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行业,如果不想做100分的爆款,你会发现自己想维持60分都难如登天。
爆款决定生死。
1999年,华纳兄弟影视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新掌门人。华纳新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阿兰*霍恩。刚上任不久的霍恩就开始推行自己的爆款策略,用绝大数的预算做少数几个作品。当时,华纳每年会出品大概25部左右的电影,霍恩会挑选其中4到5部电影,倾注绝大数比例的制作和营销预算。这在当时的内容产业,是极其违背常识的。因为行业的共识是无论投资1500万美元,还是投资1.5亿美元的制作费,消费者购买的票价是固定不变的,《战狼》票价是50元,《追梦演艺圈》也是50元。所以,没人把压中爆款作为一种策略去实施,因为一个内容产品火不火,往往有很多意外因素,谁也不能保证高投入就能制造爆款。
于此同时,掌管全美电视收视第一的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也迎来了自己的新老板——杰夫*朱克。为集团盈利着想,他决心消减节目制作成本,以降低风险的策略来获得收益。例如避开单集酬劳超过10万美金的一线明星和制作人,砍掉价格高于正常剧集,消减对市场预期毫无贡献的试播节目等等。
NBC和华纳走上了完全相反的思路。然而,这两种策略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2011年,华纳兄弟依靠爆款策略,成为历史上唯一连续11年创下10亿美元票房记录的电影工作室。2012年迪斯尼为解决自身经营问题,聘请了霍恩成为迪斯尼新的董事长。反观朱克掌管的NBC,可谓迎来了灾难性的后果。NBC从收视榜首直接落后于ABC(美国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FOX(福克斯电视网)沦为第四。当时娱乐行业对朱克的评价是:“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媒体负责人的反面教材”。2010年,朱克从万众瞩目的高位上黯然离去。
反观中国的内容市场,也呈现这种爆款统治天下的现象。以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为例,Top10的电影总票房近300亿,而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600亿,也就是说爆款占据了整个电影市场50%的收入。
抖音短视频刚开始崛起时,也是猛推爆款。海草舞,学猫叫等人尽皆知的爆款。以姚大的短视频为例,在抖音疯狂增长的时期,他一条短视频获得了1340万点赞。相关人士私下告诉我,这一条视频给抖音带了4千万新增用户。我拿花姐和姚大的视频做过计算:一条点赞超100万的视频,在三年前,1个赞能换来3个新用户。再比如《快手奥特曼》这条视频,当时这条视频在快手端内并没有很火。反而是微博,B站,知乎,甚至国外的Twitter 和YouTube格外火爆,这条视频三天时间给快手用户3锅儿带来了100万新增关注。
可见,只要是内容产业,不管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领域,爆款策略都是能短时间获得爆发式发展的抓手。
如今几乎没人怀疑爆款的价值。但是为什么绝大数企业却不采取这种爆款策略呢?答案几乎是高度统一:不知道如何制造爆款!
如果爆款的诞生变得扑朔迷离,近乎玄学,且不具备可复制性,那么你要付出的成本会更高。本文尝试探讨几点自己多年制作爆款的心得,以方便大家打造自己的爆款。
制作一个爆款前,你需要关注什么要素呢?
社会情绪:
一个爆款的诞生,总是准确捕捉了时下的主流社会情绪。一个时代的社会情绪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要捕获一个社会情绪是需要极其深刻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时下的社会情绪,总会从热点新闻现象里折射出来。例如:每次刷屏的爆文,新闻大热点,一个个被人们关注社会现象,里面都蕴藏着这个时代的情绪,善于捕捉社会情绪的营销从业人员,关注热点现象是一个基本功。前一阵人物杂志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就是切中了智能时代各利益方的焦虑情绪。我曾在上海做短视频的时,有一天王思聪发微博说自己的钱包丢了,里面有很多卡,其中还有一些黑卡。我们在评论里发现,绝大数的中国网民对黑卡这个事物很困惑。于是我们第二天就更了一条视频《黑卡是什么?》当时我们的公众号粉丝还不多,但是这条视频很快就带领公众号冲上了10W+,当天的公众号粉丝增长好几万。在我记忆中,这当时是第一篇阅读量上10W+的内容。要制造一个爆款,你首先要善于去捕捉这些公众的情绪点。大多数的爆款都建立在公众惊讶,困惑,焦虑,愤怒,同情这些情绪之上。黑卡在当时折射了公众的困惑和惊讶情绪。技术如今越来越赋能个体,个体的表达权被充分释放,这种社会思潮和2015年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我那么偏执的坚持要以《后浪》的方式做《看见》。《后浪》的传播在奉行精英主义的媒体传播很好,但在以用户互动为主的社区,负面评价很多。制作《后浪》的团队理解如今仍然是中心化媒体为主导的舆论场。今天的社会情绪,不再是精英主义,而是以草根文化为代表的个人主义。
需求层次:
