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药业:5年冲刺100亿产值!创新成销售增长的来源
今年11月,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第27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名单中,广东省仅8家企业入围,其中5家企业来自于广深,中智药业集团作为唯一一家中山本土企业位列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意味着企业在技术研究、技术管理、技术规划等企业技术经营的领域已具备了较强实力。对于中智药业来说,追求先进的、有特色的技术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智药业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成金乐说。
对于中山人而言,中智药业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一家创办于1993年的“老牌”药业集团,伴随着中山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400多家连锁药房“中智大药房”遍布中山,在中山市镇的大街小巷,每隔几百米,市民就能找到一家。
2003年,它开始摆脱传统连锁药店只做市场销售及药品生产的局限性,瞄准中医药破壁技术探索创新。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智填“五顾茅庐”,邀请成金乐成为破壁草本技术研发带头人,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家团队,组建中药破壁粉体研究室,开始从事细胞破壁技术研究。
10余年过去了,2014年,中智药业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破壁饮片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室”。在中药破壁饮片技术的创新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次年中智药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今年上半年,即便受疫情影响,“草晶华”中药破壁饮片在销售上仍实现大幅增长,带动集团制药部分整体收益增长12%。“创新成为我们企业销售增长的来源。2025年,我们力争实现中药破壁饮片产值达100亿。”成金乐说。
揭开“中医药”黑匣子
中药世家五顾“茅庐”开辟新路
中智药业的创始人赖智填出身于中药世家。2000年,在他的带领下,当时的中智药业已不同于众多中小型的医药企业。20世纪初,赖智填在中山国家健康产业基地设立中智药业生产基地,使其成功打通了中医药生产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但他深知,一直以来,中药存在着质量不可控、标准难统一、疗效不稳定、服用不方便等痛点,急需现代化的变革。“我们一直都是在做中药,但中药饮片的标准没有形成标准化。所以从2003年起,我们建立了课题,进行破壁饮片的研究。”
这与现为中智药业集团总工程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破壁饮片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成金乐的想法不谋而合。
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学院的成金乐在湖北省一家医院任职主任药师。长期在临床一线的成金乐对于中医标准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千百年来,中医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因为药物的剂量不准,造成了临床疗效的不稳定,没有保证。所以时间长了,别人质疑中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每一剂量中药的活性成分实际是不同的,它的疗效无法得到同样的保障。这就是中医药不为人所知的黑匣子,我们希望把黑匣子揭开。”成金乐说。
中智药业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成金乐。
2003年,经人介绍,赖智填认识了成金乐,在五次登门拜访之后,两人不谋而合。成金乐决定加入中智药业,并成为细胞破壁技术研发的带头人,带领团队开启技术攻关漫漫长路。
“我们常见的中医给病人抓药,总是以10克或5克的重量单位为剂量标准。中医认为这是精准的剂量,但其实中药的活性成分都是在特定的细胞中,而在不同细胞、不同植物组织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差异较大。今天的5克中药与明天的5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布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影响了中药的药效作用。” 成金乐解释道。为了保证每一剂中药的含量和精准度,他们需要研究细胞破壁技术,研究如何打破植物细胞壁,打破整个植物结构,实现药品的均匀性和均一性,使得中药的活性成分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每一顿饭吃多一点吃少一点,对于人体影响并不大。而药物的摄入与营养摄入不同,药物剂量一定要准确,剂量过大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剂量不够又发挥不了治疗作用。” 成金乐说,可见中药标准化,剂量的精准度有多重要。
实验室研发出来的创新产品还需要车间生产实现产业化。十余年来,为了实现中药饮片生产的标准化,中智药业已建成中药饮片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在中智药业中药破壁标本馆里,已有60多个道地药材标本,每一个都标有来源、产地等信息。中药可溯源体系展示厅的墙壁上挂有“道地药材生态溯源基地建设技术指南”和“道地药材分布”图。
可见,从中药材的种子、种苗开始,到生产基地,科学种植,产业加工,储存、运输、深加工,到最终形成产品,临床应用,中智药业整个过程都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
2011年,历经多年技术攻关的破壁草本成功面市。中智药业的破壁中药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立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授权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等成果。2015年至2019年,连续五年已实现产业化的“草晶华”中药破壁草本平均复合增长率超70%,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增量”。
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5年实现中药破壁饮片产值100亿
今年11月,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第27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名单中,广东省仅8家企业入围,其中5家企业来自于广深,中智药业集团位列其中。
据国家发改委公示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条件,要求企业需有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企业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150人,并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中智药业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成金乐。
据成金乐透露,近年来,中智药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八千万,仅临床研究投入每年就近三千万,远高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要求标准。“现今,国家越来越鼓励让研发主体真正落地到企业中来。因为企业的研究中心比起真正的科研院院所,更大的优势在于直接为产业化服务。我们的很多课题都是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直接解决在市场应用当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或者在生产实际中需要去攻克的难关。这也是国家推动企业争取设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原因。”
正是由于创新技术支持,今年是前三季度,中智药业在中药行业产业方面,实现逆势上扬。集团业务整体销售增长在30%以上。“我们整体的发展与我们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成金乐说。
目前为止,中智药业集团拥有的国家级的平台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以及国家中医药局中药破壁饮片基础应用重点研究室,省级或市级以上的技术平台有18个。在中药破壁饮片领域里,中智药业的科研平台在全国而言,处于最前端的位置。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成金乐表示,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后,中智药业确定了2025年的发展规划,“我们要协同创新,争做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实现‘双百工程’。”其中,“双百工程”指该企业力争在2025年,实现主营业务产值达100个亿,中智药业集团市值实现100个亿。
据了解,2019年年报显示,中智药业集团主营业务为制药,2019年制药部分收益约达7.53亿元。这意味着中智药业集团将争取未来五年实现10倍以上的收益增长。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实习生 黄洁
【通讯员】涂莉 邓君健
【摄影】实习生 周洛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