;现在渔民都上岸住上了高楼,搞起了滨海旅游,生活越来越好,唱渔歌的氛围比过去更浓厚,唱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还有渔家妇女创造性地将其与流行音乐结合加以改编传唱,让渔歌更生活化、更富魅力。
熟悉渔民生活的人都知道,爱唱渔歌的渔夫、渔妇有时连“你吃饭了吗”“我吃过了”这种最常见的问候,都会唱出来。徐妹虽已年近70,但微信用得麻利,而她玩手机最多的是在几个家族群、渔民群里唱渔歌或者听别人唱渔歌。在她的微信群里,有一个名为“四海渔民一家亲”的渔民群,里面400多名渔民来自香港、汕尾、惠东、大亚湾等地,大家在群里几乎都是用渔歌对唱的方式聊天。
“我的姐姐、妹妹和女儿都在香港,她们经常在群里叫我唱歌给她们听,没事我就唱。”徐妹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渔歌唱出来,唱了心里就舒服了。
有渔民的地方就有渔歌。在大亚湾,不仅东升村,澳头街道金门塘村、前进村、三门村、非帆村,霞涌街道霞新村、新村村等现有的几个传统渔村,同样传承着渔家婚嫁和渔歌传唱。
南国初冬,天朗云清,正是大亚湾渔民钓鳗鱼的季节。在金门塘村安置点,一到下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家门口整理渔网和钓钩,准备来日出海。55岁的苏妹仔一边整理渔网,一边哼唱渔歌。
苏妹仔是村里文娱活跃分子之一。“每天唱歌跳舞很开心,以前就自己唱唱,现在大家一起唱跳。”她说。两年前,驻村社工站开始实施“鱼悦金门”金门塘渔家文化保育项目,从渔家民俗、服饰、头饰、美食等各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和保育。社工们最开始做的,便是在村妇联的联动下组织村中渔家妇女成立“渔家歌舞队”,用广场舞的形式唱渔歌、跳特色广场舞,苏妹仔是十几名固定队员中的一员。
“舞蹈融入了渔民划船、织网、打鱼等动作,而所配的歌曲是渔歌。专业音乐老师把渔家阿姐们唱的渔歌写出歌词、编出曲子,呈现在纸上。”金门塘社工站社工邢可欣说,目前音乐老师已经编好了《美好的渔家生活》和《添福寿》两首渔歌。只要不下雨,几乎每天晚上,渔家歌舞队便会练习,跳舞锻炼和传承渔家文化两不误。
距离金门塘村十几公里外的霞涌新村村,56岁的渔民黄玉娣也有一副好嗓子,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渔歌。
黄玉娣是土生土长的新村村人。她说,新村村是传统渔村,过去家家户户都打鱼,老一辈渔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渔歌。她的母亲也爱唱渔歌,如今80多岁了还喜欢摇着扇子边唱边跳。从小耳濡目染的她,跟着母亲学会了许多传统渔歌的曲调。黄玉娣可谓新村村的渔歌“代言人”,这些年来,她和村里其他几位妇女曾多次代表村在市、区文化旅游活动上表演渔家婚嫁、唱渔歌。去年初,在大家的建议下,她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将村里的妇女和外嫁女们拉进群一起唱歌、交流,“每天大家用语音在群里唱歌或录小视频,很开心。”
黄玉娣说,她没读几年书,识字不多,更不用说识谱认调。但在她看来,唱渔歌就跟说话一样随意、简单,信手拈来,“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她所唱渔歌的曲调除了有从长辈口中传下来的老曲调外,也会结合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如《爱拼才会赢》《好人一生平安》等。她说,渔歌的曲调相对固定且能随机改编,歌词更是随心所欲、即兴发挥。“婚嫁喜事上唱,出海打鱼唱,洗衣做饭也可以唱,想到什么唱什么,比如‘做的饭菜香不香、家里人有没有吃早餐’都是我唱的歌词。”
◆保护
传承渔歌文化迫在眉睫
老一辈渔民们都说,过去渔歌是随时随地都唱,不仅女人们在家织网唱,在婚嫁喜宴上唱,男人们出海捕鱼也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渔歌在渔民尤其是年轻人心中,越来越陌生,甚至有的年轻人从未听过。
渔歌多用学佬话传唱,但现在的年轻人已大多不会讲学佬话,会唱渔歌、爱唱渔歌的人大多为上了年纪的中老年渔妇。随着渔歌歌手年龄渐长,大亚湾渔歌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
“大亚湾渔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亚湾渔家婚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亚湾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希望其得到保护和传承。”大亚湾区宣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为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更好地弘扬大亚湾区滨海渔家文化,早在2016年,大亚湾区宣教局便邀请渔歌专家对全区几个传统渔村的原生态渔歌(即大亚湾渔歌)协助开展普查、收集和建档工作。当时澳头有东升村、前进村、金门塘村3个渔村的徐妹等12位歌手接受登记,每人均能传唱十几首原生态渔歌;收集整理的有《头插银花身拌下》《祝福歌》《渔家世代向海洋》等渔歌。
徐妹作为“大亚湾渔家婚嫁”非遗项目传承人,深感年龄大精力不济,这两年有意培养接班人,两个会唱渔歌也喜欢唱渔歌的侄女已能在婚嫁仪式中充当副手。不仅如此,徐妹还不遗余力承担传承工作。2016年,在东升村委会和东升小学几位老师的帮助下,渔村小学开起了渔歌文化传承班,徐妹作为“技术指导”,经常出现在渔家孩子们的身边。只要有空,她每周都会去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唱渔歌。
此外,这些年来,也不乏民间文化人深感于大亚湾渔歌传唱断层现象,自发开展搜集、整理工作。2016年,在东升小学支教的林佳强教学之余便在东升村搜集渔歌,并在东升小学开办渔家文化传承班,将高年级的孩子组织起来每周安排时间学唱渔歌。
声音
大亚湾渔歌与惠东渔歌同属一宗
“根据史料记载,大亚湾、汕尾、深圳传唱的渔歌与惠东渔歌可谓姐妹篇,同属一宗,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和音乐曲调等基本一致。”关于大亚湾渔歌,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志祥说。
2008年6月,惠东渔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惠州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陈志祥认为,此前搜集到的关于惠东渔歌历史渊源的史料中,不乏大亚湾的影子。从渔民先祖迁徙史可以看出,惠东、深圳、汕尾、大亚湾的渔民先人都是从福建南迁至潮汕后继续南下而来的,渔歌伴随迁徙而传播,所以这几地的渔歌基本相同,都是用学佬话演唱的民间音乐。不仅渔家先民同属一宗,其后世世代代的繁衍、发展中,惠东、深圳、汕尾和大亚湾传统渔村之间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渔家之间的嫁娶。
陈志祥说,在旧社会,浮家泛宅的渔民受尽欺压和凌辱。男人出海打鱼,女人则在岸边织网带孩子做家务,心中苦闷无处发泄,便哼歌聊以慰藉,所以原生态渔歌又叫“叹歌”,“将内心的苦楚叹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翻了身,逐渐移居陆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2006年,大亚湾区宣教局组织对全区5个渔村的原生态渔歌开展普查工作时,陈志祥是受邀协同普查的专家之一。他说:“大亚湾现存的5个传统渔村都保留着传统的渔家婚嫁习俗,延续着渔歌传唱,这说明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值得好好挖掘、保护和传承。”
来源: 惠州日报
采写:记者匡湘鄂 杨建业 通讯员罗子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