人都是受价值观号召的,曾经的谷歌董事长就说过:“尽管我们用了全球最高的薪资去聘请最顶尖的技术专家,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拿着微薄的工资去NASA上班。”因为NASA每次的新发现都能引起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很多做产品和做营销的人都学习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传播范围角度来看需求层次,它其实是一个倒三角形,越是高层次的需求,越能辐射更大的人群。如果你要做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爆款,你最好在自我实现层面去寻找自己的题材立意。
自我实现层面基本都是价值观的问题,人类共同梦想和追求,个体,民族,国家的价值等等。自我实现层面基本都是一些哲学问题,你要制作爆款,需要能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讲给普罗大众听。
所以,要制造一个爆款,其实一次价值观的伸张。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价值观的重要,我以《看见》为例。很多人以为《看见》的文案是我个人随性之作,其实不然。《看见》的核心价值观从头到尾都是在关注整个中国人的宽容与个体价值,核心创意来源是钱穆的《国史大纲》序言——“对本国历史和人民投以温情和敬意。”为了驾驭这个价值观,《看见》的文案化用了13个哲学家的思想。如果你是一个文科生,你很容易发现里面有黑格尔,罗素,荀子,孟子,莫泊桑,培根,胡适,狄兰托马斯,卡尔维诺,木心,王小波等影子。再比如,乔布斯苹果电脑1984的广告,这个广告很好的化用了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著作《1984》。《1984》这部经典著作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一部英文小说,在冷战大背景下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广告的内容也与小说高度一致:真理部的老大哥在给所有人宣扬他们的真理时,一个拿着锤子的女人砸碎了屏幕。时至今日,这个广告也被誉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广告之一。
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如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说的:“营销越来越过渡到从价值到价值观的营销。”驾驭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定位与宣扬。人类历史上那些经过岁月检验的哲学思想,如果你能很的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你就具备了制造大爆款的价值观优势。
领先用户半步:
在内容领域一直有一个谚语:“领先处男半目”。在传播的时候,如果你只想讲述某种概念,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没人听得懂的。因为概念都很抽象,你和人群讲量子物理,绝大数人都会听得昏昏欲睡。一个概念的传递,你不能超越用户太多。
很多自嗨营销都诞生于一个叫”知识的诅咒”的东西。因为你自己掌握了一个知识点,你很容易把它当成一个概念,很自然地陈述在自己的方案里。可对于没有这个知识背景的人来说,他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你和他们讲伟大与崇高,用户不会产生半点共鸣。所以你不要领先用户太多,不然就会曲高和寡。例如:曾经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广告,他凑齐了很多历史上的伟人,携手同行,这个广告特别震撼,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比较有门槛的认知障碍。所以你的营销不是替用户制造认知障碍,而是消除认知障碍。把话说得普通老百姓都能听明白比什么都重要。这条金线特别重要,一个好的传播,永远在金线之上,用冯唐的话说:“内容有一条看不见的金线,金线之上,价值万千,金线之下,一文不值”。
到底要领先用户多少才算半目?你要理解一个社会的“平均人”处于什么水平。 这也是很多传统广告对如今用户不起作用的原因。技术越进步,平均分越低。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中国人,其实是中国最精英的一群人,当时马化腾和丁磊,雷军都泡在一个叫“站长之家”的论坛里,这批人的学历和见识,基本代表了中国人的较高水平。例如王小波最早上网没有输入法,他自己学编程搞了中国第一个汉语输入法,这可比搜狗输入法领先了整整20多年。
到3Q大战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是9700万,那个时候能拥有一台电脑的用户学历其实也都不低,起码都是大专文化以上。移动互联网第一波苹果用户,他们的购买力和认知水平接近PC时代的网民素质。如今国产安卓机已经普及到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老人都能拥有了。可以说,中国网民的平均值和之前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丁磊他们那一代人是9分,PC时代是6分,如今的互联网平均人应该是3分。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草根成为关注焦点,反而曾经的媒体精英和知识分子很难在移动网时代获得更大的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本科率4.43%,算上大专生不足9%。而很多营销行业从业者基本研究生起步,满打满算,中国人只有6%的人能听懂他们在讲什么。一个有趣的实验,街边有两个卖水果摊位。专业的营销文案写上“甜过初恋”,而另外一个摊位的大妈写的“五元四斤”。最终的结果是:写“五元四斤”的摊位是“甜过初恋”一天销售额的10倍。
