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艺术节||凤城荷衣匠心具,桑葚鱼灯照夜明 ——记大良鱼灯非遗活动进一中校园

顺德一中
+ 订阅

凤城荷衣匠心具

桑葚鱼灯照夜明

冯艳慈,大良鱼灯制作工坊老师。

曾主办过多场大良鱼灯展览,近年来授徒上千人。

王艳美,珠江商报记者。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顺德传统文化的推广,去年已经邀请来我校做过龙头绘制课程。

大良鱼灯是清代民俗艺人给顺德水乡的礼物。鱼灯,是以鱼为型,以竹为骨的深具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在鱼型精美的外表下,当里面的灯火亮起来时,就会通体透亮、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因得益于从宋代桑园围水利工程演化而成的桑基鱼塘,顺德被称为鱼米之乡。在距现在约百多年前,顺德人在节庆时候喜制作鲤鱼形状的灯起舞而贺,鱼灯文化便由此流传。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更是诞生了名为大良鱼灯会的民俗盛会。

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以上部分资料摘录自网络

2020年10月19日晚七点。在充满拼搏和激情的体育节期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宣讲活动也走进了一中的校园。在珠江商报记者王艳美的推动下,在非遗制作传承人冯艳慈老师的带领下,我校高一60多名学生开启了与大良鱼灯的奇妙之旅。冯艳慈老师依次向同学们介绍了鱼灯的由来和大良鱼灯的历史,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鱼灯。

“看到同学们热情踊跃的参与活动,我由心底的感到非常的高兴。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展现了年轻一代积极进取的风貌。”冯老师给予了同学们很高的肯定。与此同时,冯老师也与我们讲述了大良鱼灯的传承现状:“现在大良鱼灯这个非遗项目很少人去做,希望你们这一代,可以去传承好保护好这个优秀的地方文化。”

这个活动也让同学们感触颇深。

来自高一2班的唐安焱说:“我国现在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技艺正在慢慢的失传,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该重视像大良鱼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创新,我认为这是我们广大青年的一个使命。”

“大良鱼灯这种传统技艺是非常费功夫的,但是依然有人不辞辛劳的去制作它、传承它。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学习大良鱼灯这种非遗文化,更应该发扬他们不畏辛苦的精神,把我们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把我们的中华精神弘扬起来。”高一2班的麦俊琪同学说。

“我认为大良鱼灯这个技艺是非常神奇的,他有十几道精细的工序,而且制作起来非常辛苦,这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大良鱼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顺德的青年,我很乐意去学习保护他。”高一2班李想强调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于发展的繁荣为条件。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像大良鱼灯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新青年的使命。

经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十分敬佩像冯艳慈老师一样的大良鱼灯传承人,坚定了传承中华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的信心。望我们,能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把中华精神弘扬起来。

撰稿:高一10班 陈绮雯

审核:关晔姬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