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记录丨山中上学路

南方探针
+ 订阅

微记录丨山中上学路

清晨,山间刚刚泛白,蔡铭风和蔡铭浪兄弟收拾好书包,踏上上学路。

两兄弟需要翻过大山,走过木桥,踏过泥泞,才能抵达黄豆坪小学。

黄豆坪是云浮的一块飞地,进山需要先出云浮,途经信宜,再进山,才可进村。2018年,当地遭遇了一场大水,而后,黄豆坪村中的人也越来越少,村里的学生至今仅剩7人。

从蔡铭浪家走到村里唯一的教学点黄豆坪小学,需要半个小时。

从蔡铭浪家走到村里唯一的教学点黄豆坪小学,需要半个小时。

而兄弟俩家庭所在的耕坑是云浮罗定市黄豆坪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从家到村里唯一的教学点黄豆坪小学,约莫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

几十年前,父亲蔡文山曾经也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在泥土和石块中跋涉着上学,如今他的两个孩子也踏上了同样的路途。

“慢一点,慢一点。”两兄弟出发后,父亲蔡文山焦急地跟在孩子身后叮嘱,这一天的山路有些湿滑,他有些不放心。不过最终他还是停了下来,只是目送着孩子们欢快地跑远,说笑声消散在山间密林之中……

1、上学

早上6时50分,山间的天色刚刚泛白,蔡铭浪和蔡铭风兄弟和堂兄蔡铭杰准备走山路去上学。

早上6时50分,山间的天色刚刚泛白,蔡铭浪和蔡铭风兄弟和堂兄蔡铭杰准备走山路去上学。

“如果雨下得太大,这条路就没法走。”

上学路上,年纪最小的蔡铭浪是三人中最活跃的那个,他今年只有四岁,只能以学前班的方式入学。他滔滔不绝地讲起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而年纪最长的蔡铭杰则要沉默很多,他时刻将堂弟蔡铭风拉在身边,防止他因为东张西望而耽误了赶路。

一路上的地形十分复杂。三名孩子在走完一小段山间公路后,就要走上一长段险峻的下山小路。村民告诉记者,这条路曾经是生产队上山垦荒时所开的路,如今随着耕地被荒废,路面又被杂草和荆棘重新占领。比起成年人,这里确实只适合小孩子的身形通过。

几名孩子灵活地穿行着,长期走山路的经验,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踩着石头通过而不担心摔倒。一路上,有一些从山上滚下的巨石横在路边,想要通过就只能贴边绕行。

最危险的地方是下山路口的一座独木桥,2年前村内的一场洪水让过去修建的水泥大坝被冲毁,为了方便上学,村民们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简易桥梁供孩子们使用。这是一座由四根树枝组成的木桥,树枝被六块木板固定在一起,其中三块木板已经彻底松开,走在上面发出“嘎吱”的摇晃声,而桥的下方就是水流湍急的瀑布。

“我是男子汉,不害怕。”过完桥后,蔡铭浪骄傲地挺着胸,不过他也记着老师在课堂上的叮嘱:上学路上别玩水,否则会掉进塘里。

2、课堂

上午7时30分,当蔡铭浪再次走到大路上,看到黄豆坪小学门口那棵标志性的古树时,他们的几名同学已经在校门口等待了。

黄豆坪小学目前是太平镇中心小学的一个教学点,除了一名已经休学的学生外,目前一共只有7名学生在此就读。村干部告诉记者,过去黄豆坪小学一度有200多名学生,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往外搬迁,适龄的入学儿童也越来越少。如今仍留在黄豆坪读书的7名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

教室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教室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潘辉尤是小学里唯一常驻的老师,他在村里已经任教了20多年。近几年来新入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他的同事们也逐渐离开,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同时带着5个年级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甚至体育他都要教。

上早读前,黄豆坪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打扫。

上早读前,黄豆坪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打扫。

在让学生们简单地做了扫除后,他让7个孩子去一年级教室坐好,开始了第一节的语文课。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学的教材是不同的,40分钟的课时里,潘尤辉需要各花约10分钟的时间来教对应年级的内容。因此学生大部分的课时是在自学,内容各异的朗读声充斥在教室中。

蔡铭浪在课室里早读,四岁的他刚刚学会拼音。

蔡铭浪在课室里早读,四岁的他刚刚学会拼音。

“春、夏、秋、冬……”蔡铭浪是班上最小的学生,他目前还在识字和拼音阶段。不过他对新知识接受得很快,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很快读完了一本拼音图册。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去教别的学生,蔡铭浪便偷偷摸出书包里的小汽车画册,看着上面形态各异的卡通汽车,他有些出神。

3、回家

下午4点半,一天的课程已经结束。在和老师道别后,几个孩子又结伴走上了回家的路。进入秋冬季后,山区的夜晚越来越早,孩子们需要早点放学才不至于在山路里摸黑。

下午4点半,几个孩子又结伴走上了放学路。

下午4点半,几个孩子又结伴走上了放学路。

蔡铭浪仍然拿着那本汽车画册。制作小汽车,是四岁的蔡铭浪其中一个梦想,尽管他很少坐过真正的汽车。从小成长在山村里,他对“最遥远的地方”的认知仅仅是十几公里外、需要坐爸爸的摩托车才能到达的太平镇。

对于已经五年级的蔡铭杰来说,他对村外的世界显然了解得更多。他家中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大多数是他的姐姐从罗定市的中学带回来的,不过蔡铭杰自己也有几张。“到了明年,我也要去镇上读书了。”蔡铭杰的眼神里有些向往。

今天蔡文山干活回来比较早,于是他很早就站在村口,眺望着孩子回家的必经之路。等看到远处跑动的小身影后,神情轻松了很多。

蔡文山今年已经59岁,疫情前他还偶尔去外地务工,如今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他目前靠在村附近做散工维持家中的生计。

放学路上有一处独木桥,走在桥上出现摇晃。

放学路上有一处独木桥,走在桥上出现摇晃。

下午5点天色渐晚,蔡铭浪和蔡铭风兄弟仍在回家的路上。黄豆坪属于罗定太平镇的一块“飞地”,四周的群山让这座山村一直相对隔绝。2018年村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洪灾,此后大部分的村民都选择搬离这里。“原来村里有2000多人,现在常住的只有两三百人。有能力走的都离开了。”一名村干部向记者表示。

下午5点天色渐晚,蔡铭浪和蔡铭风兄弟仍在回家的路上。

蔡铭浪在家中帮忙做家务。

对蔡文山来说,两个孩子能健康长大是他最大的愿望。对于几年后孩子如何走出村里,接受更好的教育,他表示无暇考虑太多。

“我这辈子就在这里了,希望他们能过上不同的人生吧。”看着不远处兄弟俩玩耍的身影,蔡文山把自己手上的纸烟熄灭了。

【记者】吴扬 徐勉 实习生 邓江锐

【摄影】吴明

【视频拍摄】吴明

【视频剪辑】王俊涛

【海报设计】实习生 卢婷婷

【统筹】徐勉 张由琼 王良珏

编辑 佘余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