所以,要平视去看待如今的市场。制定内容策略时,不要故弄虚,假装自己很有格调,真正的传播本领是深入浅出,把有价值观引领的内容说的老百姓都听明白。
用户分享的动机:
现在的分享场景主要集中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两个场景有明显的区别。微博的媒体属性较强,微信个人属性较强。所以一个爆款一开始就要搞明白,你是针对媒体分享场景去的,还是个人分享场景去的,还是你要做一个二者结合内容。
为什么有的内容石沉大海,而有的内容却又被人们疯狂转发。
被人们分享的内容大致都有什么特性?搞清楚用户的分享动机,是打造爆款的内容策略的第二步。
预期违背:
人们在日常的社交中喜欢分享新的资讯和见解。就是人们需要用谈资来进行社交,如果两个人天天见面都聊早上吃的米粉,三天之后这两个人都会被送去精神病院。人在日常社交中,基本都在分享新的资讯,而新的资讯都是原有事物的颠覆性变化。例如明星出轨这种事会被大众关注,很大的原因就是明星在荧幕上和往常塑造的好人形象被颠覆了。
UC震惊部的新闻标题,往往带有这种颠覆性的情绪引导。有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狗咬人不稀奇,人咬狗才稀奇。例如在汽车广告领域,往常汽车广告都是一个模式,一个中年男人,开着一台光鲜靓丽的车,在一条完全没人的路上快速行驶,旁白在一边讲诉汽车的性能与优点,最后出汽车的logo。但别克昂科威的汽车广告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广告的开头孩子开开心心带上玩具坐上汽车后排,妻子很漂亮,坐在副驾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准备开启愉快的周末之旅,这和其他的汽车广告在视觉表达上几乎一致。但是在街口,违背所有人预期的事发生了,一辆大货车撞上了这台汽车,出了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最后出广告语,“生活总有意外,别克提醒你系好安全带出行”。汽车广告几十年没变的套路,在这里完全被颠覆了,别克这条广告是世上第一条用交通事故来表达的汽车广告。看过这条广告的人,无不与周边的人分享这个广告,因为太违背他们的预期了。所以,你的内容方向,要想办法的破坏人们的预测机制,为观众提供足够的谈资,方便他们私下里替你传播你的内容。
自我形象管理:
在如今人们分享一个内容,就是个人在表达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背后就是自我形象的管理。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类的本质就是党同伐异。朱光潜曾经对国人有一个精彩的论述:“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
再比如星座学,每个星座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人们在谈论自己的星座时,往往只记得这个星座的优点,谈论别人时,往往只提及他人星座的缺点。自媒体刚兴起时,有一阵星座红利期。他们把每个星座的优点,用各种方式和角度做了一个又一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分享量巨高,因为每12个人里面,都有一个潜在分享者。
所以,自我形象的塑造,不是塑造品牌形象,而是帮用户塑造他们的形象,这样他们才能帮品牌进行分享。人们会分享那些让自己显得更美,更智慧,更有趣,更有爱心的内容。例如最近火起来的“凡尔赛文学”和“反凡尔赛文学”,起初是一帮人刻意炫耀自己的阶层生活方式,而后来人们群众又借这种范式解构这种现象。在原来的圈层里,这种分享是昭示自己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反凡尔赛文学”的人群,在展示自己的有趣和嘲讽虚伪的价值取向。
朋友圈和微博上分享出来的东西,很多都是人们标榜自我形象的手段。前一阵一家买红木家具的品牌,他们为了吸引和扩大红木家具的影响力,他们在场馆里设置了一个欧洲名画展的,把世上的名画做成场景式的体验,让进入场馆的人们都能直接找到名画里的场景。喜欢买红木家具的人,平时的朋友圈都异常沉默,但是到了这个欧洲名画一比一的还原场景,这批人都掏出了手机拍照,并统一都把这些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红木家具要打造艺术品味的心智,而这些欧洲的名画很好的切中了这批人像自我形象管理的炫耀感。
在自我形象管理层面,还有一个分类就是社会比较。你在一个群体的所处的位置和排名,例如很多mcn机构,电影公司,经纪公司特别喜欢分享各种榜单。这种社会比较分享的背后其实是各自的商业诉求,证明自己的产品价值在社会中的优势。所以如果你想长期在一个商业领域获得持续的关注和影响力,你就想办法制造各种榜单就行了。
内容粘性:
爆款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内容。我们说市场策略,品牌策略,广告策略,其实最后实现这些策略依托的都是内容,或者更具体一点是文案脚本表达出来的东西。
好的内容具备什么要素呢?
