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林风眠的价值远不在今天 而在指向现代文明的未来
上世纪中国美术史,不管从什么角度讨论,有两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一个是黄宾虹,另一个则是齐白石;他们对美术史所作的贡献达到了顶峰,这种顶峰几乎是中国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二十世纪美术的标杆。
假如要再找出第三个人,我觉得这个人就是林风眠。20世纪“西学东渐”的潮流中,林风眠则可以称为中西结合的集大成者。林风眠中西结合的高度,不是简单技术层面的学习,而是审美层面一手伸向东方的传统,一手伸向西方的现代。
晚清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去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都带有强国责任。徐悲鸿受康有为的影响,希望学习西方写实的传统,恢复中国画宋人就有的状物能力。而林风眠留学法国继承的是塞尚以后的现代主义传统,并发现东方审美的优秀传统。中国艺术家在抗战前与西方艺术潮流同步的努力,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研究。
近百年来有各种文化思潮,有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强调中西文化不相容性;也有文化虚无主义,强调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用进步论的观点表示,落后的总要被取代。面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你会发觉绘画上中西结合的难度,仿佛把木头与铁焊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林风眠做到了。林风眠艺术实践的兼容性,是20世纪美术史中西结合的最高成就,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化遗产。
林风眠是中西结合实践史上坐标性的人物,也是东西方艺术中此岸瞭望彼岸的灯塔。灯塔的作用是什么?接近它,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远离它,让我们知道远离的距离;林风眠就是中西艺术结合中灯塔似的人物。
张仃先生曾提出“毕加索+城隍庙”,“毕加索”指的是与现代城市文明有关的西方现代主义传统;而“城隍庙”则指的是扎根于本土的民间艺术,比如风筝、剪纸、印染等,相信张仃先生面对这个理想,还有很多的遗憾,而林风眠才是成功的实践者。
林风眠从法国学成归来之后,1925年在北平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担任过校长。1928年又到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担任院长。作为教育家坚持较为宽松多元的教育理念。他曾对学生说:“如果画不下去,就出去西湖边走走。”林风眠在国立艺术院的教学团队,基本秉承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成为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是近代美术教育学院进程中的三驾马车,而真正培养出学生后来成大师的教育家,现在梳理一下,还只有以林风眠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比如我们熟知的赵无极、朱德群,因卓越的成就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当然还有留在国内的吴冠中等。
林风眠艺术成就的价值还远远不在今天,而在指向现代文明的未来。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观察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