首先你需要讲好一个故事。讲概念没人听,只有故事人们乐意看。一个好的故事,按中国人的话来说,你得有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看下去。世上讲故事最成功的地方是好莱坞,他们的剧本写作都遵循工业化流程。因为他们已经摸索出人们最喜欢的故事模型了。所谓好的故事模型,基本遵循三幕剧的模式中:一个让人足够吸引的开场;制造悬念,解答悬念;制造一个更大的悬念,解答一个更大的悬念;最后一个安慰观众情绪的结尾。
其次,要有画面感。好的内容一定是有画面感和关注细节的。所谓的画面感要描绘出观众能够直接联想的场景。例如营销届的经典文案范本:
当你在写PPT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看报表的时候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当你挤进地铁的时候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在云端;当你在开会的时候在尼泊尔的背包客正围着火堆喝酒。如果你累了,不如给自己放一个短假,亲自去体会。
有一些穿皮鞋走不到的路等着你去开拓,
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等着与你擦肩。
这个文案的几乎每一句都在描绘一个画面。同样,《看见》的文案一开始也是极力在渲染画面感:
很多人不知道,漠河冬天开水泼出能成雾霜。
很多人不知道,乌苏里江大马哈鱼有多香。
很多人不知道,新疆哈密瓜地里姑娘有多漂亮。
很多人不知道,曾母暗沙海底有无数宝藏。
其实《看见》文案的前面部分都是《人间烟火》的歌词。当时写《人间烟火》时,就在渲染中国幅员辽阔的壮美画面。因为知乎上用户评论特别好,甚者一个清华的社会学博士还拿《人间烟火》和《我的祖国》做过对比分析,所以我就直接用到了《看见》的开头。(文案的策略性,以后会专门讲)
反权威:
正如前面说人们分享内容都是在寻找“谈资”,而能够构成大爆款往往都具备一个高度雷同的特质——反权威。
让用户信任你的内容有很多技巧。例如引用名人名言,引用统计结果,权威人士,科学研究成果等等。比如马云语录的滥用,其实很多都不是马云自己说的,而是人们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故意贴上马云的标签。无非是为了增加可信度,“你看马云都这么说了,你能不信吗”。但是大家都这么干的时候,你再用这些常规招数已经不奏效了,因为泛滥了。
所以你要想办法反对已经形成的某种权威。一个足够的大爆款,总是带有革命性。基本遵循一个公式:我是xxx,我要对xxx领域发动xx革命。例如《看见》文案里,就驳斥了五种社会权威的观点。“有人说要带着偏见去看世界”其实是著名作家许知远的节目slogan。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被信息包裹,如今更是被算法基本平台投喂。人们基本不会去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观点,因为媒体已经大量供货,所以你要给他们提供观点,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对以往观点的革命。这个和前面讲的社会情绪基本一致,你找到一种社会情绪,还需要进一步去拆解。再比如苹果1984的广告,那个“老大哥”就是暗指的是当时统治市场的IBM。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深藏了一颗革命的种子,只是你用什么方式去点燃他们。
要制造一个爆款,你至少需要满足以下要素:
1.找准社会情绪。
2.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定位。
3.领先平均人半步。
4.找准用户分享动机。
5.打造内容粘性。
6.提供反权威的观点。
爆款的制造你不要付出太高的物质代价。但诚恳地讲,对于新进这个领域的人来说,你要付出的精神成本是不低的。我不想传播巫术,所以从不期待用一篇文章就教会所有人学会爆款制造的捷径。此文尽可能提供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因素,目的是启发和理解爆款现象诞生背后的传播设计。
如果你在一个领域花够3万个小时,你自然也会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不要期待一夜之间就能在家憋出一个吊炸天的创意,真正常年产出爆款的人,其实一直在学习和累积的路上。懂得越多的人,越明白自己的无知,越对一门手艺有敬畏之心。
留一个思考题:
在金庸武侠小说里为什么大家都去抢《辟邪剑谱》,而没人去抢《独孤九剑》?
即便是有人抓住了令狐冲,把他都按在地上摩擦了,也没人逼他交出《独孤九剑》,反而是问他《辟邪剑谱》的下落。因为风清扬教他《独孤九剑》上来第一句:就是这个功夫二十年起步才略有小成。
答案很简单:人们都有捷径狂热。
练《辟邪剑谱》一刀把自己jj切了,几个晚上就练好了,岳不群和林平之都是在很短时间都成为武林高手。
为什么有营销大师告诉你:“封闭培训12节课,你就成为营销高手”。
而王可乐却告诉你,你至少要花3万小时。
答案很简单:
我不想你变成一个阉货!
(转自:作者:王可乐,2020年11月20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